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格蘭宗教改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亨利八世
系列條目
普世聖公宗

坎特伯雷座堂
組織

坎特伯雷大主教
賈斯汀·韋爾比
普世聖公宗主教長會議
蘭柏會議
普世聖公宗諮議會
主教教區
主教制

背景及歷史

基督教 · 基督教教會
耶穌 · 基督 · 聖保羅
聖公宗歷史
聖公宗高派
牛津運動
使徒繼承
聖職 · 大公會議
坎特伯里的聖奧思定 · 比德
中世紀座堂建築
亨利八世 · 英格蘭宗教改革
托馬斯·克蘭麥
廢除修道院
英國國教會
愛德華六世 · 伊莉莎白一世
馬修·赫頓 · 理查·胡克
詹姆斯一世 ·欽定版聖經
查理一世 · 威廉·勞德
非效忠者分裂
女性神職人員
同性戀  · 溫莎報告

神學

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
基督教神學
教義 ·三十九教條
卡洛林神學家
芝加哥蘭柏四綱領
聖禮 · 瑪利亞 · 聖公會聖人

禮儀和崇拜

公禱書
早/晚禱崇拜
聖餐禮 · 教會年曆
正典
說教書
聖公會派別
高派教會 · 低派教會
廣派教會

聖公宗主題

合一運動 · 修道
祈禱 · 音樂 · 藝術

聖公宗主題頁

英格蘭宗教改革是16世紀至17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以1534年《最高權威法令》的頒布為開始的標誌,英格蘭教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不同於馬丁·路德約翰·喀爾文宗教改革,英格蘭宗教改革是由英國王室發動的,它的直接導火索是因為教廷不同意亨利八世的離婚,而憤怒的亨利因此脫離教廷,宣布獨立,因此,英格蘭宗教改革相比於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普遍被認為不夠徹底。但是,這場運動作為宗教改革運動的一環,仍然大大地影響了英國和全世界。

背景

英格蘭在玫瑰戰爭之後,在都鐸王朝的統治之下,建立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體制。很多英格蘭民眾篤信著羅馬天主教,但是馬丁·路德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理念,也傳播到了英格蘭。民眾對於天主教會的支配以及天主教會的大量財產控制不滿,並產生了批判的意識。英國宗教改革直接原因雖然是君主制下英國王室和天主教會政治以及經濟的衝突,但是在國內仍然有很多支持者。

亨利八世在位時期

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凱薩琳
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安·波林

亨利八世原本非常忠實於傳統羅馬天主教信仰,被教宗利奧十世稱為「信仰的擁護者」。在哥哥威爾斯親王亞瑟死後,與亞瑟的妻子,西班牙阿拉貢王國阿拉貢的凱薩琳結婚。但是,由於凱薩琳長時間只育有一位女兒,他認定凱薩琳不能為他生下兒子,並且與女副官安·波林發生了婚外情。亨利八世向聖座提出與凱薩琳離婚的要求,但是由於凱薩琳的外甥查理五世西班牙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教宗不敢得罪,權衡之下沒有同意。

亨利八世尋求用別的方法解決這場婚姻鬧劇,在時任劍橋大學教授的托馬斯·克蘭麥的建議之下,讓克蘭麥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並與安·波林秘密結婚。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克蘭麥宣布亨利八世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這樣使得亨利八世和安·波林的婚姻合法化。教宗克萊孟七世把亨利八世處以絕罰,而英國國會則通過了《最高權威法令》,宣布英國國王是「英國國教會唯一的最高的首長」 [1],從此英格蘭的教會與羅馬教會脫離關係,英國國教會成立。

因《烏托邦》一書而出名的托馬斯·莫爾因為反對《至尊法案》而在1535年處死。亨利八世還迫害了大多數反對國王作為教會首長的修道院,為了奪取修道院的財產還解散了修道院,即解散修道院運動。

亨利八世改革的影響

解散修道院運動使英國政府的財政基礎得到了加強。英格蘭的教會組織雖然和天主教會分離,但教會的儀式和教義等,在亨利八世時期都留有很多天主教的傳統。當時的英國,雖然也有希望不要和羅馬天主教會分離的天主教徒,根本上改變教義和儀式,只是使英格蘭的教會脫離教廷的支配。但是,也有人希望像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一樣,在教義上也作出根本的改革。

愛德華六世在位時期

愛德華六世在位時,英國國教會發表了用英語寫成的《公禱書》,吸取了喀爾文派中介於天主教基督新教兩者之間的部分思想,《公禱書》的推行在英格蘭西部引發了1549年的公禱書叛亂

瑪麗一世復辟天主教

瑪麗一世

愛德華六世之後繼承皇位的瑪麗一世,是亨利八世凱薩琳的女兒。她在英格蘭復辟了羅馬天主教,恢復了英格蘭與羅馬的關係,並且與天主教國家西班牙的王子腓力結婚(結婚後腓力加冕為腓力二世)。瑪麗一世反天主教者為異端,殘酷鎮壓宗教異見者,因此得來「血腥瑪麗」的稱號。她在位時的宗教鎮壓,使得英格蘭人對於羅馬教廷的反感進一步增加。

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時期

伊莉莎白一世

不得人心的瑪麗一世死後,1558年安·波林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即位。她重新頒布了被廢除的《至尊法案》,並且又頒布了《1558年單一法令》(又譯《信仰統一法》或《統一法》),這條法令規定使用《公禱書》為義務,事實上恢復了愛德華六世時期定下的英國國教會禮拜和儀式的形式。這樣,英格蘭的教會再次同天主教分離,英國國教再次成為了英國的法定宗教。1563年,《三十九條教條》公布;1573年《三十九條教條》全文在教務會議通過。《三十九條教條》作為英國國教會的綱領性文件,它的作用一直發揮到現在。

英格蘭宗教改革的影響

英國國內

英格蘭宗教改革作為由英國王室自上而下發動的宗教改革,大大加強了王室的權力。宗教改革前收繳給羅馬教廷什一稅等全部改為繳給英國王室。而且,在全英格蘭擁有廣大土地的修道院在改革中被解散,土地被王室沒收,王室的財政力量大大加強。

然而,相比於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英格蘭宗教改革在教義上非常稀少,相當於只是把教會領導人羅馬教皇改為英國國王罷了。因此,希望更為激進地改革的民眾(在英格蘭稱為清教徒,屬喀爾文派),以及希望恢復天主教信仰的天主教信徒,到清教徒革命為止都不斷和英國國教會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

伊莉莎白一世駕崩後,歐洲大陸的新教思想在英國,特別是工商業者中進一步傳播,他們和英國貴族以及英國國教會的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清教徒革命,即英國內戰

國際

英格蘭宗教改革在外交上等於宣布和西班牙敵對。這是因為西班牙當時是一個天主教勢力十分強大的國家,它被認為是當時教皇的後盾。英國和西班牙的關係,除了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結婚的瑪麗一世在位時,沒有任何改善,直至詹姆斯一世時期才好轉。

英國國教會的教義隨著大英帝國的海外擴張傳播到英國以外,教義上也發生少許變化。這些海外教會和英國國教會一起,組成了新教的一派——普世聖公宗

參考文獻

引用

  1. ^ "Henry VIII's Act of Supremacy (1534)- original tex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glish History. David Ross and Britain Express

來源

書籍
  • 木下康彥、木村靖二、吉田實 等:《詳說世界史研究》(日本山川出版社,2007年) ISBN 978-4-634-03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