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身人面像
吉薩人面獅身像 | |
---|---|
位置 | 吉薩 |
座標 | 29°58′31″N 31°08′16″E / 29.97528°N 31.13778°E |
材料 | 石灰岩 |
獅身人面像(阿拉伯語:أبو الهول,英語:Great Sphinx of Giza)或稱人面獅身像,是一座位於在卡夫拉金字塔旁的雕像,外型是一個獅子的身軀和人的頭。獅身人面像長約73.5公尺(241英尺),寬約19.3公尺(63英尺),高約20.22公尺(66.34英尺)。獅身人面像是現今已知最古老的紀念雕像,一般相信是在法老卡夫拉統治期內(約公元前2558年至2532年)建成。[1]
由於獅身人面像無論是年代、外型,甚至是建造者是誰都充滿爭議,所以這些問題被世人稱作「獅身人面像之謎」,但與希臘神話中的史芬克斯之謎仍有些許不同[2]。
獅身人面像鼻子和鬍鬚已經脫落,有一種說法是當年拿破崙炮轟所致,但真實性有待考證。[3]
起源
獅身人面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之一,但是有關於它的建造者以及建造時間現在均不得而知。正因為如此,相關爭論變成了現代的史芬克斯之謎。[4]
老普林尼在他的書博物志中提到了獅身人面像,它被古埃及人視為因沉默而被人們忽視的「神」,並認為「哈瑪尼斯王(King Harmais)被埋葬於此」。[5][6]
名稱的由來
獅身人面像的建造者當年是如何稱呼這座雕像現在已不得而知,因為獅身人面像並沒有出現在任何目前已被發現的古王國的銘文中,而且也沒有任何的銘文描述它的建造或者原本的用途。在新王國,這座雕像被稱為地平線上的荷魯斯,而這個名字也出現在法老圖特摩斯四世(公元前1401-1391年或公元前1397-1388年)[7]的記夢碑中。
因為這座雕像與古希臘傳說中的史芬克斯同樣具有獅子的身體(然而史芬克斯還有女性的頭部和老鷹的翅膀,這座雕像是男性的頭部並且沒有翅膀),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人們以史芬克斯這個名字稱呼它,那時距離這座雕像的可能建造時間已經過去了2000年之久,對於這些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古人而言也是數千年前的老文物了。
另外一個可能的來源是古埃及文Ssp-anx書寫上的訛誤。這個名稱在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575–2467年)通常指皇室雕像,並在後來的新王朝時期(公元前1570–1070年)被用來專指獅身人面像,儘管這兩個文字上的書寫有著很大的差別。
建造者及時間
儘管有著很多互相矛盾的證據和觀點,大部分現代的埃及學家認為這座雕像是於公元前2500年由卡夫拉法老所建造的,他也是卡夫拉金字塔的建造者。[8]
薩利姆·哈桑在總結他1949年對獅身人面像的發掘時寫道:
"Taking all things into consideration, it seems that we must give the credit of erecting this, the world's most wonderful statue, to Khafre, but always with this reservation: that there is not one single contemporary inscription which connects the Sphinx with Khafre; so, sound as it may appear, we must treat the evidence as circumstantial, until such time as a lucky turn of the spade of the excavator will reveal to the world a definite reference to the erection of the Sphinx."[9]
- 譯文:「總而言之,豎立這座雕像的功勞應該屬於卡夫拉法老。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能夠同時代的銘文能夠把獅身人面像和卡夫拉法老聯繫起來。所以我們只能從證據裡間接推斷,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了獅身人面像建造者的決定性的證據。」
他所說的間接證據包括獅身人面像處於一片喪葬性建築中,而這些建築在傳統上被認為屬於卡夫拉法老。[10]除了甬道,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這片建築群還包括了史芬克斯神廟和廟谷,他們都有著相似的建築風格-有大概200噸從獅身人面像上鑿下來的石料被用於神廟的修建中。
在廟谷殘骸的發掘中發現了一個由debris製成的卡夫拉法老的雕像,這被認為是支持以上觀點的有力證據。
