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迪吉里杜管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迪吉里杜管
A、B、C:傳統工藝製作的迪吉里杜管
D、E:現代工藝製作的迪吉里杜管
樂器別名Didjeridu、yiḏaki、mandapul、mako等
分類*管樂器
H-S分類423.121.11
(從尾部吹氣、直身、沒有吹嘴)
音域
譜面音域通常為A2—G3

迪吉里杜管(英語:didgeridoo/ˌdɪəriˈd/;也寫為didjeridu,亦有其他變體寫法)是源自澳大利亞原住民管樂器,迄今已有至少一千年的歷史。迪吉里杜管通常為圓柱形圓錐形,長度在1—3米之間,多數約為1.2米(4英尺)長。一般來說,這種樂器越長,其音高就越低;而末端有喇叭形的樂器比同樣長度的無喇叭形的樂器的音調要高。吹奏迪吉里杜管時嘴唇應振動,並採用循環呼吸法,以此發出持續的鳴聲。迪吉里杜管現在在世界各地使用,但仍與澳大利亞原住民音樂的聯繫最密切。

「迪吉里杜」這個名字並非出自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可能是擬聲詞,該詞最早出現於1908年澳大利亞的《漢密爾頓觀察報》,它提及「did-gery-do(中空的竹子)」。[1]迪吉里杜管在澳大利亞各種原住民語言中的稱呼不一:阿納姆地東北部原住民的Yolŋu語言中稱這種樂器為「yiḏaki」,最近一些人稱其為「mandapul」;阿納姆地西部的Bininj Kunwok語言稱其為「mako」。[2]

澳大利亞達爾文的表演人員演奏迪吉里杜管和clapstick英語clapstick
迪吉里杜管的聲音
一種滑動式迪吉里杜管(didgeribone)的聲音

參考資料

  1. ^ Retribution. Hamilton Spectator (7567) (Victoria, Australia). 1908-10-24: 8 [2017-01-28] –透過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2. ^ Garde, Murray. Bininj Kunwok Online Dictionary. njamed.com. Bininj Kunwok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2020-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