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邁·阿布杜-納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3月1日) |
賈邁·阿布杜-納瑟 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 حسين | |
---|---|
第2任埃及總統 | |
任期 1956年6月23日—1970年9月28日 | |
前任 | 穆罕默德·納吉布 |
繼任 | 穆罕默德·安瓦爾·沙達特 |
埃及總理 | |
任期 1954年2月25日—1954年3月8日 | |
前任 | 穆罕默德·納吉布 |
繼任 | 穆罕默德·納吉布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埃及蘇丹國亞歷山卓 | 1918年1月15日
逝世 | 1970年9月28日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開羅 | (52歲)
墓地 | 埃及開羅庫巴區納瑟清真寺[1] |
國籍 | 埃及 |
政黨 | 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 |
兒女 | 5 |
宗教信仰 | 伊斯蘭教遜尼派 |
軍事背景 | |
軍階 | 上校 |
賈邁·阿布杜-納瑟·胡笙(阿拉伯語:جمال عبد الناصر حسين,羅馬化:Jamāl ʻAbdu n-Nāṣir Ḥusayn,1918年1月15日—1970年9月28日),埃及阿拉伯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1952至1970年之間埃及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納瑟視為是歷史上最重要的阿拉伯領導人之一。在他執政期間,曾是泛阿拉伯主義的倡導者。
1951年,時任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將英伊石油公司國有化以維護伊朗的國家利益,納瑟也在1956年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以維護埃及的國家利益、反對西方帝國主義干涉中東,並由此引發了第二次以阿戰爭。埃及從此成為了阿拉伯世界對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並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根據地。
在他統治下,埃及與蘇聯一道支持同是非洲國家的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第二次以阿戰爭結束後納瑟被視作當時阿拉伯世界的精神領袖。
1970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聯盟緊急會議結束後,納瑟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開羅,終年52歲。
他的死訊震驚整個阿拉伯世界。1970年10月1日,除沙烏地國王費薩爾外,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國家元首全部出席了葬禮,約旦國王胡笙·賓·塔拉勒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當場放聲大哭,利比亞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格達費更是兩次暈倒。一些非阿拉伯國家的世界各國主要領導人也出席了葬禮,包括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和法國總理雅各·沙邦-戴爾馬。葬禮之後納瑟的遺體被運達納斯爾清真寺下葬。
早年生活
納瑟出生在埃及亞歷山卓,父親阿卜杜勒·納瑟·胡笙是一名郵政工人,他童年時期大多在開羅生活,賈邁勒排行最小,有兩位兄長。他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以阿戰爭;戰爭結束後的數月,他和他的士兵一起被圍困在一個稱為「費盧傑礦穴」的地方。雙方停火後,納瑟被允許回到埃及。生有三男二女。
登上權力頂峰
作為一名陸軍中校,成立了自由軍官運動,並擔任領導人。運動成員一些軍中有平民或中下層背景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軍官,致力於推翻英國支持的埃及國王法魯克一世。1952年7月23日,納瑟領導了軍事政變,推翻了埃及國王, 埃及王國滅亡。名義上的給予納吉布權力,作為有名無實的領袖,以使軍隊支持由年輕軍官組織的政變。可是,納瑟作為內政部長,是幕後實際掌權的領導人。