後世法老圖特摩斯四世(公元前1401-1391年或公元前1397-1388年)所樹立的記夢碑將這座雕像與卡夫拉法老聯繫了起來。但當這座紀念碑被發現的時候,碑文已經受到了損壞而不完整,而且碑文上只記載了「卡夫」而不是「卡夫拉」。以下是摘錄的一小段:
「... which we bring for him: oxen ... and all the young vegetables; and we shall give praise to Wenofer ... Khaf ... the statue made for Atum-Hor-em-Akhet.」[11]
- 譯文:「……我們奉獻給他的:牛犢……還有所有鮮嫩的蔬菜;我們要讚美維諾法(Wenofer)……卡夫(Khaf)……為亞圖姆-荷露斯-艾姆-艾赫特(Atum-Hor-em-Akhet)而建的雕像。」
古埃及學家托馬斯·楊在一個皇室名字的受損的圖廓花邊里找到了「卡夫」的象形文字,而且還被加入了「拉」用來組成卡夫拉的名字。當這個紀念碑在1925年被重新發掘出來的時候這段包含了「卡夫」的文字剝落並損毀了。
異議
古埃及學家們關於獅身人面像的建造者以及建造時間的理論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接受。因此,有些人(如下文所述)對於建造者和建造時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早期的古埃及學家
一些早期的古埃及學家和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的發掘者們認為獅身人面像以及附近一些別的遺蹟的建造時間早於傳統上認為的建造時間(卡夫拉統治時期,公元前2520-2492年)。
1857年,開羅博物館的創立者馬里埃特發現了一個紀念碑,比起獅身人面像的建造時間,這個紀念碑被樹立的時間比較晚,大概位於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時候。碑文上講述了法老卡夫發現獅身人面像被埋在黃沙里。儘管碑文上的其它記載有些被認為是很好的證據,[12]這一小段卻由於古埃及後期的歷史修正主義而被忽略了。[13]
法國古埃及學家同時也是開羅博物館的第二任館長Gaston Maspero在1886年對獅身人面像進行了研究,並總結道:
"The Sphinx stela shows, in line thirteen, the cartouche of Khephren.[14] I believe that to indicate an excavation carried out by that prince, following which, the almost certain proof that the Sphinx was already buried in sand by the time of Khafre[14] and his predecessors [i.e. Dynasty IV, c. 2575–2467 BC]."[15]
1904年,英國的古埃及學家E. A. Wallis Budge在他的著作「埃及的神靈」中寫道:
"This marvelous object [the Great Sphinx] was in existence in the days of Khafre, or Khephren,[14] and it is probable that it is a very great deal older than his reign and that it dates from the end of the archaic period [c. 2686 BC]."[16]
現代的一些異議
位於開羅的德國考古研究所前負責人萊納爾·斯塔德曼(Rainer Stadelmann)在從面相學研究了獅身人面像的內梅斯和現已脫落的鬍鬚後表示他們的風格更像是胡夫(公元前2589–2566年)的象徵。他是胡夫金字塔的建造者和卡夫拉法老的父親。[17]他提出卡夫拉法老的甬道是按照在那之前已存在的結構來建造的,並且基於它的建造地點,那個已經存在的結構只能是獅身人面像。[13]
英國地理學家Colin Reader獨立的進行了一項對於獅身人面像附屬建築的研究。他表示在甬道附近發現了一些採石場,而這些採石場已經被證實是胡夫法老所使用的。因此,他推斷甬道(和它兩邊的神廟)至少能夠追溯到胡夫法老時期,並對古代埃及的年代學與歷史分期提出了質疑。[13]
2004年,開羅法屬東方考古研究所的Vassil Dobrev宣布它發現了關於獅身人面像建造時間和建造者的新證據,這座雕像可能是由不為人知的雷吉德夫法老(公元前2528-2520年)所建造的,他是卡夫拉法老的同父異母兄弟,同時也是胡夫法老的兒子。[18]Dobrev表示雷吉德夫法老以他的父親胡夫法老為原型建造了獅身人面像,而這樣做是為了將他和太陽神拉聯繫起來以重新喚起人們對他們統治的朝代的尊敬。像斯塔德曼以及其他的考古學家一樣,Dobrev也表示連接卡夫拉金字塔和神廟的甬道是在圍繞獅身人面像建造的,而這證實了當甬道被建造的時候,獅身人面像已經樹立在那了。[17]
一些小眾的假說
獵戶座的相關性推測
