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謀
王令謀 | |
---|---|
出生 | 9世紀 唐朝 |
逝世 | 937年10月10日 楊吳 |
職業 | 楊吳官員 |
王令謀(9世紀—937年10月10日[1]),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吳國攝政徐知誥(後名李昪)的近臣,吳末宰相,勸徐知誥奪取帝位,但在徐知誥奪位建立南唐前去世。
早期
為徐知誥幕僚
後來唐朝滅亡,淮南軍成為獨立的吳國,徐溫為吳攝政,九年(912年),徐溫義子徐知誥為昇州刺史,建延賓亭,招納四方士大夫,在身邊聚集了一些能人。王令謀為其門客,後為判官,[2]與推官宋齊丘、參軍王翃為徐知誥謀主。[3][4]
後徐溫在昇州遙控朝政,徐知誥為潤州團練使,徐溫親生長子徐知訓在吳都金陵為少攝政。十五年(918年)將領朱瑾殺徐知訓,時徐溫其餘親子皆年輕,徐溫讓徐知誥在廣陵繼為少攝政。王令謀在此期間改揚府左司馬。十六年(919年),吳王楊隆演在徐溫勸進下稱吳國王,王令謀被任為內樞使。[5][6]武義二年(920年),楊隆演病重。徐溫與王令謀定計,詐稱有楊隆演的命令,以迎楊隆演之弟丹陽公楊溥監國。[7]楊隆演死後,楊溥繼位。
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卒。徐知誥隨後面臨與養弟即徐溫親子徐知詢的權力鬥爭。徐知誥在廣陵控制朝政,但徐知詢握有當時在昇州的吳國最大的軍隊。王令謀繼續為徐知誥獻策,指出徐知詢年輕且不能和其他官員建立恩信,不必擔憂。不久,徐知誥誘徐知詢來廣陵為所受到的彈劾自辯,將其扣押,奪其軍,使得徐知詢對他的攝政地位不再構成挑戰。[8]
為宰相
徐知誥鬥敗徐知詢不久,王令謀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大和三年(931年),徐知誥也仿徐溫例,離開廣陵,駐金陵(即昇州),留子徐景通在廣陵為少攝政。王令謀被任為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與宋齊丘一同為相,[2][5][9]也都留在廣陵輔政。[3]
大和六年(934年),王令謀拜司徒,又領忠武軍節度使。當時忠武軍在吳西北鄰國後唐治下,故忠武軍節度使為榮銜。[2]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已改名徐誥,封齊王,王令謀親自去金陵勸徐誥受禪於吳帝楊溥。徐誥拒絕。當時王令謀年老有病,牙齒都沒了,有人勸他致仕,他說:「齊王大事未完成,我怎麼敢自安!」病重了,又屢屢上書力勸徐誥受禪。徐誥迫楊溥下詔禪位於自己,百官從廣陵去金陵勸進,但在徐誥受禪前,王令謀已卒。[1][2]
評價
《十國春秋》評價王令謀「素柔猾,鮮志操」。
參考文獻
- ^ 1.0 1.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一
- ^ 2.0 2.1 2.2 2.3 2.4 《十國春秋》卷十
- ^ 3.0 3.1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八
- ^ 5.0 5.1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
- ^ 《十國紀年》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