1954年2月25日,納瑟取代納吉布成為了埃及總理。一場為了軍隊控制權和埃及的短暫的權力之爭發生了,並以納瑟的勝利而告終。11月,納瑟把納吉布軟禁在家中,譴責他支持穆斯林兄弟會並企圖在10月奪取他的性命,納吉布被軟禁直至納瑟去世後才被釋放。一年後,納瑟作為唯一的總統候選人,1956年6月23日成為埃及的第二任總統。之後納瑟把埃及的權力集中,推行中央集權制,擴大總統的權力,成為一名獨裁者。他推行企業國有化改革,實行土改,也建造了大型公共項目,如亞斯文大壩。
納瑟處理1954年10月26日奪命事件中突出了他企圖操控政治的趨向。當時他向著群眾講話時,八次被一名名叫馬哈茂德·阿卜杜勒-拉蒂夫(Mahmoud Abd al-Latif)的穆斯林兄弟會成員開槍射擊。雖然射手近距離射擊,但是所有的子彈都偏離目標。納瑟繼續發表演講,說了一段暴躁的話:「讓他們殺了納瑟吧。納瑟只不過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我的同鄉們,不要動。我沒有死,我仍然活著,如果我死了,你們依然是納瑟。」納瑟完美的講話和他保鏢欠缺的反擊行動讓人們懷疑整個事件是操控的。不管如何,納瑟正是利用了國內世俗派對穆斯林兄弟會的憤怒而開始了他剿除這個組織的計劃。
第二次以阿戰爭
儘管當初與西方政權的關係較好,納瑟後來卻逐漸失去了他們的青睞而轉而投向了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1956年1月16日,納瑟誓言要解放巴勒斯坦。1956年夏,在美英相繼宣布退出向亞斯文大壩提供資金援助的協議之後,他宣布了蘇伊士運河的國有化,以資助大壩的建設。這引起了在運河中有股權的英國和法國的不滿。在以色列的幫助下,以色列、英國和法國公開向埃及宣戰。英法聯軍在一周內橫掃了西奈半島及賽義德港,使埃及軍隊全面撤退。由於美國與蘇聯的壓力,聯軍被迫撤退。
雖然以色列在邊境停火,但是蒂朗海峽的封鎖和聯合國緊急部隊在以埃邊境的部署,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全面撤軍,納瑟則被認為是為阿拉伯世界取得了勝利,抵抗了它們的帝國主義敵人。戰爭後納瑟成為了阿拉伯以至非洲的靈魂人物及主導者,激勵了新一代的民族主義者。
阿拉伯領導人
納瑟以他的激進的言論和蘇伊士事務的成功,發展了一個覆蓋全阿拉伯世界的納瑟主義,激勵了致力於阿拉伯世界團結的政黨組織。許多人把納瑟看成是阿拉伯世界的領袖,一個阿拉伯政治嶄新的、叛逆的時代的代表。納瑟的政策便與「泛阿拉伯主義」聯繫在一起。「泛阿拉伯主義」推廣一個強有力的阿拉伯政府行動,以面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西方,呼籲阿拉伯國家的資源應該被用來使阿拉伯而不是西方的人民受惠。在他1967年的講話中,納瑟宣布:「我們可以通過阿拉伯行動獲得很多東西,這就是我們鬥爭的重點。我們要發展和建設我們的國家,以面對我們敵人的挑戰。」
1958年,敘利亞軍方和民眾代表要求敘利亞與埃及的合併。納瑟對於這一突然要求有點吃驚,不能肯定時機是否成熟。然而,納瑟依然同意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誕生了,共和國總統由納瑟擔任。這被看作是建立泛阿拉伯國家的第一步。葉門也被包含在聯盟內。但是阿聯並無成功;在大馬士革,埃及軍隊和官僚在敘利亞北部地區表現得十分專制獨裁。急劇擴大的秘密警察也嚴厲的鎮壓反對團體,比如穆斯林團和敘利亞共產黨同時,敘利亞的資產階級也沒有被允許進入他們夢寐以求的埃及市場。敘利亞資產階級和軍官團體的不滿導致分離主義分子控制大馬士革,敘利亞於1961年退出阿聯。阿聯這個名字在埃及一直沿用至1971年。由於北葉門被包含在阿聯內,埃及在葉門的干涉使阿聯捲入了那裡的血腥北葉門內戰。
第三次以阿戰爭
多次強調要消滅以色列的納瑟同樣領導並策劃了1967年的阿以六日戰爭。他尋求了武力手段從以色列手中重新奪回了西奈半島,並得到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以派遣緊急部隊,保護其勝利果實。納瑟對西奈半島開始重新武裝。5月23日,他下令對以色列船隻封鎖蒂朗海峽及以色列位於亞喀巴灣北部的埃拉特港,切斷了其通往印度洋的唯一海路。蒂朗海峽被封鎖成為以色列政府向埃及宣戰的理由。納瑟說服了敘利亞及約旦兩國政府與其一起組成一個阿拉伯聯盟對付以色列。他在一篇演講中提到:「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我們的基本目標就是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儘管如此,以色列軍隊在戰爭中的進攻還是擊潰了阿拉伯聯軍。
最後生涯
自從1967年「阿以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軍隊擊垮以後,由於健康關係,納瑟開始為自己的辭職做打算。但是埃及全國各地人民不斷打來的電話使他最終回心轉意。他因而帶領埃及人民在1969-1970年度過了「消耗戰」。
