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戰斧行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戰斧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的一部分

第4印度師的士兵在貨車上寫著「從開伯爾山口至地獄之火山口」
日期1941年6月15日至17日
地點
結果 軸心國勝利
參戰方
 英國
印度 印度

德國

義大利
指揮官與領導者

阿奇博爾德·韋維爾
涅歐·貝瑞斯福-皮爾斯

亞瑟·康寧漢
埃爾溫·隆美爾
兵力
步兵20,000名以上
190門火砲與戰車
98架戰鬥機
105架轟炸機
步兵13,200名
50門火砲與戰車
130架戰鬥機
84架轟炸機
傷亡與損失

969人傷亡[nb 1]
91輛戰車[nb 2]

36架飛機[nb 3]

約1,270人傷亡[nb 4]
12輛戰車[nb 5]

10架飛機[1]

戰斧行動(英語:Operation Battleaxe[nb 6])是英軍在1941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所發起的一個攻勢,目標是剷除昔蘭尼加以東的納粹德軍義大利軍, 另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除軸心軍對托布魯克的包圍。 這個作戰進行不順利,領頭的英軍攻擊了德軍的埃爾溫·隆美爾上將所構築的堅強陣地,在第1天內即損失了半數戰車,但僅攻下了預計奪取的3個目標地的一個。在隔天雖然取得進展並持續向西挺進,但又遭到德軍的反擊,其快速攻入英軍的中路。到了第3天英軍面臨被德軍包圍殲滅的危機,趕緊向東撤退。

這場行動的失敗使得英軍中東總司令阿奇博爾德·韋維爾克勞德·奧金萊克取代了職務。

背景

1941年4月7日,納粹德軍和義大利聯軍勢如破竹攻陷梅基利後,英軍高級軍官們決定死守托布魯克,以阻止德意聯軍長驅直入。4月9日,德意聯軍開始包圍托布魯克,隆美爾為拿下這座要塞城市,從4月14日西方復活節當日發動攻勢,雙方展開激烈的攻防戰,但隆美爾無法輕易拿下托布魯克,使非洲的戰況進入僵持階段。

5月15日,英軍發起了代號"簡明行動"的作戰行動失敗後,英國首相邱吉爾一再催促韋維爾再次發動新一輪的作戰。韋維爾現正面臨幾個難題;4月底,在希臘的英軍被趕出來後,這些部隊都駐紮在克里特島上,正面臨克里克島戰役的德軍威脅。韋維爾還捲入到敘利亞伊拉克境內的衝突中去,這些國家的親軸心國的政府正在積極地策劃反英活動。

6月15日,韋維爾勉強展開了對昔蘭尼加的攻勢,代號為"戰斧行動"。該計劃與"簡明行動"大同小異,只是規模要宏大一些罷了。

戰役過程

英軍進攻

對於英國皇家空軍來說,第一天一切都按計劃進行了。軸心國的補給縱隊和機場在「戰斧行動」開始前不斷遭到襲擊,英國地面部隊從索法菲和布克布克的出發點毫髮無傷地轉移到皇家空軍戰鬥機覆蓋的目的地。當天,軸心國的飛機只發動了六次攻擊。在東邊,5時15分,由雷金納德·薩沃里准將指揮的海岸部隊,負責奪取哈爾法亞隘口。6月15日清晨,英國裝甲部隊準備通過哈爾法亞隘口,駐紮在此的德軍被英軍戲稱為"七日大兵",因為他們一次只能補充僅供一個星期的彈藥、食品和淡水。而德軍早在英軍3千米外通過野戰望遠鏡發現他們,第5輕機械化師的第104步兵團一營營長威廉·巴赫 (Wilhelm Bach)指揮僅有的五門88毫米口徑高射炮,巴赫鎮定下達不許隨便開火命令。上午9時15分,衝向隘口的第一波12輛英軍坦克突然被德軍隱藏在地下和隘口處的懸崖絕壁上的大炮擊潰。英軍連續5次試圖強行突破隘口,但都被德軍炮火擊退,英國陸軍稱哈爾法亞為"地獄鬼火隘口"。

在中央,英軍從中路進攻的的坦克群經過力戰,終把德軍部隊從卡普措要塞趕走,隨即,英軍向東直撲塞盧姆而來。但是,從西路進攻的英軍左翼部隊在哈菲德山脈前被德軍死死阻住了。德國在此地配置更多的88毫米口徑高射炮,他們全被當成反坦克炮使用。

這兩個行動都沒有給任何一方造成太大的損失。為了回應英國對卡普措的行動,並考慮到可能對索倫和巴迪亞發動攻擊,當日晚些時間,隆美爾從托布魯克地區徵調大量援軍,其中包括第5輕機械化師和第15坦克師的部分部隊。隆美爾命令第5輕機械師前往西迪蘇勒曼,準備反擊。

