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拳
洪拳為南拳武術門派,著名人物有郭於翔、蔡九儀(見朱愚齋著作之《黃飛鴻別傳》)、陸阿采、廣東十虎之鐵橋三、黃麒英、黃飛鴻等人;此門派流傳於廣東一帶。
簡介
洪家拳屬南拳拳種之一,俗稱洪拳,相傳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廣東流傳甚廣,為該地「洪 、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術界公認為南拳中之精華,此外在中國如四川、湖北 、湖南、廣西、陝西等地;在香港、澳洲、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 ]等國家地區也頗有影響力。 該套拳術氣勢剛猛、勁道十足而又十分實用,因此作為南拳代表;目前國標武術的「南拳套路」中大部分之架勢拳路就來自洪拳。 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雜,其風格特點是:手法豐富、腿法較少、步穩勢烈、硬橋硬馬、剛勁有力、以氣催力、以聲運勁。 南派要求形、意、氣、力、聲的高度統一,主張以力服人、以威取勝、硬打直上、勁透過身。
洪拳並有老洪拳與南派(新)洪拳之分。鴉片戰爭後,廣州一帶之洪門組織三合會稱此地之拳術為「洪拳」,共尊南少林寺(位於福建莆田)為祖廟;而當時(1840-1850年間)主持的五個武術社團則為少林五老。洪門由鄭成功在臺灣創立的「金台山」開始,在中國南方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洪門相傳起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明將鄭成功以明太祖朱元漳年號「洪武」的「洪」字立門,故稱洪門。推行與從事洪拳練習,以練習武藝為名,發展組織,宣傳反清復明思想洪拳並有老洪拳與南派(新)洪拳之分。亦因為朝庭要追殺所有少林弟子,授徒時不能跟人說自己是少林拳,所以亦改名為「洪拳」。洪拳的標誌性動作有很多,我們常常看到一個手勢:食指伸出,其餘手指扣彎,在虎鶴雙形拳稱作為「指定中原」的手勢,這個動作,我們通常會稱之為「運橋」.這個手勢的意思眾說紛紜,其中有一個說法比較合理,話說當年南少林是為一班反清人士,而南少林寺外亦有「天地會」經常在此集會,朝庭火燒少林後,所有僧侶和天地會人士南下,為了逃避官兵,大家都不能說出自己身份,只能用一個手勢暗示,這個手勢就是食指指天母指扣彎在下為地,就是說出我正是天地會兄弟,後期天地會改名為「洪門」,而另外一個手勢就是開拳時候第一個動作叫「禮拳」,這是左手掌右手拳向前打出,這個是意味著「五湖四海」,掌有五隻手指為五湖,拳頭看似四字為四海,就是說五湖四海皆兄弟,大家給一下面子的意思。
洪拳內外五要
- 手法多樣。如拳諺所說:「一勢多手」、「一步幾變手」、且「多短拳」,手法有拳、掌、爪、鉤、指以及各種肘法、橋法等。其中橋法是南拳特有的手法,亦即直臂或屈臂形成「橋」形,進行圈、盤、切等手法。
- 動作緊湊,勁力剛健。發動有三種形式:一為快速有力,如「弓步雙沖拳」;二為短勁發力,手臂保持一定彎曲,用勁短促,揮動幅度小,如鉤撞拳等;三為勻速用力,在臂部持續緊張的情況下,慢而勻地用力推出,如單雙推掌、碟手推等。
- 步法穩固,重心較低,強調樁步為基本功。拳諺說:「未學功夫,先學扎馬」。扎馬即樁功,練好扎馬才能「穩如鐵塔坐如山」。
- 快慢相間,長短並用,剛柔相濟,以剛為主。快時迅速清晰,慢時沉穩有力。
- 身法要做到吞吐浮沉,竄蹦門轉,腰腿身手要貫串一致。做到手起肩隨,腰催周身,完整一氣。
