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建陽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建陽區

潭城、潭陽、大潭、南閩闕里
市轄區
夕陽下的建陽童游大橋
夕陽下的建陽童游大橋
  建陽區
  建陽區
坐標:27°20′06″N 118°06′58″E / 27.33488°N 118.11622°E / 27.33488; 118.11622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福建省南平市
設立205年(設縣)
1994年3月4日(撤縣設市)
2015年3月18日(撤市設區)[1]
語源建水之陽
政府駐地潭城街道
下級行政區
13
政府
 • 區委書記楊新強
 • 區長魏敦盛
面積
 • 市轄區3,383.36 平方公里(1,306.32 平方英里)
 • 陸地3,170 平方公里(1,220 平方英里)
 • 水域213 平方公里(82 平方英里)
海拔166 公尺(545 英尺)
人口2020年[4]
 • 常住340,843人
 • 密度101人/平方公里(261人/平方英里)
 • 縣城8.0147萬人(1,988年)[2]
 • 城鎮209,876人
 • 戶籍35.4619萬人(2,015年)[3]
 • 暫住4.6萬人(2,015年)[3]
民族
 • 民族比例漢族占99.33%
少數民族占0.67%
語言
 • 母語方言閩北語建陽話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354200
電話區號599
車輛號牌閩H[a]
行政區劃代碼350703
氣候中亞熱帶季風氣候
年均溫18.08℃ ℃
舊稱嘉禾、建平
城市精神團結和諧、拼搏躍升[5]
國內生產毛額¥153.27億[3]
人均¥43221
毗鄰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武夷山市、浦城縣、邵武市、松谿縣、政和縣、順昌縣、建甌市
最長河流建溪崇陽溪
最大湖泊震前電站庫區
網站建陽區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區象徵
未定[c]
未定[b]

建陽區閩北語羅馬字Gṳ̿ing-iô̤ng-k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南平市的一個市轄區,南平市人民政府駐地。[d]別稱大潭潭陽潭城,位於武夷山脈南麓,地處閩北中心,其中本地戶籍人口34.52萬人[6],建城於公元205年,迄今1800多年,是福建省最早的縣邑之一,受閩越文化影響深厚,在閩北地區占據重要地位、歷史上建盞工藝、印刷業和理學教育高度發達,在國內聞名遐邇,有南閩闕里之稱。區人民政府駐潭城街道人民路26號。

歷史

潭山公園側的老建築。
建陽建設銀行大樓,下方的兩條道路分別是民主南路和人民路。

漢朝

西漢初期,閩越王無諸大潭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餘善自立為武帝,與西漢朝廷分庭抗禮,漢武帝遂發兵滅東越。隨後當地百姓自立冶縣[e]。為了這一次戰爭而開闢的官道,為後來建陽縣的發展做了很大的推動作用。[7] 東漢建安八年(203年),賀齊進兵建安,十年(205年),轉討上饒,分上饒地及建安之桐鄉置建平縣;賀齊為削弱建安縣地方勢力,將桐鄉劃入建平縣。建平縣地域包括上饒部分地(即今鉛山縣)、建安縣桐鄉和現在武夷山市[8]建平立縣後,屬會稽南部都尉(治今福州)。建安十二年到二十五年間(207~220年),分會稽南部都尉為建安郡,建平縣改屬建安郡。

三國永安三年(260年),邵武立縣,鉛山招善、鵝湖二鄉劃屬邵武,而旌孝等鄉仍屬建平。[8]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隋唐五代時期,大量中原氏族南遷,如原唐河西節度使翁郜和少府監開國公劉翱等人,為建陽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9]

行政區劃方面,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分建安郡為建安、晉安二郡。同時,因建平縣與荊州建平郡同名而改建平縣為建陽縣。[2]

南朝建陽屬建安郡。劉宋,建安郡屬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屬江州,東揚州初屬閩州(治今福州),後屬豐州(治今江西撫州)。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開皇九年(589年)廢建安郡為縣,建陽併入建安縣,屬泉州(治今福州)。武德二年(619年),改建安郡為建州;四年復置建陽縣,建陽縣屬建州。八年,建州屬泉州都督府,建陽縣併入建安縣。唐垂拱四年(688年),復置建陽縣。唐末,旌孝等鄉劃入弋陽縣設鉛山場(鉛山場於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為縣)。[8]

五代後梁後唐,建陽皆屬建州。後晉天福六年(941年),閩王以建州為鎮安軍(後改鎮武軍),建陽縣屬鎮安軍(後屬鎮武軍)。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陽縣屬永安軍(治今建甌,不久改忠義軍)。

