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剎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米勒摩托車公園賽道一個彎角前摩托車的循跡剎車

循跡剎車(Trail braking) 是一種騎摩托車和駕駛四輪車輛的技術,即在彎道入口之前使用制動器,然後逐漸鬆開。取決於許多因素,車手根據實際情況,在入彎處和彎心之間的任何點完全釋放制動。[1][2][3][4][5]

摩托車的循跡剎車

在應用這項技術時,摩托車手通過前制動器來降低速度。當他們入彎時,他們會慢慢鬆開剎車,隨著摩托車逐漸傾斜,剎車會逐漸鬆開。這樣做有幾個原因。

首先,它提供了更多的牽引力,因為前輪胎上的下壓力通過負載轉移而增加。

第二,當剎車和重心向前移動時,fork被壓縮。fork的壓縮改變了摩托車的轉向幾何結構,降低了穩定性,使摩托車更容易傾斜並更快地改變方向。[6]

第三,降低速度會減小摩托車的轉彎半徑。相反,轉彎時加速會增加摩托車的轉彎半徑。

第四,在進入不同角度的彎角時踩下剎車,如果意外情況阻礙了騎手的行駛,騎手可以減速。因為摩托車已經踩下了剎車,而前輪胎已經減速,因此獲得了額外的牽引力,所以騎手可能會減速更多,風險更小,這取決於路面條件。然而,根據路面條件和傾斜角度,在摩托車已經傾斜後應用制動器可能會有極大的風險。

傳統上,牽引制動只使用前制動器進行,即使牽引後制動器會有效地降低摩托車的速度,也會減小轉彎半徑。如果摩托車傾斜,來自前制動器和減速的力會導致摩托車傾斜(在滾動軸上),而使用後制動器會產生一個傾向於拉直和穩定摩托車的扭矩。 [7][需要解釋]

騎手正確選擇入彎點、彎心和出彎點的能力減少或消除了長時間將制動器拖入轉彎的需要。這項技術通常在比賽中使用,可以加強控制,增加轉彎時的視距,並為街頭騎手增加避讓的選擇。

風險

由於過度使用前制動器會導致輪胎抓地力在制動力和轉向力之間分離,因此,採用循跡剎車存在風險。有效的循跡剎車需要騎手的技巧,這可能很難學會。[6]

培訓中的不同

摩托車培訓課程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是向初學的街頭騎手介紹循跡剎車,還是先側重於其他技能,然後再向中級騎手介紹該方法。

摩托車安全基金會的基礎課程所說,初學起手入彎最安全的方式是,同時通過剎車和發動機減速,在入彎前,不使用任何剎車,而使摩托車傾斜[6][8] 。至少對於初學者來說,不在街道上進行循跡剎車的原因包括,循跡剎車的陡峭學習曲線使其僅適用於賽道。對街頭騎手來說,學習循跡剎車的好處在於,知道並理解如何在進入彎道時減速,可以提供更大的安全餘量,尤其是在盲區、半徑減小或下坡彎道。

弗雷迪·斯賓塞高性能駕駛學校的創始人弗雷迪·斯賓塞(Freddie Spencer),以及2003年出版的《運動駕駛》一書的作者、山葉冠軍駕駛學校的首席教練尼克·伊納奇(Nick Ienatsch)表示,應該在幾乎每個彎角使用循跡剎車,以幫助摩托車改變方向,而這種循跡剎車給了騎手更多的控制,並顯著提高了騎手的安全性。[9][10]

弗雷迪·斯賓塞和尼克·伊納奇說,角加速度的物理特性意味著任何車輛行駛越慢,其轉彎半徑就越小。[9]教練基思·科德(Keith Code)說,在開始轉彎後,騎手應儘快在整個轉彎過程中平穩漸進地增加油門。[11]斯賓塞說,對於每一個半徑、摩托車和騎手組合,都有一個最大速度,可以在轉彎時導航,而不會離開道路或發生低側碰撞。科德說,只要不超過這個最大速度,在整個轉彎過程中正確的油門控制將導致更高的出彎速度和更快的圈速。

四輪車輛的循跡剎車

在四輪車輛中,循跡剎車指的是通過彎心入口使用制動器,而不是在開始轉彎前釋放制動器的做法。它將重心轉移到前輪,增加其牽引力並減少轉向不足。它最適用於剎車偏向前方的輕型車輛。

為了正確執行,車手必須對車輛的行為有良好的感知,並能夠將制動力保持在非常嚴格的限制範圍內。制動力過大可能會導致車輛嚴重轉向不足,或者,如果制動偏差設置為接近空檔,會導致後輪抱死,從而導致車輛在制動轉彎時打滑。

車手掌握了牽引制動,就可以以更高的速度入彎,或者如果車手以超過車輛過彎極限的速度進入彎道,可以避免發生事故。

使用循跡剎車的原因有兩個:[1]

保持前輪的負載,使汽車更好地轉彎。也就是說,它會更好地轉向。

最大限度地提高輪胎在過彎時的抓地力。如果駕駛員到達入彎點,並在轉彎時突然將腳從制動踏板上移開,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他們不會耗盡所有輪胎的牽引力。他們可能會使用更多,速度更快。