按照暢銷書作家葛瑞姆·漢卡克和羅伯特·鮑威爾的說法,[19]獵戶座的相關性推測是基于吉薩三大金字塔和獵戶三星腰帶中的參宿一,參宿二和參宿三相對應的提議上的。而與金字塔相對應的行星位置是在公元前10500年左右。這兩位作家們認為獅身人面像,吉薩金字塔和尼羅河的地理位置分別對應了獅子座,獵戶座和銀河。但是這個理論被認為是偽考古學,而且它與現在主流學界的看法差異很大。[20][21][22]
水流侵蝕假說
水流侵蝕假說是基於獅身人面像圍牆上的主要風化痕跡只可能是由於長時間大量的降雨造成。[23]正因為如此,獅身人面像的建造時期應該早於卡夫拉法老的統治時代。這個理論是由地理學家和波士頓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羅伯特·修奇以及作家和埃及學家(alternative Egyptologist)喬 安東尼 韋斯特所提出的。
史芬克斯與阿奴比斯的聯繫
作家羅伯特·坦普爾認為獅身人面像一開始是一尊阿奴比斯的雕像,他是掌管陰間的神靈。而雕像的面部後來根據阿蒙涅姆赫特二世這位中王國時期法老的面部重新雕琢了一遍。這個假說是基於獅身人面像面部眼睛的妝容和皇家頭飾上褶皺的風格而提出的。[24]
獅身人面像的人種特點
多年以來,幾位作家提出他們認為獅身人面像的面部有「黑人」的特徵。[25]這個問題也變成了關於整個古代埃及人群人種爭論的一部分。[26]
醫學上的分析
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外科醫生亞斯拉斐恩(Hutan Ashrafian)對獅身人面像進行了分析並發現它表現了一個凸頜畸形的人,而這可能體現了這座雕像的參照者患有這個疾病。而且,因為獅身人面像的身體是獅子,這個參照者也可能患有有著「獅子似的」病症的疾病(骨性獅面)。[27]
修復
古埃及時期
在吉薩金字塔群被遺棄之後,黃沙逐漸埋到了獅身人面像的肩部。第一個被記載的挖掘工作是在公元前1400年,年輕的法老圖特摩斯四世(公元前1401-1391年或1397-1388年)召集了一支隊伍,在付出了許多努力之後挖出了獅身人面像前面的兩個爪子。在兩個爪子之間,他樹立了一座花崗岩制的石板,也就是現在的記夢碑,上面記述了以下這件事:
... the royal son, Thothmos, being arrived, while walking at midday and seating himself under the shadow of this mighty god, was overcome by slumber and slept at the very moment when Ra is at the summit [of heaven]. He found that the Majesty of this august god spoke to him with his own mouth, as a father speaks to his son, saying: Look upon me, contemplate me, O my son Thothmos; I am thy father, Harmakhis-Khopri-Ra-Tum; I bestow upon thee the sovereignty over my domain, the supremacy over the living ... Behold my actual condition that thou mayest protect all my perfect limbs. The sand of the desert whereon I am laid has covered me. Save me, causing all that is in my heart to be executed.[28]
古埃及學家Mark Lehner曾聲稱有一個發生在比以上那次挖掘更加久遠的修理活動,它發生在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2184年),[30]但他後來宣布放棄了這個「異端的」看法。[31]
1853年,A. Mariette在吉薩大金塔東邊發現了能追溯到第26王朝的「存貨石碑」(The Inventory Stela)。碑文顯示獅身人面像在這一時期得到了修繕。這次修復工作的重心是位於南部的獅身人面像上半身,並使用了比古王國時期要小的石板。工匠們削除了圖特摩斯時期修復層的表面部分,但卻沒有移除任何古王國時期的石材。[32]
獅身人面像在埃及的羅馬時期再一次被從沙子裏挖了出來,並成了一個很受歡迎的聚會地點和一些戲劇表演的背景幕。羅馬時期的修復活動包括在爪子和石像兩邊修建的石制保護層以及石像周圍的地板。[32]
近現代
義大利人Giovanni Battista Caviglia在1817年對獅身人面像進行了第一次現代考古發掘,他將獅身人面像的下巴完全挖掘了出來。而完整的獅身人面像則在1925到1936年間由Émile Baraize進行的挖掘中出土。[32]
1931年,埃及政府的工程師們修復了獅身人面像頭部因1926年風化作用而造成的頭巾部脫落留下的痕跡。那次事故也同時在獅身人面像的脖子處留下了傷痕。[33]
在1955至1987年,獅身人面像也經歷了幾次大的修復活動。[32]
