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頭公巷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本地名稱 |
|
---|---|
維護者 | 檳島市政廳 |
地點 | 喬治市 |
座標 | 5°24′53″N 100°20′17″E / 5.414744°N 100.338111°E |
西端 | 打石街 |
東端 | 銀行街 |
建造 | |
落成日期 | 1808年 |
LEBUH ARMENIAN | |
類型 | 文化 |
標準 | ii、iii、iv |
評定時間 | 2008 (第3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 |
隸屬 | 喬治市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世界遺產 |
參考編碼 | 1223 |
區域 | 亞太地區 |
本頭公巷或打銅仔街(馬來語:Lebuh Armenian,英語:Armenian Street),是位於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的一條狹窄街道,屬於該市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區。近年來,該巷子憑藉其豐富的文化景觀和街頭藝術逐漸獲得了廣泛的關注。[1][2]
本頭公巷是世界上許多以亞美尼亞命名的地方之一。最初,它是一個馬來人聚居區。隨後,亞美尼亞人和華人的湧入幫助塑造了這條街道的多元文化特徵。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也是孫中山庇能會議舉辦地。
歷史
最初,本頭公巷被稱作「馬來巷」(馬來語:Lorong Melayu),因為這裡曾是馬來人的聚居地。馬來文化的影響至今仍可見。特別是在本頭公巷最西端的路段,而檳城伊斯蘭博物館就坐落於此。
1808年,由於亞美尼亞商人大量湧入這條街,這條街改名為「Lebuh Armenian」。1822年,亞美尼亞人在喬治城內建立了聖格雷戈里教堂,而薩基斯兄弟則在19世紀80年代建立了東方酒店。然而,亞美尼亞人的存在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當教堂於1937年被拆除時,大多數亞美尼亞人已經離開當地。
19世紀中葉,華人逐漸占領了本頭公巷的大部分地區,並在道路附近建造了宗族住宅,例如龍山堂邱公司。與此同時,亞美尼亞街因華人黑社會活動而臭名昭著,以福建人為主的私會黨大伯公會(建德堂)沿路建立。因此,在1867年的檳城暴亂中,這裡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當時,英國當局在印度士兵的增援下,設置了路障,並使用武力平息了華人和馬來人秘密社團之間的地盤之爭。
1910年,孫中山在阿美尼亞街的一座聯排別墅內主持了檳城會議,並成功為反對清朝統治的中國革命活動,籌得了8000美元。這座聯排別墅後來被改建為孫中山檳城基地紀念館,並成為中國電影《夜·明》的拍攝地之一。[3]
地標建築
-
《姐弟共騎》,歐內斯特·扎哈雷維奇創作的壁畫。
-
本頭公巷之路牌。
參考文獻
- ^ Yeoh, Winnie. Couple tells story behind Zacharevic's famous mural on Armenian Street - Nation | The Star Online. [2017-02-17].
- ^ Penang island swamped by holiday crowds - Community | The Star Online. www.thestar.com.my. [2017-02-17].
- ^ Dr Sun Yat Sen: A revolutionist who will forever be remembered. www.thesundaily.my. [2017-02-1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