循跡剎車的另一個作用(儘管這不應被視為使用循跡剎車的理由)是,它通常允許車手稍晚開始制動,因為他們會更晚結束制動。

並非每個彎角都應當使用循跡剎車。[5]有些彎角,尤其是高速彎,在過彎的時候,車手應當迅速重新踩油門,因為這有助於汽車的平衡和整體抓地力。一般來說,轉彎越慢、越債,車手就越應當使用牽引制動來幫助車輛旋轉;轉彎速度越快,越容易轉彎,車手就越不會使用牽引制動。[12]

循跡剎車展示了兩個方向力的合力
傳統的無循跡剎車的弧形走線入彎方法

賽車中的循跡剎車

賽車中有一種稱為「制動漂移」的漂移誘導技術,包括一系列輕微的後制動軌跡制動脈衝(通常為2或3),然後是瞬間全力後制動和後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掌握在賽道條件下使用的連續循跡剎車是學習制動漂移的先決條件。這是拉力賽中最常用的漂移技術之一,因為如果操作得當,駕駛員可以全速駛入和駛出彎道。

根據轉彎情況,在進入彎角處時,可以使用諸如循跡剎車之類的技術來保持更高的速度,在轉彎時獲得更大的抓地力,並對彎心選擇產生影響。在這種技術中,減速時施加的制動壓力比通常稍晚,並在進彎期間保持,有時一直到彎心。制動作用會導致車輛內的重量轉移,將更多重量從車輛後部向前轉移到前輪上,增加前輪上的法向力,進而增加前輪(方向盤)的牽引力。由於重量轉移的特點,這種技術會使重量從汽車後部轉移,從而降低後部牽引力,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導致轉向過度

物理原理

與傳統的圓弧彎道路線相比,循跡剎車縮短了到達車手所選彎心所需的轉向時間。[13]在傳統的彎道入口中,所有減速都在開始入彎之前完成,車輛以恆定的速度和半逕到達彎心。組合峰值輪胎力作用於垂直於行駛方向的汽車,使其加速至當前轉彎中心。車輛以恆定速度沿圓弧路逕到達彎心。

相比之下,循跡剎車將輪胎能夠產生的峰值力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制動力(作用於行駛方向切線的縱向力),另一部分是轉向力(垂直於行駛方向的橫向力)。如圖所示,作用在車輛重心上的組合矢量力使車輛朝著更靠後的方向加速。這會導致車輛在歐拉螺線型路徑上行駛,該路徑具有恆定半徑和減速。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 1.0 1.1 Bentley, Ross. Ultimate Speed Secrets. Motorbooks. 2011. ISBN 0760340501. 
  2. ^ Condon, Ken, Motorcycling the Right Way: Do This, Not That: Lessons From Behind the Handlebars, i5 Publishing: 109, 2015, ISBN 9781620081884 
  3. ^ Hough, David, Proficient Motorcycling: The Ultimate Guide to Riding Well, BowTie Press: 92, 2000, ISBN 1-889540-53-6  (2008 2nd ed. ISBN 978-1-933958-35-4)
  4. ^ Bondurant, Bob; Bently, Ross, Bob Bondurant on Race Kart Driving, MotorBooks International, 2002, ISBN 9781610608329 
  5. ^ 5.0 5.1 Newton, Richard, Autocross Performance Handbook, MotorBooks International: 137, 2007, ISBN 9781616730567 
  6. ^ 6.0 6.1 6.2 Carrithers, Tim. Street Savvy - Motorcycle Trail Braking; Mastering The Art Of Post-Perpendicular Deceleration. Motorcyclist. October 2009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2). 
  7. ^ Cossalter, Vittore. Motorcycle Dynamics 2nd. Lulu. 2006. ISBN 978-1-4303-0861-4. 
  8. ^ Basic RiderCourse rider handbook (version 7.1) (PDF). Motorcycle Safety Foundation: 21. January 2008 [2009-08-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8-01). 
  9. ^ 9.0 9.1 Ienatsch, Nick. Sport Riding Techniques: How to Develop Real World Skills for Speed, Safety and Confidence on the Street and Track. David Bull. 2003. ISBN 1-893618-07-2. 
  10. ^ Parsons, Grant. Professor Freddie: Learning to ride from the Master of Fast. American Motorcyclist. Vol. 58 no. 4 (American Motorcyclist Association). April 2004: 41–44 [2010-02-20]. ISSN 0277-93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6). 
  11. ^ Code, Keith. A Twist of the Wrist需要免費註冊. Code Break. 1983. ISBN 0-9650450-1-3. 
  12. ^ Bentley, Ross. Ultimate Speed Secrets. Motorbooks. 2011. ISBN 0760340501. 
  13. ^ Development, Paradigm Shift Driver; Brouillard, Adam. The Perfect Corner: A Driver's Step-by-Step Guide to Finding Their Own Optimal Line Through the Physics of Racing 1. Paradigm Shift Motorsport Books. 2015-12-27 [2022-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6) (英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