- 1955年短暫的修復項目主要修復了獅身人面像胸部將要脫落的石灰岩。工人們在修復部表層注射了一些化學物質,兩個月之後,表層脫落,而這個問題至今仍困擾著人們。
- 1979年9月,埃及文物組織的考古學部對獅身人面像北部開始了修復活動。工人們將北部的石頭取出並將新的石頭安裝上去。這些石頭有一些是從古埃及流傳下來的,而另一些則屬於當年Baraize的修復所用的石頭。工人們還使用了已經知道會對遺蹟造成損害的石膏和水泥。當他們的這一行為被發現時,修復工作被停止了。
- 在1981至1982年,新組建的獅身人面像協會就獅身人面像所需要的修復工作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了將羅馬時期的石頭移除,用更大的石頭替換它們這一不幸的決定。這些石頭和法老時代以及羅馬時代所使用的石頭都不一樣,而這造成了視覺上的違和感。工人們在修復工作中依然沒有使用推薦的灰漿而是使用了石膏和水泥,並且他們還移除了所有在羅馬時期所用的石頭。這些移除的石頭沒有標記也沒有被保存起來。
1988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對獅身人面像進行了一項長達10年的修復活動,並於1998年全面竣工。[34]
消失的鼻子和鬍鬚
獅身人面像面部寬達一米的鼻子現已失蹤。對獅身人面像面部的檢查揭示了將獅身人面像的鼻子從面部向南方鑿離而在鼻子部位留下的痕跡,其中一處在鼻梁而另一處位於鼻孔。[35]
阿拉伯歷史學家厄爾-馬克里齊在15世紀的將獅身人面像鼻子的遺失歸咎於來自khanqah的蘇非主義穆斯林Sa'im al-Dahr的破壞。1378年,當發現當地的農夫向獅身人面像獻上祭品以祈求豐收之後,他感到特別憤怒並決定要摧毀獅身人面像的鼻子。最終,Sa'im al-Dahr因破壞罪而被處以絞刑。[36]
一個流行至今的傳說指獅身人面像的鼻子是遭到了拿破崙軍隊的炮擊而脫落的。另外一些類似的傳說則說是英國馬木留克的軍隊或者其他人的行為。但是在拿破崙時代之前,丹麥探險家弗雷德里克·路易斯·諾爾登在1738年完成並於1757年發表的草圖上,獅身人面像就已經沒有鼻子了。[37]
除了消失的鼻子,一個象徵性的法老鬍鬚曾依附在獅身人面像上,但這個鬍鬚可能是在完工後另外加上去的。古埃及學家Vassil Dobrev認為如果鬍鬚是獅身人面像原有的一部分的話,它會在脫落的時候損壞獅身人面像的下巴。[17]目前獅身人面像下巴處沒有損毀的痕跡,而這證實了他關於鬍鬚是後來加上去的假說。
神話學
Colin Reader認為在吉薩高原於古王國時期變成一個大墓地之前,獅身人面像是早王朝時期時期太陽崇拜的中心。[38]他將這個推論與他的結論聯繫起來,並認為獅身人面像,獅身人面像神廟和甬道以及卡夫拉祭祀廳堂都是一個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建築群的一部分。獅子在很久以前就在古代近東成了與太陽聯繫起來的象徵。將埃及法老描繪成太陽的作品能追溯到埃及早王朝時期。
在新王國時期,獅身人面像則明確的與神「荷露斯-艾姆-艾赫特」(地平線上的荷魯斯)聯繫在了一起。他代表了法老是亞圖姆神在人間的象徵。法老阿蒙霍特普二世在獅身人面像完成後大約1000年在它的東北方建立了一座神廟,並將其獻給「荷露斯-艾姆-艾赫特」。
參見
參考文獻
- ^ Dunford, Jane; Fletcher, Joann; French, Carole (ed., 2007). Egypt: Eyewitness Travel Gu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2007. ISBN 978-0-7566-2875-8.
- ^ Coxill, David (1998). "The Riddle of the Sphinx", InScription: Journal of Ancient Egypt, 2 (Spring 1998), 17; cited in Schoch, Robert M. (2000). "New Studies Confirm Very Old Sphin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Dowell, Colette M. (ed). Circular Times.
- ^ 孫金剛. 红尘中的狮身人面像. 金羊網. [2013-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9).
- ^ Coxill, David (1998). "The Riddle of the Sphinx", InScription: Journal of Ancient Egypt, 2 (Spring 1998), 17; cited in Schoch, Robert M. (2000)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 Studies Confirm Very Old Sphinx" in Dowell, Colette M. (ed). Circular Times.