宋元時期

宋代建陽教育、印刷業等方面發展迅速,成為閩北工商業中心。在這一期間,朱熹提出理學思想,朱熹在建陽等地講學,並設立了寒泉精舍、考亭書院等書院,建陽教育高度發達乃至全國聞名,建陽亦自此被稱為「南閩闕里」。但教育卻僅僅局限於上流社會,成為一大遺憾。[9]印刷業方面,宋以來建陽書坊、麻沙等地一直是重要的印刷集中地。到明代,建陽的印刷業仍持續發展。同時,宋代建窯開始出產黑瓷,被稱為「建盞」(亦稱天目瓷)成為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馳名中外。在這一時期,法醫學家宋慈、理學家蔡元定和印刷業代表熊禾成為建陽經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10]

行政區劃方面,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為建寧軍,建陽縣屬建寧軍。淳化五年(994年),建陽縣西北鄉的崇安場升為縣;[8]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建寧軍升為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景定元年(1260年),建陽縣之唐石里(今黃坑鎮)產嘉禾,更名嘉禾縣。

期間建陽教育等方面凋敝衰落。[9]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寧府為建寧路,嘉禾縣屬建寧路。[2]至元十九年(1279年),元軍在建陽大開殺戒,建陽縣縣衙和縣儒學被焚毀,建陽理學教育受到重大打擊。[9]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嘉禾縣復名建陽縣。[2]

明清時期

明代建陽教育等方面有所復甦。教育方面,儘管重新設立縣學,但師資力量薄弱。[9]洪武元年(1368年),建寧路復稱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2]明朝末期,民變蔓延至建陽,建陽再度成為軍事要塞,各方面開始又走向衰落。[9]

清代建陽縣屬延建邵道建寧府[2]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造反,縱容士兵在建陽縣城燒殺搶,建陽縣城一半遭到焚毀,經濟再度受到重大打擊。直到雍正時期才恢復元氣。教育方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縣城設景賢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景賢書院改制為建陽第一高等小學堂(今實驗小學)。[9]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建陽始終處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下,經濟難以發展。

辛亥革命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沿用縣公署這一名稱。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伐軍興,廢除縣公署,暫設建陽縣行政委員會。民國17年奉福建省政府命令,改稱縣政府。設置縣長科長科員;縣轄行政機構設區長鄉長村長等。1933年,中國共產黨曾在在建陽成立短暫的蘇維埃政府,與中華民國建陽縣政府並存。中國共產黨福建省委員會也曾經短暫設立於建陽太陽山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期間,大量難民湧入建陽,導致人口迅速增長[9]。1941年,國立暨南大學[f]遷入建陽,在考亭書院舊址辦學[9]。1942年4月,國軍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及其下屬機構部隊轉進建陽[9]。日軍因此數次轟炸建陽縣城,對建陽城市建設造成重大影響,亦有多人死傷。這一時期,由於大量機構人員撤離至建陽,使得建陽經濟社會得到巨大發展[9]。1946年抗戰勝利後,暨南大學撤離建陽[9]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由於物價飛漲,建陽經濟亦受到嚴重打擊。[9]

教育方面,民國初年,建陽第一高等小學堂亦更名為景賢小學。1940年,建陽縣政府迫於壓力,設立建陽中學(今建陽一中)。1941年,建陽設立省立建陽師範學校(包括下屬的省立建陽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極大地有利於建陽教育的發展。[9]

行政區劃方面,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民國二年,改延建邵道北路道,建陽縣屬北路道。民國3年改北路道為建安道,建陽縣屬建安道。民國14年廢道。民國22年,十九路軍在閩起事,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建陽縣屬延建省。民國23年,福建省政府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陽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地在浦城)。民國24年,建陽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專員公署由浦城遷至建陽。縣名沿襲清朝。[2]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進駐建陽,推翻中華民國建陽縣政府,成立建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旋即改稱建陽縣人民政府。1954年召開建陽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開始行使職權。次年成立政協建陽縣委員會。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建陽屬於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建甌)。1950年9月專署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6年6月建陽專署撤銷,成立南平專署,建陽縣屬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水吉撤銷縣制,將所屬一區(治所水吉)、五區(治所鄭墩)、六區(治所漳墩)三個區及二區的下墘、黃地、嶺頭、陳地、侖尾等5個鄉,三區的回龍、壠下、滸洲、馬嵐、澄溪與南頭等6個鄉,四區的小湖、貴源、大湖、馬坑、東魯與鴻庇等6個鄉劃與建陽,置回龍區、鄭墩區、小湖區及水吉鎮。[8]

