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長文(?—?),字德睿西晉廣漢人。犍為太守王顒之子[1]。州府徵辟其做官,王長文拒絕,甚至為避免州府騷擾,偷偷外出跑到成都[2]

太康年間,益州發生饑荒,政府借貸糧食給百姓。王長文借貸過多,結果還不起,郡縣將其送到州府法辦。益州刺史徐幹將其釋放。後成都王司馬穎任命王長文為江源。梁王司馬肜擔任丞相後,任命王長文為從事中郎。王長文跟隨司馬肜廢除賈南風有功,被封為關內侯,又任中書郎。朝廷任命其為蜀郡太守,上任前突然因病在洛陽去世。時年六十四歲[2][1]

王長文仿照《周易》,著有《通玄經》四卷[2]。此外還著有《無名子》十二篇、《春秋三傳》十三篇、《約禮記》十篇[1]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晉書·卷082》,出自房玄齡晉書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華陽國志》卷11:王長文,字德俊,廣漢郪人也。父顒,字伯元,犍為太守。長文天姿聰警,高暢敏識,治五經,博綜群籍。弱冠,州三辟書佐。丁時興衰,託疾歸家。大同後,郡功曹,察孝廉,不就,遂陽愚。嘗絳衣絳帽,牽豬過市中乞,人與語,偽不聞。常騎牛周旋。郡守初至,詣門修敬,至閭,走出,請,終不還。刺史淮南胡羆辟從事祭酒,臥在治。羆出板舉秀才,長文陽發狂疾,步擔走出門。羆累遣教請還,終不顧。還家養母,獨講學。著《無名子》十二篇,依則《論語》。又著《通經》四篇,亦有卦名,擬《易》、《玄》。以為《春秋》三《傳》傳經不同,每生訟議,乃據經摭傳,著《春秋三傳》十三篇。又撰《約禮記》,除煩舉要,凡十篇,皆行於時。長文才鑒清妙,汎愛廣納,放蕩闊達,不以細宜廉介為意,亦不好臧否人物,故時人愛而敬之。以母欲祿養,咸寧中,領蜀郡太守。郫有孝子羅偶,事親至孝。二親將亡時,病,不能食肉,終身不食肉。郡察孝廉。長文追為立表以旌之。宰府辟,三司及撫軍大將軍王濬累辟,不詣。濬薨,以故州將軍,弔祭。元康初,試守江原令。縣收得盜馬賊及發冢賊,長文引見誘慰。時適臘晦,皆遣歸家。獄先有繫囚,亦遣之,謂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長吏之過也。蠟節慶祈,歸就汝上下,善相歡樂;過節來還,當為思他理。」群吏惶遽,爭請,不許。尋有赦令,無不感恩,所宥人輟不為惡,曰:「不敢負王君。」將喪去官,民思其政。大將軍梁王肜及諸府並辟,長文曰:「吾從其先命者。」遂應肜招,為從事中郎。諸王公卿慕其名,咸與之交。賈氏之誅,從肜有功,封關內侯,再為中書郎。愍懷太子死於許下,博士、中書論虞祔之禮。長文議:「虞祭宜還東宮,以繼太子者為主;配食於潁川府君。」皆施行。除洛陽令。長文見肜曰:「主者不庶幾,奏長文為洛陽令。」肜笑答曰:「卿乃不庶幾,非主者也。」固辭不拜。聞益州亂,以《通經》筮,得「老蠶緣枯桑」之卦,嘆曰:「桑無葉,蠶以卒也。吾蜀人殄於是矣。」拜蜀郡太守,暴疾卒。時年六十四。
  2. ^ 2.0 2.1 2.2 《晉書》卷82:王長文,字德睿,廣漢郪人也。少以才學知名,而蕩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州辟別駕,乃微服竊出,舉州莫知所之。後於成都市中蹲踞齧胡餅。刺史知其不屈,禮遣之。閉門自守,不交人事。著書四卷,擬《易》,名曰《通玄經》,有《文言》、《卦象》,可用卜筮,時人比之揚雄《太玄》。同郡馬秀曰:「揚雄作《太玄》,惟桓譚以為必傳後世。晚遭陸績,玄道遂明。長文《通玄經》未遭陸績、君山耳。」太康中,蜀土荒饉,開倉振貸。長文居貧,貸多,後無以償。郡縣切責,送長文到州。刺史徐幹舍之,不謝而去。後成都王穎引為江源令。或問:「前不降志,今何為屈?」長文曰:「祿以養親,非為身也。」梁王肜為丞相,引為從事中郎。在洛出行,輒著白旃小鄣以載車,當時異焉。後終於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