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
《張遷碑》全稱《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刻於東漢中平三年(186年),明代時於東平出土。張遷碑現存於山東省泰安岱廟[1]。《張遷碑》和《曹全碑》都為漢末名碑。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整個碑的書風雅拙、質樸。
釋文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帝游上林,問禽狩所有,苑令不對,更問嗇夫,嗇夫事對。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從言。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荒遠既殯,各貢所有,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爰既且於君,蓋其繵縺,纘戎鴻緒,牧守相系,不殞高問。孝弟於家,中謇於朝,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於從畋,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數為從事,聲無細聞。徵拜郎中,除穀城長,蠶月之務,不閉四門。臘正之祭,休囚歸賀。八月算民,不煩於鄉。隨就虛落,存恤高年。路無拾遺,犁種宿野。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子賤孔蔑,其道區別,尚書五教,君崇其寬。詩云愷悌,君隆其恩。東裡潤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陝,君懿於棠。晉陽佩瑋,西門帶弦,君之體素,能雙其勳。流化八基,遷蕩陰令。吏民頡頏,隨送如雲,周公東征,西人怨思。奚斯贊魯,考父頌殷。前喆遺芳,有功不書,後無述焉,於是刊石豎表,銘勒萬載,三代以來,雖遠猶近。詩雲舊國,其命惟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純,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紀行求本,蘭生有芬。克岐有兆,綏禦有勳,利器不覿,魚不出淵。國之良幹,垂愛在民。蔽沛棠樹,溫溫恭人。乾道不繆,唯淑是親。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祿無疆,子子孫孫。惟中平三年,歲在攝提,二月震節,紀日上旬,陽氣厥析,感思舊君,故吏韋萌等僉然同聲,賃師孫興,刊石立表,以示後昆。共用無祚,億載萬年。
參考文獻
- ^ 《東平名勝古蹟》東平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山東肥城印刷廠印刷,1999年12月,內部資料,古代遺蹟篇 130頁 州城現存重要碑記。
這是一篇與藝術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