1967年,文化大革命進入高潮,建陽經濟社會發展停滯。5月,建陽地區兩派紅衛兵的唇槍舌戰演變為大規模遊行示威。6月14日,爆發大規模武鬥,甚至動用重武器,造成數十人死傷。隨後,解放軍部隊進駐建陽平息暴亂。[9]1968年5月設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建陽縣屬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7月南平地革會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但在這一時期,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三線建設」,使得地處山區的建陽縣獲得了大量資金、技術和人才,對建陽工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建陽縣經濟亦得到發展[9]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建陽地區行政公署,建陽縣屬建陽地區行政公署。1989年1月行政公署遷南平,建陽縣屬南平地區行政公署。[2]1994年3月4日建陽撤縣設市,由南平市代管。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南平市武夷新區。並以將口鎮為核心,輔之以建陽市區和武夷山風景名勝區,逐步成為閩北的中心城市,並大力發展旅遊交通、市政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 。2014年5月,國務院批覆撤銷建陽市。2015年3月18日,正式設立南平市建陽區,南平市政府由延平區遷至建陽區。[11]南平市政府已於2020年1月正式入駐。[12][13]建陽縣域經濟開始向旅遊經濟轉型。

地理

地形

建陽區地處武夷山脈之東南麓及其支脈所環抱的閩北大盆地的中部,東鄰政和、松溪,南接建甌、順昌,西連邵武、光澤,北界武夷山、浦城。[2][8]全區總面積3387.1平方千米。[14]轄區東西長112.5千米,南北寬69千米,總面積3383平方千米。

全境地貌複雜,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均有晚第三紀新構造運動形成的杉嶺山脈及其支脈。東部山地以強烈侵蝕的中低山為主,牛章掘-泉水嶺山脈為南浦溪與松溪的分水嶺。中部從崇雒的後畲到童游的徐墩一帶大部分為丘陵地區。此處褚嶺崗-五峰崗山脈為崇陽溪與南浦溪的分水嶺。溪流兩側多為河谷地。境內斷裂構造十分明顯,,並伴隨著斷裂塊的差異升降活動。地形坡度大,兩側溝谷發育。河谷形態呈現一系列峽谷、陡坡和盆地相間的現象。[2]

境內主幹山脈的山脊線多呈北東~南西走向,支脈呈北、北北西~南、南南東走向。西部及西北部邊境盤踞千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是豬母崗中的背崗,位於黃坑鄉與光澤縣茶富鄉的邊界上,海拔1858.9米。最低處為南部辰前電站,海拔124.88米。[2]境內比較著名的山嶺有白塔山、庵山等。[14]

水系

崇陽溪和麻陽溪在這裡交匯成建溪

建陽水資源豐富,全境主要河流有崇陽溪南浦溪麻陽溪、黃坑溪、七寶溪、書莒溪、下乾溪、漳溪、杭頭溪、徐宸溪、後崇溪、新曆溪、江坊溪、茶馬溪、仁山溪。其中,崇陽溪、麻陽溪交合於城區,南浦溪自北而南貫穿境內,[14]將城區分為水東、水南、中心城區三部分。豐富的水系和陡峭的地形使得夏季易誘發山洪泥石流災害。[2]境內無面積較大的天然湖泊,主要湖泊均為人工水庫電站,包括西門電廠、宸前電廠等。[7][15]

氣候

建陽[2][16]
氣候圖表
 
 
66
 
 
13
3
 
 
116
 
 
15
6
 
 
185
 
 
19
10
 
 
236
 
 
24
11
 
 
321
 
 
28
19
 
 
314
 
 
30
22
 
 
136
 
 
35
24
 
 
119
 
 
35
23
 
 
92
 
 
32
21
 
 
64
 
 
26
15
 
 
47
 
 
21
10
 
 
54
 
 
15
5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公釐(㎜)
英制單位換算
 
 
2.6
 
 
56
38
 
 
4.6
 
 
58
42
 
 
7.3
 
 
66
49
 
 
9.3
 
 
75
53
 
 
13
 
 
82
65
 
 
12
 
 
87
71
 
 
5.4
 
 
94
74
 
 
4.7
 
 
94
74
 
 
3.6
 
 
89
69
 
 
2.5
 
 
80
59
 
 
1.8
 
 
70
50
 
 
2.1
 
 
60
41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建陽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日照充分,年日照平均達1802小時,四季分明、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靜風多、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8.1°C,雨季集中、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42毫米。[14]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的3-6月,每年1月為全年最寒冷的季節,平均氣溫7.4°C。截至1992年,全境測得極端最高氣溫為41.3℃(1953年8月10日和1971年7月31日,建陽站),極端最低氣溫為-9℃(1974年12月26日,黃坑站)。受北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影響,會出現霜凍現象,全年無霜期322天。建陽城區冬季極少出現降雪天氣,而北部的黃坑等地則會降小雪或雨夾雪。