- 氣沉丹田,發聲吐氣。常配合發力發出喊聲。這有助於使動作飽滿剛健,突出其剛烈風格。
- 要求出手居中,注意門戶,反應敏捷。拳諺說:「觸即變,發如箭」。
洪拳「內練心神意氣膽,外練手眼身腰馬」,所以練習者肌肉發達,筋骨強壯,力量速度等身體素質可顯著提高。洪拳強調蓄勁閉氣與發勁開聲交替作用,要求動作用腹式呼吸,因此對增強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統機能、促進新陳代謝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洪拳十二橋
一般洪拳十二橋手乃指「十二訣」:剛、柔、逼、直、分、定、寸、提、流、運、制、訂;而「十二橋手法」則為:穿、沉、分、架、摸、推、尋、磨、掛、撞、鎖、劈。十二橋手訣是十二種心法,以剛為天、柔為地,配合其餘十種建立起洪拳的整體勁道要領;十二橋手法則是十二種橋手用法,講求橋來橋上過、無橋自造橋。故二者一為心法,講究體會;一是手法、主在應用。
十二橋馬: 洪拳十二橋馬是指十二步法,這十二種步法為:四平馬、子午馬、伏虎馬、麒麟馬、吊馬、獨鶴馬、中字馬、三角馬、敗馬、二字鉗羊馬、跳馬、丁字馬。
老洪拳
又有南北地域之分。洪拳由元、明間陝西地方之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洪門由鄭成功在臺灣創立的「金台山」開始,在中國南方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
南方洪拳以五形拳聞名,北方洪拳則以十(二)形拳(亦稱心意六合拳)傳出。
五形拳
五形拳先在廣東流行,以劉家拳和李家拳最先傳出。南(老)洪拳以五形拳(一個套路)開始,可以用龍、蛇、虎、豹、鶴五種不同形態演練。後來衍生成單形拳套:如龍拳、虎拳、蛇拳與鶴拳等;或雙形拳套:如虎鶴雙形拳及蛇鶴雙形拳等。其特點為腿法較少、步穩勢烈、硬橋硬馬、剛勁有力、以聲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鷂、雞、鷹、燕、馬等拳勢,以四平大馬、跳躍騰娜、閃展靈活、拳勢威猛、大開大合。
佛掌(羅漢短打)
對拆,盤橋。
花洪拳
另一支由梁二娣傳入佛山而至順德。順德一支可以追溯至黎三興,當時稱為花洪拳,後稱少林花拳。二戰後,黎三興的外孫陳家廉正式定名為永春拳(有別於永春白鶴拳)。
花洪拳極有可能由從東莞之莫家拳衍演出來,其拳套有串花拳、箭拳、黑虎拳、豹拳、人字樁、釣魚及盤龍棍。
順德傳統洪拳
順德洪拳是一支在順德地區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嶺南洪家拳流派。由蔡景盛為主要發揚,其相傳有序:黃麒英—黃飛鴻—林世榮—吳少泉—黃達生—蔡景盛以及眾弟子。蔡景盛亦曾師承蔡炳明(蔡景盛父親)、何東成、岑成、蔡氏宗親等學習傳統特色套路。順德洪拳傳統套路有伏虎分金拳、夾木拳,水浪拳,火箭拳、拋土拳、單弓伏虎拳,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鐵線拳,三展鐵線拳,虎形拳,豹形拳等。傳統木樁鍛鍊以三星樁,伏虎樁為主。傳統器械包括;單刀、雙刀、蝴蝶刀、棍、槍、大鈀、春秋大刀、朴刀等一系列洪拳的長短單雙器械傳統套路和獅藝。順德洪拳以較豐富的技擊手法而突出。
洪家拳
1854年後,由於佛山瓊花會館被李文茂反清事件牽連,而被完全燒毀,此後洪拳在廣州演變成洪家拳。清末年間,在廣州佛山一帶出現了一本有關洪拳與(南)少林五老的小說,相信是洪家拳後人傳出之萬年青。虎鶴雙形拳
相關人物
黃坤(1840年代?,洪門人士?)
