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平關
32°57′41″N 106°03′19″E / 32.961353°N 106.055392°E
陽平關,又稱陽安關,位於陝西漢中寧強縣境內,爲漢中盆地西北門戶,亦爲寶成鐵路與陽安鐵路的交匯點。
歷史
陽平關建於221年,在陝西寧羌縣西北一百里。即古陽平關,後又稱為陽安關、關口、白馬城、濜口城,在沔陽西境,漢水與濜水交滙之處,即今勉縣武侯鎮[1]:286。關城東西徑二里,南倚雞峰山,北倚嘉陵江。《水經注》謂之關城。亦曰陽安關。蜀漢姜維請遣張翼、廖化等,督諸軍護陽安關口,以防曹魏,即此[2]:957。
陽平關在四川中江西北三十里,蜀漢後皆為重鎮,明末毀於兵。宋初《元豐九域志》載:「陽平鎮屬玄武六鎮之一。」清代《中江縣誌》記載:「陽平鎮,建於漢代。為古五城、玄武北境門戶,去綿州、羅江必經之地。」陽平關在歷史上既是軍事關隘,又是稅務關卡。古代帛氏奴、蜀王(年號泰始)程道養、清朝的蘭朝鼎和李永和等歷代農民起義軍都曾把天台山、雞冠山等作為屯兵練武和安營紮寨的地方。
陽平有懷歸縣遺址;有南宋文天祥第七代後裔自湖南入蜀後,在蜈蚣山所建的「碑林」,刻有「皇恩寵賜」的花碑及龜山上的「正氣堂」遺址;有始建於明弘治五年的「天台寺」;有鐵骨牡丹不下山的美麗傳說;有晚清名士李福源的「溶海園」遺址;有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的「陽平大佛」……這些,無一不向人們述說陽平關的歷史滄桑。載入中國文學史冊的古綿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陽平關,撒白雨。白雨下,取龍女。織得絹,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更是把人帶入遠古的夢境。
清道光年間的中江詩人何盛斯(中江城北人),遊覽《陽平關》詩云:「沔北屯軍士,流傳即此間。密雲排甲仗,新月想刀環。我渡桃花水,人歌豆子山。蒙蒙飛白雨,顧盼一開顏。」作者期盼著總有一天,這奇特秀麗的山河會被重新開發利用,到了那個時候,萬民將會笑逐顏開。
1939年,羅章龍路過陽平關時,賦《陽平關》詩:「穿雲棧道白龍灣,轍輾蒼溪越萬山。明月中秋天宇淨,振衣千仞渡蕭關。」
京劇有同名劇目《陽平關》,故事取材自漢中之戰中曹操與趙雲、黃忠之間的戰鬥。[3]
參考
- ^ 宋傑. 《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4-7633-7.
- ^ 臧勵龢等 (編).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1.
- ^ 《京剧大观》 (日)波多野乾一著;卢茂君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