第一天結束時,卡普措要塞已經被攻占,但哈爾法亞隘口和哈菲德山脊沒有被攻占,英國損失了大量坦克。在英國第7裝甲旅中,第2皇家坦克團的巡洋坦克數量為28輛,第6皇家坦克團的50輛十字軍坦克中只剩20輛;由於第7裝甲旅從哈菲德山脊撤退,許多受損的坦克被遺棄在戰場上,被德國坦克回收隊扣押。[6]

德軍反攻

通過情報攔截,隆美爾對英國的局勢有了相當清楚的了解,包括他們的損失、問題和涅歐·貝瑞斯福-皮爾斯的新命令。隆美爾關心的是哈爾法亞隘口的部隊,這些部隊被困住,以及供應不足。計劃讓第5輕機械化師在午夜前完全到達西迪蘇勒曼,向南駛向西迪奧馬爾,然後向東駛向西迪蘇萊曼,然後向東北駛向哈爾法亞隘口,從後方接近英軍的部隊。[6]

6月6日上午,隆美爾把所有預備隊全部投入到戰鬥中。第15坦克師對據守卡普措要塞的英軍展開進攻,但是到午前就停止了攻擊。同時,在南部的第5輕機械化師包圍襲擊了臨近西迪奧馬爾的英軍左翼。經過激烈的較量後,第5輕機械化師成功突破了英軍防線,並開始向東部的西迪蘇勒曼方向包圍而去。隆美爾立刻意識到,這是打垮英軍的最好時機。

隆美爾下令15坦克師主力撤離卡普措地區,往西南方向合圍過去,與正在向東的前進的第5輕機械化師合兵一處。6日17日清晨,這些部隊抵達西迪蘇勒曼,向哈爾法亞隘口挺進。這時隆美爾正得意洋洋盤算英軍即將完蛋的美景。

然而,隆美爾如意算盤落空了。因為上午11時,印度第4師師長F.W.梅塞維少將自作主張,下令部隊撤退,使大部分部隊逃出了隆美爾的包圍圈。韋維爾發現被德軍包圍後下令全軍撤退回原點。

"戰斧行動"以英軍的慘敗告終。[6]

結果

邱吉爾對「戰斧行動」的結果很不滿意。他一直在期待著完全的成功,相反,他收到消息說,這次行動失敗了,派出的坦克也失去了。邱吉爾解除了韋維爾的職位,但他不能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受到了懲罰,也不能讓韋維爾回到英格蘭,因為這會引起一些尷尬的問題。

另一個原因是邱吉爾和韋維爾性格上的不合,邱吉爾坦率善產辯,而韋維爾孤僻寡言,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溝通起來很困難。邱吉爾對韋維爾的評價是「一個表現良好的普通上校」。韋維爾自己也明白「戰斧行動」的失敗為他的軍旅生涯畫上一個不太好的句號。韋維爾在給英國最高司令部的報告中,將過失統統歸於自己,並主動請辭。邱吉爾任命駐印度總司令克勞德·奧金萊克將軍接代了職務。

第13軍指揮官涅歐·貝瑞斯福-皮爾斯也因為其計劃和對行動的控制而受到批評,10月4日,貝雷涅歐·貝瑞斯福-皮爾斯被派往蘇丹,擔任蘇丹總司令。由威廉·普拉特接替了涅歐·貝瑞斯福-皮爾斯職位,之後被提升為新成立的東非司令部的總司令。第7裝甲師麥可·奧穆爾·克雷格少將也被解職。

相關條目

註解

  1. ^ 其中122人陣亡、588人受傷和259人失蹤[1]
  2. ^ 其中27輛為巡洋戰車、64輛步兵戰車[1]
  3. ^ 其中33架戰鬥機和3架轟炸機[1]
  4. ^ 其中93名德軍陣亡、350人受傷和235人失蹤。義軍則損傷不詳,但英軍聲稱擄獲350名義軍士兵,但因為撤退行動而必須釋放他們[1]
  5. ^ 其中第5裝甲團損失4輛、第8裝甲團則為8輛[1]
  6. ^ 原先該行動被命名為「拳師」行動(Operation Bruiser)[2],在倫敦發來的電報上也是如此記述[3],而邱吉爾與隆美爾則稱此作戰為「索倫戰役」(The Battle of Sollum)[4][5]

資料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Playfair, p. 171
  2. ^ Gilbert, p. 1097
  3. ^ Connell, p. 483
  4. ^ Gilbert, p. 872
  5. ^ Rommel, p. 146
  6. ^ 6.0 6.1 6.2 白虹, 二戰全史. 一柄鲁钝的战爷. 新華書店: 新華僑出版社. 2015年第一版: 242頁. ISBN 978-7-5113-4757-2.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