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俄語:О диалектическом 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м материализме)是《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第四章第二節,由史達林撰寫。

內容

史達林將辯證法概括為「四個基本特徵」,將唯物主義概括為「三個基本特徵」,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發展有「三個特點」:

同形上學相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

  1. 把自然界看作有聯繫的統一的整體
  2. 把自然界看作不斷運動和變化、不斷更新和發展的狀態
  3. 把發展過程看作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4. 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是通過這些矛盾基礎上活動的對立傾向的「鬥爭」進行的

同唯心主義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認為:

  1. 世界本質是物質的
  2.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是物質的反映;思維是物質的產物,即人腦的產物
  3. 世界及其規律完全可以認識,沒有不可認識的東西;關於自然界規律的知識,經過經驗和實踐檢驗,是具有客觀真理意義的、可靠的

從哲學唯物主義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歷史唯物主義認為:

  1. 決定社會面貌、決定社會制度性質、決定社會從這一制度發展到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 生產方式的變化必然引起全部社會制度、社會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設施的變化
  3. 人們的生產關係依賴社會生產力而變化,與這些變化相適應地發生變化。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原始公社制的,奴隸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