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烈
鍾烈 | |||||||||||
---|---|---|---|---|---|---|---|---|---|---|---|
戰國時代宋國大夫 | |||||||||||
國家 | 宋國 | ||||||||||
時代 | 戰國時代 | ||||||||||
主君 | 宋康王 | ||||||||||
氏 | 鍾 | ||||||||||
姓 | 子/鍾 | ||||||||||
名 | 烈 | ||||||||||
姓名 | 鍾烈 | ||||||||||
封爵 | 大夫 | ||||||||||
出身地 | 彭城 | ||||||||||
初名 | 子烈 | ||||||||||
別名 | 鍾離烈 | ||||||||||
其他名號 | 鍾邑大夫 | ||||||||||
出生 | 前334年 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 | ||||||||||
逝世 | 前250年 豫州 | ||||||||||
墓葬 | 河南省長葛市石象鎮蔡寨村封升崗 | ||||||||||
| |||||||||||
鍾烈(前334年—前250年),子姓,鍾氏/鍾離氏,名烈,中國戰國時代宋國人,宋微子後裔[1] [2],宋桓公禦說之後,宋辟公的四子,宋康王偃的三弟。公元前268年,在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受姓,受封「鍾邑大夫」 [3]。宋亡後,避奔豫州鍾離山定居。為鍾氏烈系受姓太始祖。[4][5]
生平
公元前286年,宋國亡,為避亡國之難從宋都商丘睢陽逃難至楚地豫州鍾離山(今河南省長葛市石象鎮蔡寨村封升崗)[6],改子姓為復姓鍾離(另有一説為改子姓為單姓鍾)。[7][8]
兒子,鍾復,妣:姬氏,生二子。
孫子,鍾葉(又名鍾大葉),妣:姜氏;鍾起
鍾烈之孫鍾葉在秦置潁川郡時(公元前230年)改復姓鍾離為單姓鍾。
玄孫,鍾氣,生於秦始皇21年(前225年),妣呂氏,生二子:運亨、運豐。鍾姓自漢初而有族譜,故稱氣為一世祖。
來孫,鍾運豐,生於漢惠帝六年(前189年),在漢景帝時(前156年)為許州牧。妣姜氏,生三子:長文義、次文儀、三文佳。文儀妣李氏;文佳妣荀氏,生3子:長巽、次良、三洧。運亨、運豐兄弟暮年首立宗譜,以父鍾氣為1世、以始祖烈封地鍾為姓。 [11]
第22世孫,鍾賢,由於晉朝末年民不聊生,於公元420年渡江到南方,尋求安定的生活環境。 鍾賢過江後居留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後來鍾賢奉南朝宋武帝劉裕詔命,到福建平定叛亂,平叛之後被任為閩中都督,並攜妻兒入住福建寧化石壁村,成為鍾姓入閩始祖。後鍾賢奉詔入川為官,則開啓了鍾姓入川的先河。
鍾烈第42世孫鍾山(1001-1064年)生3子:友文、友武、友勇,鍾山二弟鍾岱生1子友盛,兄弟4人先後中進士。友文生3子:毅、密、 察,友武生3子:剛、理、齊,友勇生5子:裕、溫、柔、中、正,除鍾柔外,其餘10人全部中進士。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 年),鍾友文兄弟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先後被罷官。宋徽宗崇寧年間,由於受元祐黨事件的牽連,這一支鍾姓裔孫為避難進行了大遷徙。他們從福建武平走向全國,以及海外。
鍾友文系的播遷點為福建的岩前、 泉水塘、上杭,廣東的蕉嶺,江西的興國,一部分還流向了四川和台灣。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鍾毓秀攜妻帶子入川,首先定居在重慶墊江縣的澄溪盧家大灣,後來又陸續遷居到離此地不遠的鍾家大灣和高樓灣。這一支鍾姓已傳14代,人口發展到600多人,主要分布在重慶的墊江、長壽兩縣的11個鄉鎮。此外,重慶市,四川的成都、內江、自貢、涪陵,湖北荊州,廣東順德,廣西柳州,新疆烏魯木齊等地亦有分支。
鍾友武。鍾友武次子鍾理原任廣州刺史。家庭發生變故後,鍾理棄官奔和鄉(今廣東梅縣)居住,其後裔又陸續從和鄉遷往興寧、紫金、東莞、河源、五華、龍川、惠州等地,其中有一支居住在興寧太平湖(今黃陂鎮)。因這一支鍾姓居住地集中,佔崗背鎮(今黃陂鎮)人口的80%,所以當地有「天上打雷公,地下崗背鍾」的說法。還有一支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安遠和贛縣居龍灘,已傳承23代,人口達3萬多人。鍾友武三子鍾齊的裔孫主要分布在廣東的饒平、揭陽、興寧、龍川、河源、雁洋,人口約數萬。[12]
鍾友勇和鍾友盛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潮安、惠州、紫金、潮州、饒平以及廣西各地。其中鍾友勇的第5子鍾正,先由福建武平遷到廣東鎮平,數代後遷廣東南雄珠璣巷。裔孫鍾普傳,從南雄又西遷廣西龍源,成為烈系入桂始祖。[13]
時事變遷,滄海桑田。 幾百年後,許多鍾姓裔孫又從福建、廣東、等地往港澳地區及海外發展,現已遍布東南亞等地,為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14][15][16]
注釋
- ^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鍾姓,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黎,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
- ^ 《古今萬姓統譜》中有記載,鍾⋯⋯宋微子啓之後 。
- ^ 《贛南鍾氏聯修族譜》,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自立為王,封其子烈為「鍾邑大夫」
- ^ 席紅霞. 钟姓烈系和接系播迁小考. 尋根. 2006, (06): 116 [202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 唐,林寶《元和姓纂》中有記載:「鍾,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姓鍾氏。楚有鍾儀、鍾健。又,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中子樓亦單姓鍾氏。」
- ^ 《廣東興寧鍾氏族譜》,286年,宋國亡,烈奔豫州鍾離山定居。
- ^ 鍾敬和. 钟史文选. 2012.
- ^ 鍾玉鵬. 钟氏研讨资料(30)烈公和接公之谜. 新浪博客. [2021-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
- ^ 陳瑞松. 鍾姓通谱.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3.
- ^ 不詳. 廣東省河源市鍾氏文化研究會編輯組 , 編. 中华.锺姓源流史分布.
- ^ 永興. 钟烈派系. 中華鍾氏網.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 趙自天. 客家钟氏源自颍川. 尋根. 2019, (05): 68–73 [202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 席紅霞; 化長河. 钟姓源流考. 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02): 168–170 [202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 歐陽修為《鍾姓合修族譜》寫序時說:「今閱鍾姓之祖,肇績河南,次分於江西、福建、廣東,子孫蕃盛,兄弟高科,上不遺世系之遙,下克篤宗盟之固,非克忠克孝者而能然乎?」
- ^ 謝文學. 颍川长社钟氏家族研究. 許昌學院學報. 1991, (02): 100–106 [2021-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 ^ 任崇岳. 钟姓的源流与迁徙. 尋根. 2005, (03): 118 [2021-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