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琰
楊元琰(640年—718年),唐朝時期虢州閿鄉縣(在今河南靈寶市)人。出身弘農楊氏,705年參與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擁護唐中宗復位。後官至刑部尚書,封魏國公。
家族
- 五世祖;楊真,魏天水太守。
- 高祖:楊承賓,周冠軍將軍、商浙直三州刺史。
- 曾祖:楊尚希,隋禮部尚書、高都公。
- 祖:楊濤運,隨宗衛司功、相州臨漳縣令。
- 父:楊暕[2],字懷方,延州金城、荊州長林二縣令。卒於唐顯慶元年(656年)。夫人隴西李氏,有子元珪、元琰。景雲年間,因元琰而追贈越州長史。
生平
楊元琰出生數年不會說話,當時會看相的人說他必成大器。在任平棘縣令時,號稱善政。武則天主政的載初年間(689—690年),歷任安南副都護,又歷蘄、蒲、晉、魏、宣、許六州刺史,涼、梁二都督,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他為官清白,前後九次被評為上等,多次受到皇帝璽書褒美。
武周長安年間(701—704年),張柬之接替楊元琰任荊府長史,兩人坐船遊覽長江時,談及則天革命,對於武氏族人的擅權,楊元琰發言慷慨,言語中有匡復李唐的意思。因此張柬之在被狄仁傑和姚崇推舉,入朝成為宰相後,奏請任命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楊元琰到達東都洛陽後,張柬之對其問道:「君還記得江中所說的話嗎?今日這個官可不是輕易給你的。」及此,左右羽林軍為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人所控制。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人乘武后病重,與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湛、右羽林將軍楊元琰、左威衛將軍薛思行、趙承恩、駙馬都尉王同皎、職方郎中崔泰之、庫部員外郎朱敬則、司刑評事冀仲甫、檢校司農少卿兼知總監翟世言等帥左右羽林兵及千騎五百餘人進入玄武門,直至武后長生殿居所,斬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幽禁了武后。次日唐中宗即位,封楊元琰弘農郡公,食實封五百戶,加雲麾將軍,仍賜鐵券,恕十死。
不久張柬之、敬暉等五人失去權利,楊元琰察覺事情有變,向中宗請辭官爵實封,並奏請削髮出家。中宗不許。因楊元琰鬍鬚濃密像胡人,敬暉笑話他早該剃卻胡頭,為一妙事。楊元琰卻淡然說道:「功成名遂,不退將危。此由衷之請,不是徒然而為的。」敬暉聽懂後,很不高興。不久加金紫光祿大夫,轉任衛尉卿[3],改封他為西河郡公[4]。
幾個月後,張柬之五人被貶官,楊元琰卻因謙遜而無事。神龍三年(707年),李多祚因參與太子李重俊發動的宮廷政變被殺,楊元琰在神龍政變中是李多祚的下屬,也被牽連關入監獄審問。幸好得到中書侍郎蕭至忠的求情和保證,得以免罪,改任光祿卿。他再次請求辭去所任官爵,回贈給亡父。中宗允許,於是追贈其父為越州長史。唐睿宗即位,他三遷至刑部尚書,改封魏國公。唐玄宗開元初年,以太子賓客致仕。開元六年(718年)在家中去世,年七十九。
後代
- 子:楊仲嗣,密州刺史。
- 子:楊仲昌,吏部郎中。
注釋
- ^ 其子《唐吏部尚書楊仲昌碑》,席豫撰,鄔繇篆額。仲昌,漢太尉震二十代孫。
- ^ 《大唐故荊州長林縣令楊府君墓志銘並序》:君諱暕,字懷方,弘農華陰人也。曾祖承賓,周冠軍將軍、商浙直三州刺史。祖尚希,隨禮部尚書、蒲州刺史、高都公。父濤運,隨宗衛司功、相州臨漳縣令。解褐益州新津縣丞,尋除魏州司倉秩滿,授延州金城縣令。又轉荊州長林縣令。以顯慶元年七月四日終於官舍。夫人隴西李氏,隨朔州總管武陽公(李充)之孫,皇朝大理卿狄道公之妹。以大唐垂拱元年歲次乙酉十月癸酉朔十三日乙酉合葬於虢州閿鄉縣全節里之平原,禮也。子元珪、元琰等。
-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唐紀二十四》(神龍元年五月)癸巳......以韋安石兼檢校中書令,魏元忠兼檢校侍中,又以李湛為右散騎常侍,趙承恩為光祿卿,楊元琰為衛尉卿。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請棄官為僧,上不許。敬暉聞之,笑曰:「使我早知,勸上許之,髡去胡頭,豈不妙哉!」元琰多須,類胡,故暉戲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將危。此乃由衷之請,非徒然也。」暉知其意,瞿然不悅。及暉等得罪,元琰獨免。
- ^ 神龍二年雍王李賢墓誌:乃敕金紫光祿大夫、行衛尉卿、上柱國、西河郡開國公楊元琰、正議大夫、行太子率更令、騎都尉、韓國公賀蘭琬監護喪事。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資料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下》楊元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