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長沙湘江航電樞紐工程」、「長沙航電樞紐」,「長沙大壩」、「長沙湘江大壩」、「湘江長沙大壩」)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境內的湘江下遊河段,為一處以適應湘江水運通道建設、提高供水保障水平和長株潭三市城市發展需要為主,兼顧發電、交通等功能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庫區壩址地處望城區丁字鎮石渚村與高塘嶺鎮勝利村之間湘江蔡家洲,距長沙市主城區橘子洲大橋約26公里,距上游株洲航電樞紐131公里。工程包括年通過能力9800萬噸的2000噸級雙線船閘、46孔泄水閘、電站、壩頂高程39.7米寬27米長1,907米的壩頂公路橋等基礎設施;庫區正常蓄水水位29.7米、正常蓄水總庫容為6.75億³。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將長沙、株洲湘潭三城市連成一起,構成帶狀濱水區域。 工程總投資63.78億元,於2009年9月30日動工,已於2016年完全竣工[1][2][3]

意義

長沙湘江航電樞紐工程可以形成共有庫區的城市群,有利促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通過湘江沿江風光帶,促進湘江沿岸生態與經濟建設,同時形成特有的人文景觀。

  • 解決枯水期城市供水。從氣候條件看,湖南秋冬季節少雨,湘江河段常年出現枯水季節。枯水期平均時間5個月,特長年份長達7個月,近年甚至出現湘江斷流,嚴重影響長株潭生活和工業用水。工程建成後可從根本上保證三市常年用水要求。
  • 提高湘江上游地區通航能力。由於枯水期影響船舶航行,低水位時100噸級船舶無法抵達長沙。工程建成後,庫區河段可全年達到二級航道標準,大大提高湘江船舶通航能力。
  • 緩解部分供電緊張狀況。工程建成後,附屬工程的電站總裝機容量8.4萬千瓦,年發電量3.64億千瓦時,可充分緩解湘江枯水期長株潭城市群用電緊張的局面。

工程概況

工程位於湘江長沙城區下游香爐洲。主體工程包括年通過能力為3800萬噸的2000噸級雙線船閘,該船閘按通航一頂四艘1000噸級頂推船隊標準及遠景通過2000噸級船舶設計,修建34孔泄水閘,發電裝機5萬-8萬千瓦,渠化株洲航電樞紐至長沙綜合樞紐128公里的千噸級航道。

工程進程

  • 2004年1月,湖南省人大、政協會議,長沙代表團提議建議儘快建設湘江航電樞紐。
  • 2004年2月4日,湖南省政府召開長沙湘江航電樞紐工程專題會,計劃建設規劃交通水利等單位長株潭3市,對選址徵詢意見,並就地質防洪治污生態移民交通以及拆遷等問題進行探討研究。
  • 2005年11月2日,湖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式對《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了批覆,同意工程立項。
  • 2005年12月5日,長沙市政府向在長的全國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專門匯報長沙湘江航電樞紐工程項目的有關情況。
  • 2005年12月13日,《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環評大綱》正式通過湖南省環境保護科學院組織的專家審查。

環保評估

《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環評大綱》認為,工程建成後,庫區部分的原有陸地變成水域,天然河道變成水庫,水文特性發生一定變化,由於原天然河道流速減緩,水體對污染物的自淨降解能力下降;工程建成後湘江水位發生變化,可能導致局部庫岸不穩定問題;大壩的阻隔湘江水生生態系統物流交換受到限制;電站運行後庫區河段的漂浮物質逐步聚集於壩前,在清渣過程中將形成大量的渣料。

《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環評大綱》建議長株潭三市總體沿湘江兩岸修建龐大的排污管道通達大壩下游,以徹底解決長株潭三市的排污問題。

官方網站

資料來源

  1. ^ 中国水电八局承建的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即将全面竣工. 
  2. ^ 長沙房產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長株潭變庫區城市群 湘江長沙綜合樞紐今開工》
  3. ^ 湖南紅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長沙航電樞紐右岸道路:湘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