建陽區(1971-200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6.3
(79.3)
30.1
(86.2)
33.1
(91.6)
34.5
(94.1)
35.5
(95.9)
37.6
(99.7)
41.3
(106.3)
39.0
(102.2)
38.3
(100.9)
35.6
(96.1)
31.4
(88.5)
25.6
(78.1)
41.3
(106.3)
日均氣溫 °C(°F) 7.4
(45.3)
9.2
(48.6)
13.1
(55.6)
18.0
(64.4)
22.0
(71.6)
25.3
(77.5)
28.2
(82.8)
27.5
(81.5)
24.6
(76.3)
19.6
(67.3)
13.6
(56.5)
8.4
(47.1)
18.1
(64.5)
歷史最低溫 °C(°F) −6.6
(20.1)
−4.8
(23.4)
−3.8
(25.2)
3.3
(37.9)
8.9
(48.0)
13.6
(56.5)
19.3
(66.7)
16.5
(61.7)
11.8
(53.2)
2.6
(36.7)
−3.4
(25.9)
−8.7
(16.3)
−8.7
(16.3)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68.7
(2.70)
118.1
(4.65)
193.7
(7.63)
236.5
(9.31)
268.7
(10.58)
273.9
(10.78)
107.8
(4.24)
106.9
(4.21)
100.5
(3.96)
67.2
(2.65)
49.8
(1.96)
39.5
(1.56)
1,631.3
(64.23)
月均日照時數 90.8 90.5 116.8 137.6 149.0 237.9 228.4 180.9 169.2 147.6 148.7 105.1 1,802.5
資料來源1:[17]
資料來源2:[2]

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

礦產資源方面,轄區已探明儲量的有石墨礦1100萬噸,螢石礦317萬噸,銀鉛鋅礦35萬噸,硫鐵礦90萬噸,蛇紋岩3102萬噸。還有砂金透輝石花崗岩高嶺土等共有35種礦藏。[14]森林資源方面,規模居福建省第四位,為全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空氣清新,污染較小。森林面積1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5.1%,木材蓄積量1250萬立方米,毛竹6312.99萬根。[14]

政治

政權結構

建陽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縣級行政區。在法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下,建陽區人民代表大會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與中國共產黨南平市建陽區委員會南平市建陽區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南平市建陽區委員會並稱「四套班子」。但實際上,中共建陽區委常委會對全區各部門有實際上的領導權,區委書記和區長享有更高的地位,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與市政協主席則擁有較小權力。同時,建陽區還設有作為司法機關的南平市建陽區人民法院南平市建陽區人民檢察院

同時,位於將口鎮的南平市武夷新區管理委員會亦為正處級,並由南平市的一位副市長兼任新區黨工委書記,故武夷新區實質上並不在建陽區政府管轄範圍內,其地區生產總值亦在統計時則以閩北經濟開發區形式於建陽區下單獨列出。

行政區劃

建陽區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8個、3個[18]

潭城街道、​童遊街道、​將口鎮、​徐市鎮、​莒口鎮、​麻沙鎮、​黃坑鎮、​水吉鎮、​漳墩鎮、​小湖鎮、​崇雒鄉、​書坊鄉回龍鄉

交通

建陽地處閩北交通中心,雙溪匯合處。「舳臚之相銜,輪蹄之接踵,趨閩浙而走交廣」[19],南北通行便利,自古為北方入閩第一站,有「閩北走廊」之稱。[7]

市內公共運輸

建陽1974年始設建陽縣公共汽車公司。[2]截至目前,全區公車路線18條,公車過百輛,其中包括行駛在市區和武夷新區的15條普通路線、2條公車捷運路線和1條公車環線。[20] 區內客運交通已經形成了以建陽汽車站為中心的,覆蓋每一個鄉鎮和大多數行政村的完善網絡。

正在興建的城市軌道交通是又一重要的市內交通交通工具,連接建陽市區和武夷新區。包括1條在建輕軌路線和1條規劃輕軌路線。輕軌1號線(武夷山東站至武夷山景區線)預計將於2018年12月正式開始營運。

建陽區的貨運汽車業務始於1959年,計程車業務則始於1990年代初。目前全區共有營運計程車為153輛,計程車臨時停靠店也隨著路網完善陸續設立。建陽區亦於2009年開始、2013年1月底完成「面的」更新「轎的」任務。[21]

