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山遺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0°02′19.3″N 121°15′38.7″E / 30.038694°N 121.260750°E / 30.038694; 121.260750

鯔山遺址
鯔山遺址發掘地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浙江省餘姚市丈亭鎮西岙村
分類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編號7-0167-1-167
登錄2013年3月

鯔山遺址浙江省餘姚市境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丈亭鎮西岙村境內,面積約5000平方公尺,考古文化為河姆渡文化,面積、堆積、文化面貌與河姆渡遺址相近。1981年和1996年,考古學家對鯔山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了之前浙江省內從未大量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打制石器[1],出土的陶器證實了河姆渡遺址各文化層的整體性[2]。2013年3月,鯔山遺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發掘過程

20世紀70年代河姆渡遺址發現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機構在寧紹地區及舟山群島進行專項考古調查,鯔山遺址即在這一過程中被發現。1981年,考古隊曾打開一個邊長5公尺的探方,探得遺址包含兩層文化層,出土夾炭黑陶、夾砂黑灰陶及斧、錛等石器,器型與河姆渡文化第二、三期相同[4]:34-35。1995年,餘姚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在調查鯔山遺址分布範圍時,發現甬余公路建設過程中挖掘的排水溝中存在陶片,且堆積層厚達1公尺,確定該區域同為史前人類活動區域。次年9月至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廈門大學聯合,在公路南側對遺址展開搶救性發掘[1]。此次發掘面積306平方公尺,打開探方14個,發現干欄式建築遺蹟、燧石打制石器、陶器、象牙裝飾品等遺物[2],總數近千件[3]

分期與年代

考古發掘發現,鯔山遺址可分為10個地層,其中表層為耕土層,2層僅有局部分布,發現良渚文化小型墓葬,3層至10層為河姆渡文化層。根據地層關係和遺物,鯔山遺址被分為四期。第一期為9至10層,相當於河姆渡遺址4A層,年代使用碳14測定為公元前5560至公元前4600年。此層主要出土文物為陶器,以夾炭陶為主,出現大量燧石打制石器以及干欄式建築遺存。第二期為8層,相當於河姆渡遺址3C層,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500至公元前4340年。與第一期相比,陶器器型相似,夾砂灰陶增加,打制石器數量減少。第三期為6至7層,相當於河姆渡遺址3A層。此時陶器已經以夾砂陶器為主,打制石器已經很少。第四期為3至5層,相當於河姆渡遺址2層。此層出土陶器主要為夾砂灰陶,泥質紅陶也占到了相當比例[2][5]

發掘成果

鯔山遺址出土打制石器

建築遺蹟

遺址中發現的建築為干欄式木構建築遺存,包括柱礎坑及樁和撐木等構件。根據疊壓打破關係及對建築技術的分析,遺址所用的建築特徵被分為兩期。第一期為直接栽樁,對應第10層堆積,建築為長排形,其木樁直徑20公分左右,頂部削尖,直接打入軟土中。第二期為栽埋柱式,為土中挖坑再將平底柱埋入。其中一種承重柱不設柱礎,而是在柱坑一側設置淺坑,內設撐木。另一種柱相對埋深較淺,下設柱礎,為木製或木石混合[2]

陶器

遺址中各分期出土的陶器從早期的夾炭陶逐步過渡到後期的夾砂灰陶和夾砂紅陶。出土器型上,以的數量最多,罐、盆、盤、鼎等器物的出土數量較多。釜的器型符合河姆渡文化特徵,主要有斂口肩脊釜、敞口肩脊釜、敞口弧腹釜等,其中敞口弧腹釜在遺址各期中均存在,部分釜與後期的鼎在器型上存在繼承關係,證明河姆渡遺址四個文化層都應當屬於河姆渡文化[2]

石器

遺址6至10層出土石製品385件,包含錘、石核、刮削器等打制石器和斧、錛等磨製石器,打制石器數量大於磨製石器。經調查,打制石器所用的燧石來自遺址以北的舒郎崗山,體積大多較小,採用岩石裂隙打制。這批打制石器是浙江地區首次發現確切層位的新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其確切用途尚待研究[2]

骨、木器

遺址9層出土木耜一件,有摩擦痕跡,且其寬度等特徵與柱坑上的工具痕相符,推測其為挖坑工具,其發現層位證明河姆渡文化一期時已開始使用木耜。發現的一件長條形木器殘長1.9公尺,頭部有榫鉤,背部圓弧形,尾部上翹,疑為木拖舟,可能是水田中的運輸工具。出土三件木筒,由兩半拼合而成,內有可活動木塞,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類似器物,可能為伴奏樂器。出土象牙鳥形匕一件,側面形似飛鳥,背部有孔可供懸掛,可能為祭祀用品。出土的其他木器有鏟、槳等,骨器有骨耜、骨機刀、骨錐等[2]

保護

外部圖片連結
image icon 鯔山遺址保護區劃圖,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7

鯔山遺址於1981年6月被列入餘姚縣文物保護單位[6],1997年8月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遺址保護範圍西至鯔山西山腳,東至三叉江東200公尺,南至省道南200公尺,北至鯔山山脊線,保護範圍內禁止建設工程和鑽探、挖掘等作業[7]

參考資料

  1. ^ 1.0 1.1 黃渭金. 鲻山遗址的一次抢救性发掘. 宁波文物古迹保护纪实. 寧波出版社. 2000 [2018-05-27]. ISBN 9-787-80602-41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8).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廈門大學歷史系. 浙江余姚市鲻山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2001, (10): 14-25. 
  3. ^ 3.0 3.1 3.2 鲻山遗址. 餘姚市文保所. 2013-05-06 [201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6). 
  4. ^ 林華東. 河姆渡文化初探.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ISBN 978-7-21300-793-4. 
  5. ^ 河姆渡文化·鲻山遗址. 浙江在線. 2006-08-14 [2018-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6. ^ 餘姚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余姚市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9-787-2-13008-818. 
  7. ^ 鲻山遗址保护区划. 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2018-01-26 [2018-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8).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