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應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應榮(1918年—1971年11月)廣東興寧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學家、歷史學家。[1][2]

生平

羅應榮青年時在廣東廣州學習,1934年畢業於聖心中學初中部,1937年畢業於廣雅中學高中部。1938年,從廣州赴大後方昆明,考入西南聯合大學法商學院政治學系。1942年,畢業獲法學士學位後,直接考入清華大學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組研究生。研究生導師邵循恪給羅應榮等研究生開有國際公法判例、國際及殖民行政等課。羅應榮讀研究生時,兼任「半時助教」,拿一半助教薪水。1946年,羅應榮以論文《中蒙邊界問題》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後來,羅應榮還曾撰寫《外蒙古第一次獨立的始末》、《中俄蒙的接觸與清代的理藩政策》等文章。[1][2]

從清華研究院畢業後,羅應榮參加庚款留美獎學金考試,但分數不夠而未考取。1945年9月,羅應榮任雲南大學政治學系講師。1946年9月到1947年底,改任嶺南大學歷史政治學系講師。當時嶺南大學已從韶關復員至廣州。[1][2]

1948年,羅應榮考取洛克菲洛基金會資助,留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一年後,轉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習國際法。羅應榮的導師漢斯·凱爾森教授是純粹法學派創始人,也是實證主義法學大家。[1][2]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6月,韓戰爆發。1950年6月底,何炳棣趕回加拿大溫哥華撰寫畢業論文時,收到羅應榮來信。羅應榮在信中談及對韓戰的感想,稱已買好船票準備回國報效。羅應榮放棄了獲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博士學位的機會。[1][2]

回國後,羅應榮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羅應榮本想進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但未果。在北京時,羅應榮曾見過張奚若並深談。羅應榮回到廣州,再度任教於嶺南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羅應榮任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57年,羅應榮被劃為「右派分子」。[1][2]

1957年底,羅應榮和其他被打成「右派分子」的中山大學師生,被送到農村「監督勞動」近兩年。其間,羅應榮結識中山大學學生右派楊德平。回中山大學後,羅應榮被分配到歷史系資料室當資料員。楊德平也回中山大學繼續學習。1964年,羅應榮和楊德平開始編《實用英漢成語詞典》。當時,羅應榮已準備材料編寫《中俄外交史》,但未能完成。[1][2]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羅應榮作為「右派分子」,迅速成為專政對象,失去人身自由,無法再進城看楊德平。但詞典沒編完,一些工作尚需向楊德平交代。羅應榮寫下一張字條,講述了自己的處境和近況,想交給一位曾跟他學英文的中學生轉交楊德平。在遞交字條時,被中山大學歷史系的紅衛兵學生看見,迫令羅應榮交出字條。羅應榮情急之下把字條放入口內想吞下。紅衛兵為奪字條,與羅應榮發生推搡。結果羅應榮被控「毆打紅衛兵」。1966年底,羅應榮被廣東省軍管會以「反革命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此後被送往花縣赤泥鎮採石場勞改,和刑事犯關在一處。[1][2]

1970年夏,羅應榮在採石場勞動時,遭人用鐵錘猛擊後腦。羅應榮雖戴安全帽,但仍傷重無法勞動,獲保外就醫,被送至廣州其兄家中。此後羅應榮曾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看病,醫院說他是「勞改犯」,不予接診。楊德平曾從農村偷偷跑回廣州探望羅應榮,那時羅應榮已臥床無法行動,且無醫無藥。[1][2]

1971年10月,羅應榮過去在西南聯合大學的同學何炳棣回中國訪問,作為貴賓訪問中山大學,希望會見羅應榮。但中山大學校方告知何炳棣,羅應榮因為是「右派」兼保外就醫的「反革命分子」,不能與他見面。[1][2]

1971年11月,羅應榮病逝。1978年10月,羅應榮的「右派」問題獲改正。1979年4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撤銷了廣東省軍管會對羅應榮的判刑,「恢復政治名譽」,其骨灰被移葬廣州銀河公墓[1][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