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I@home
開發者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
---|---|
首次發布 | 1999年5月17日 |
當前版本 | SETI@home v8:8.00 (2015年12月30日 ) SETI@home v8 CUDA for NVidia GPU Card:8.00 (2016年1月22日 ) SETI@home v8 for AMD/ATi GPU Card:8.00 (2016年1月22日 ) SETI@home v8 for ARM processor:8.00 (2016年1月22日 ) Astropulse v7:7.03 (2014年10月7日 ) Astropulse v7 CUDA for NVidia GPU Card:7.10 (2015年4月23日 ) Astropulse v7 Opencl for AMD/ATi GPU Card:7.10 (2015年4月23日 ) |
作業系統 | Windows、Linux、Mac OS X、Solaris |
平台 | 跨平台 |
語言 | 英文 |
類型 | 分布式計算 |
許可協議 | LGPL(BOINC的一部分) |
網站 | setiathome |
SETI@home(在家搜尋外星智慧),是一個通過網際網路利用個人電腦處理天文數據的分布式計算項目。該項目試圖通過分析阿雷西博無線電望遠鏡採集的無線電信號,搜尋能夠證實地外智慧生物存在的證據。該項目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柏克萊空間科學實驗室主辦。
它主要會在接受到的無線電數據中搜尋以下三種訊號:
SETI@home程序在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通常在螢幕保護模式下或以後台模式運行。它利用的是多餘的處理器資源,不影響用戶正常使用電腦。
SETI@home項目自1999年5月17日開始正式運行。至2004年5月,該項目在世界各地擁有近500萬參與者,積累了近200萬年的CPU運行時間,進行了近5×1021次浮點運算,處理了超過13億個數據單元,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分布式計算試驗項目。不過到目前為止,該項目的分析結果中還沒有足以證明外星智能生命存在的證據。
SETI@home官方2005年3月中旬發布消息,逐漸停止SETI Classic(即舊平台)的計算,全面轉入BOINC計算平台,數據轉換預計在2個月之內完成。但是由於全球的計算者抵制新的平台,所以SETI Classic仍運行了數月,只是關閉新帳戶註冊。2005年12月15日SETI@home美國柏克萊大學官方已關閉SETI@home Classic。
SETI@home項目計劃在將來增加處理來自澳大利亞帕克斯天文台(Parkes Observatory)的數據,以便同時分析南半球的天空。在有更多的無線電望遠鏡加入這個項目後,2008年1月的新聞稿說,項目每天增加的新數據為300G,需要更多的志願者加入才能處理如此多的數據[1]。
2020年3月2日,SETI@home官方宣佈於同月31日起無限期休止分散式運算計劃,伺服器不再分派運算任務給參與的電腦,但仍開放網站與留言板,官方鼓勵參與者加入其他的分散式運算項目計劃[2]。
-
傳統客戶端(SETI@Home Classic)運行界面
-
BOINC管理器
-
Astropulse子項目
-
計算證書
參考文獻
- ^ Robert Sanders, Media Relations. SETI@home looking for more volunteers. UC Berkeley. 2 January 2008 [2008-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4).
- ^ SETI@home hibernation. SETI@home. 2020-03-02 [2020-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6)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