SN 1572
SN 1572 | |
---|---|
觀測資料 (曆元 ?) | |
超新星種類 | Ia[1] |
超新星殘骸種類 | 星雲 |
所在星系 | 銀河系 |
所在星座 | 仙后座 |
赤經 | 0h 25.3m |
赤緯 | +64° 09′ |
銀道座標 | G.120.1+1.4 |
發現日期 | 1572年11月 |
最亮時視星等(V) | -4 |
距離 | 7500光年,或2300秒差距 |
物理特徵 | |
原來恆星 | 未知 |
原來恆星種類 | 未知 |
色指數(B-V) | 未知 |
SN 1572,又名「第谷超新星」,「仙后座B」,「閣道客星」,是一顆於仙后座出現的超新星,也是少數能以肉眼看見的超新星之一。它於1572年11月11日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首度觀測,當時它比金星光亮,隨著光度轉暗,至兩年後的1574年3月,它已經無法再以肉眼看到。仙后座還有另外一顆著名的超新星遺蹟:仙后座A。
第谷·布拉赫可能不是這個超新星的首位發現者,倒可能是Wolfgang Schuler ,後者於1572年11月6日首次發現它。義大利天文學家弗朗西斯科·馬若利科也可能先於第谷·布拉赫發現它。這顆新星在歐洲天文學界引起了重要反響,挑戰了亞里斯多德的恆星不會變化的理念,有助於修正傳統宇宙模型,促進天文觀測手段進一步發展[2]。 中國科學家發現這顆超新星時間也早第谷三天。《明神宗實錄》載:「先(隆慶六年)十月初三丙辰(1572年11月8日)夜,客星見東北方,如彈丸,出閣道旁,壁宿度,漸微芒有光,歷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黃色,大如盞,光芒四出……按是星曆萬曆元年二月,光始漸微,至二年(1574年)四月乃沒。」 作為一個暗淡的星雲,這個超新星遺跡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科學家用帕洛馬天文台的望遠鏡觀察到;之後,為倫琴衛星 (ROSAT) 的望遠鏡所拍攝到。這個超新星可能屬於Ia超新星:它原本是一顆白矮星,因為從伴星取得物質,使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從而發生爆發,也可能是兩顆白矮星併合而產生。Ia型超新星爆發後不會留下中子星或者黑洞,因此最後將不會產生像蟹狀星雲那樣的脈衝風星雲。SN 1572的衝擊波目前仍以大約每秒數千公里的速度向外擴張。
相關條目
腳註
- ^ Krause, Oliver; et al.. Tycho Brahe's 1572 supernova as a standard type Ia as revealed by its light-echo spectrum. Nature. 2008, 456 (7222): 617–619. PMID 19052622. doi:10.1038/nature07608.
- ^ Sagan, Carl & Druyan, Ann. Comet.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7: 33 [2023-09-13]. ISBN 978-0-3078-010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