- ^ Book 36, chapter 17, in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liny, translated by John Bostock and Henry Thomas Riley, Volume 6, pages 336–337 (London: H. G. Bohn, 1857).[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hristiane Zivie-Coche, Sphinx: History of a Monument, pages 99–100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8014-3962-9
- ^ See Thutmose IV#Dates and length of reign
- ^ "Why Sequence is Important", Lehner, Mark; Hunt, Brian V. lin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assan, Selim (1949). The Sphinx: Its history in the light of recent excavations. Cairo: Government Press, 1949.
- ^ Lehner, Mark (Spring 2002). "Unfinished Business: The Great Sphin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Aeragram, 5:2 (Spring 2002), 10–14. Retrieved 23 December 2008.
- ^ Colavito, Jason (2001). "Who Built the Sphin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Lost Civilizations Discover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19 December 2008.
- ^ Hawass, Zahi. (The Khuf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The Platea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6 January 2009.
- ^ 13.0 13.1 13.2 Reader, Colin (2002). "Giza Before the Fourth Dynas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urnal of the Ancient Chronology Forum, 9 (2002), 5–21. Retrieved 2008-12-17.
- ^ 14.0 14.1 14.2 Early Egyptologists were inconsistent in their transliteration of pharaonic names: Khafre and Khephren are, of course, both references to Khafra.
- ^ The Great Sphin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The Global Education Projec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3 December 2008.
- ^ Wallis Budge, E. A. (1904).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Studies in Egyptian Mythology.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1969. 2 volumes. ISBN 978-0-486-22055-0.
- ^ 17.0 17.1 17.2 Fleming, Nic (2004-12-14). "I have solved riddle of the Sphinx, says Frenchm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 Daily Telegraph. Updated 14 December 2004. Retrieved 28 June 2005.
- ^ Riddle of the Sphin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6 November 2010.
- ^ Hancock, Graham; Bauval, Robert (2000-12-14). Atlantis Reborn Aga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orizon. BBC. Aired 2000-12-14.
- ^ Orser, Charles E. Race and practice in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3: 73. ISBN 978-0-8122-3750-4.
- ^ Hancock, Graham; Bauval, Robert. The Message of the Sphinx: A Quest for the Hidden Legacy of Mankind. Three Rivers Press. 1997: 271. ISBN 978-0-517-88852-0.
- ^ Fagan, Garrett G. (ed.). Archaeological fantasies: how pseudoarchaeology misrepresents the past and misleads the public. Routledge. 2006: 20, 38–40, 100–103, 127, 197–201, 238, 241–255. ISBN 978-0-415-30593-8.
- ^ Schoch, Robert M. (1992). "Redating the Great Sphinx of Giz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Circular Times, ed. Collette M. Dowell. Retrieved 17 December 2008.
- ^ Robert K. G. Temple, The Sphinx Mystery: The Forgotten Origins of The Sanctuary of Anubis (Rochester, Vermont: Inner Traditions, 2009). ISBN 978-1-59477-271-9
- ^ Regier, Willis G. (ed.). Book of the Sphinx. U of Nebraska Press. 2004: 157. ISBN 978-0-8032-3956-2.
- ^ Irwin, Graham W. (1977). Africans abroa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 11
- ^ Ashrafian, Hutan. The medical riddle of the Great Sphinx of Giza. J Endocrinol Invest. 2005, 28: 866.
- ^ Mallet, Dominique, The Stele of Thothmes IV: A Transl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harmakhis.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3 January 2009.
- ^ TombCrow,「記夢碑」原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trieved 23 April 2014.
- ^ The ARCE Sphinx Project—A Preliminary Report. Hall of Maat. [2009-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27).
- ^ 'Khufu Knew the Sphinx' by Colin Reader. Ianlawton.com. [2009-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2).
- ^ 32.0 32.1 32.2 32.3 “HISTORY OF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SPHINX ”. Dr. Zahi Hawass. [2014-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5).
- ^ Popular Science Monthly, July 1931, page 56.
- ^ “1998年5月25日 狮身人面像历时10年修复全面竣工”. 人民日報. [2014-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29日).
- ^ Lehner, Mark. The Complete Pyramids. Thames & Hudson. 1997: 41. ISBN 0-500-05084-8.
- ^ Faq#11: Who shot off the nose of the Sphinx?. napoleon-series.org.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30).
- ^ F.L. Norden. Travels in Egypt and Nubia, 1757. Plate 47, Profil de la tête colossale du Sphinx. Brooklyn Museum. [7 Sep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6).
- ^ Reader, Colin (2000-03-17). Further considerations on the Age of the Sphin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Rational Spiritual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6 Januar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