1970年,以約旦為據點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因過激行動,使得約旦國王胡賽因於1970年9月下令將巴解武力驅逐,由此引發了約旦內戰,稱為「黑色九月」。眼見衝突有進一步擴大的危機,可能演變成阿拉伯國家全面戰爭,納瑟於9月27日召開阿拉伯聯盟緊急會議,要求巴解和約旦停止敵對行動。
逝世與紀念
由於納瑟長期吸菸,導致他患上嚴重的心臟病,在1966年和1969年出現兩次心臟病發。1967年在六日戰爭之後,納瑟的健康漸漸下降,納瑟除了患有心臟病之外,還患有糖尿病,靜脈曲張和動脈硬化。
1970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聯盟緊急會議結束後,納瑟第三次心臟病發作,他馬上被送回住所,醫生亦即時趕到,雖然經過幾小時的救治,但納瑟仍然於傍晚六時不治,終年52歲。納瑟的死訊震驚整個阿拉伯世界,許多國民得知消息之後傷心不已。
10月1日,除沙烏地國王費薩爾外,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元首都出席了葬禮,約旦國王胡笙·賓·塔拉勒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當場放聲大哭,利比亞的穆阿邁爾·格達費更兩次暈倒,還有一些主要的非阿拉伯政要出席,包括蘇聯總理柯西金和法國總理雅各·沙邦-戴爾馬。
其後納瑟的遺體到達納斯爾清真寺,葬於此處,後改名為阿卜杜勒·納瑟清真寺。在埃及海軍和巴基斯坦海軍中,分別有一艘兩棲突擊艦和一艘補給艦以他為名,以紀念他對埃及和不結盟運動的貢獻。幾內亞的一所大學柯那克里大學也以他為名。[2]
著作
- 《埃及解放》1956
- 《我在哪裡以及為什麼》1959
- 《甘迺迪和納塞爾的歷史信件》
- 《革命哲學》
貢獻與評價
對很多埃及人來說,納瑟是一個改革了他們的國家,並重新從裡到外建立起了阿拉伯世界的自尊的偉大領袖,作為一個領導伊斯蘭教多數的國家領袖,他堅定推動國家走向世俗主義,推行世俗路線並反對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使他至今仍受到部分世俗主義者尊崇。
納瑟執政期間實行的政策也讓埃及走向軍國主義。納瑟實行獨裁統治,對持不同政見者的血腥鎮壓與無數的秘密警察系統對於今天的埃及其繼任者們的政治鎮壓還留有痕跡。
納瑟在以色列發動給阿拉伯世界造成巨大創傷的「六日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使他的功績黯然失色,並且縮減了他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影響。在納瑟統治埃及的最後幾年中,他開始更多地依靠來自蘇聯的援助。他推行的阿拉伯社會主義在使埃及教育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教育免費使得不計其數的窮人家的孩子能夠受到教育。他也熱心支持藝術事業,大量修建劇場,電影院及鼓勵樂器製造業。還有他統治期間,埃及文壇對阿拉伯世界和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納瑟的影響直至今日都常常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樂於辯論的話題。
亞斯文大壩
埃及南部的亞斯文大壩及納瑟湖是納瑟領導埃及期間最具爭議的功績之一。 作為埃及重工業發電設施及降低尼羅河沿岸被洪水襲擊風險的工程,亞斯文大壩同樣導致了尼羅河沿岸水位升高而淹沒了努比亞人的大量遺蹟(除了一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保護對象)。該工程同樣導致產生了大量生態問題。納瑟湖巨大的湖面使得尼羅河大量水資源被白白蒸發,但大壩同樣保護了水蒸發後留下的沉積物,並使尼羅河三角洲的耕地變得更加肥沃。 從農業學者角度看,尼羅河谷的農產品收穫量卻比修建大壩以前有所降低。
亞斯文大壩在埃及經濟發展過程起了發電的作用,使農村通電,是埃及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壩同樣也使埃及人民免受尼羅河洪水泛濫。
參考資料
- ^ "Gamal Abdel Nasser (1918-1970) - Find a Grave". [202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2).
- ^ 塞西总统强调埃及与几内亚之间历史关系的深度. 埃及國家信息服務中心. 2019-04-08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5).
參見
外部連結
官銜 | ||
---|---|---|
前任: 納吉布 |
埃及總統 1954年-1970年 |
繼任: 沙達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