黃坤先後在潮陽、東莞設場,授徒多人,其後在佛山祖廟授拳。據說黃坤因在佛山傷人致死而潛逃廣州,兩年後再往廣西,從此未聞其蹤跡;他傳下羅漢拳、梅花手、十四蹂、五行拳、伏虎拳等福建傳統武術。
陸亞采、黃泰 (ca. 1782年 - 1867年)、黃麒英(1810年-1886年)
陸阿采(陸亞采)年老時在廣東海幢寺將洪拳傳予黃泰、黃泰傳子黃麒英(街頭賣藝人),時值佛山洪門起義時期。黃麒英傳子黃飛鴻:五形拳、工字伏虎拳、五郎八卦棍、梅花槍、子母刀等。陸阿采的師父是傳說中的少林五老至善和尚,現實中的反清洪門子弟。
梁坤(鐵橋三)、林福成
鐵橋三在家排名第三,原名為梁坤(1813年-1886年),廣東南海縣人,享年七十有三。年輕時在佛山廣東一帶街頭賣武,且橋手功夫獨到,故人稱「鐵橋三」。成名後廣州河南富商蔡贊、富家子弟伍熙官曾先後聘至家中教習,後育善堂中醫施雨良及孫指添、區珠、林福成等人亦拜入為門下,傳下鐵線拳,後來林福成傳鐵線拳予黃飛鴻。開始有傳說稱洪(家)拳創始人是洪熙官。
黃飛鴻
主條目:-黃飛鴻(1847年-1924年)
林世榮
主條目:-林世榮(1861年-1943年)
至善和尚
洪家拳奉尊少林五老至善和尚為祖師爺。
當代人物
張克治
台灣洪拳開拓者,其徒弟在開枝散葉為台灣最大宗。當中三跪九叩的第一期弟子有王曉鵬,林進興,尤福慶,林進登(劍虹),郭宗達,康富程。
陳清河
張克治弟子,長洪武術推廣學會創辦人,其組織在台灣有學員上千人。
林禮懋
台灣嶺南武術委員會嶺南拳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自香港引進林世榮系統虎鶴洪拳,推廣不遺餘力。對周家拳等其他嶺南拳術亦非常擅長。
康富程
張克治正式入門弟子,世界散打冠軍 1990年中華國術第一屆國際錦標賽第二名 1991年西德武術特技表演賽冠軍 1997年國際世界盃武術散打冠軍
兵器
兵器有刀、劍、槍、棍及鐵尺、扇子、柺、雨傘(洪佛追魂傘)、大刀等各種奇門兵器。
套路
洪家著名的套路:
- 工字伏虎拳:改十八羅漢伏虎拳而成,路線成工字形。為洪家母形拳(初級拳套路),學習紮馬,橋手、及內功基礎。
- 鐵線拳:鐵橋三所傳,屬短橋窄馬近身貼戰的武術。鐵線拳主練內功,「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實踐套路。
- 虎鶴雙形拳:為黃麒英所創,集各家之大成,如醉拳。
- 花拳:少林俗家弟子胡惠乾尤擅花拳,他打機房的故事在南粵流傳甚廣;洪家拳宗師如陸亞采、黃麒英皆也擅長此拳。花拳是洪拳中少有注重速度的拳法,所謂一發三招,皆以點穴截脈、標指等狠毒招式為主。
- 五形拳:以龍、虎、豹、蛇、鶴為主,先練小五形,次逐步練習單形,再加以應用。
- 其他套路:五禽拳(虎、鶴、龍、蛇、猴)。
- 五郎八卦棍。
- 指揮刀。
- 劈掛單刀。
- 梅花雙龍刀。
- 蝴蝶雙刀。
- 行月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