此外,在公路和鐵路建設前,水路也曾為重要的交通方式。古代除官道外,建溪水路亦成為去往外界的重要選擇。[9] 在水東和水西大橋建設完成前,輪渡交通用以連接建溪兩岸,但隨著公路交通的完善,輪渡對於市內客運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1988年建陽尚余渡口37個,現僅剩將口鎮的固縣渡仍維持運轉。[2]

為整合武夷山景區周邊縣市區的城際客運交通,於2016年4月發行的大武夷龍行卡是市民出行的新興結算方式,屬可儲值接觸式IC卡,可用於南平市及建陽區內公車和軌道交通費用。[22]

航空

建陽區目前沒有開通機場,市區距離武夷山機場僅40餘公里[14],可通過公共運輸相連接。[23]但武夷山國際機場遷建新場址已確定為建陽區麻沙鎮樵溪場址。新機場規劃到2025年實現年旅客吞吐量25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350噸,以運轉C類和D類飛機為主,航廈近期建築面積53000平方米,飛行區按一條跑道布置。[24]預計2018到2019年建成啟用。

公路

水西大橋

市區主要道路主要為南北向的民主路—朱熹大道一線和南武戰備路一線、東西向的人民西路—宋慈大道組成的城區主體框架,並由此形成「主動對接武夷新區建設,北接西擴」的市政建設方針。另外還曾論證以人行天橋的方式來緩解市中心交通的擁堵。近年來,建陽區進行了多項道路拓寬改造工程,陸續將民主北路、民主南路、人民路、朱熹大道等道路拓寬,緩解了部分交通壓力。[25]當局未來還將建設武夷新區繞城高速公路,從而緩解預計的武夷新區市中心擁堵情況。

建陽區屬於山地丘陵地形,因此建設公路交通必須進行大量土地平整工作以及隧道、橋梁的修築。建陽區的首條公路是民國33年(1934年)修築的建邵光公路。中共建政後則進一步修建和整修建崇、建邵光、浦延、深甌、水杉路。1950年,在北宋朝天橋舊址建成首座公路橋——水南大橋。目前,全區百米以上橋梁已達數十座。[2] 同時,全區通過三條國家高速公路(包括G3 京台高速G3 武夷新區繞城高速G1514 寧上高速)、一條省級高速公路(即武邵高速公路)、2條國道(即 205國道 237國道)和3條省道(即 303省道 205省道等)連接鄰近城市。

鐵路

國鐵在建陽區全境設置二等站和三等站各一個,四等站兩個,分別為武夷山東站、建陽站、將口站和徐市站。建陽最早的鐵路是1997年建成的橫南鐵路。合福客運專線亦於2015年6月通車。

經濟

從崇陽溪東岸拍攝的市中心日潭夜景。

建陽的經濟在福建省處於中等水平,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53.27億元人民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221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約合6643美元。農業和林業占建陽產值的21.4%,工業占到50.0%,商業、服務業占到28.6%。

工業

建陽的現代工業起步較晚。中共建政前,全區僅1家碾米廠、2家釀酒、醬油作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儘管曾於1958年掀起大辦工業的熱潮,但建陽的工業發展水平亦處於低位。[2]三線建設,建陽工業曾創造過輝煌,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但終因地處山區和各種客觀因素而衰弱,目前全區工業仍以林產工業食品工業機械電子工業、化工建材工業、電力、礦產開發業、輕紡工業為主,其中以武夷味精為代表的食品工業比較發達。[14]2011年,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7家。[26]

農業、林業和茶業

建陽區素有「閩北糧倉」、「茶果基地」、「林海竹鄉」之稱。遠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繁衍。其中更是於南宋景定年在唐石里產嘉禾一本15穗,因而詔改建陽為嘉禾縣。[14]建陽的農業生產多以糧食、水果和林木為主。

種植業是建陽主要農業部分,其主體作物是水稻、小麥、地瓜。亦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外調糧總量和人均售糧均列全福建省之冠。[14]進入21世紀,建陽逐漸形成以桔柚、葡萄為代表的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多種新型農業經濟模式。其他名優特產有蓮子、香菇、栗、竹筍;經濟作物則以花生、甘蔗、大豆、蔬菜為主,種類繁多,農產品豐富。[2]截至2014年,全區耕地總面積3.39萬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達5.72萬公頃,[15]農業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75%。[14]

建陽區山地廣闊,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發展有著千年歷史。北宋就有書坊鄉印刷業者砍伐竹子造紙的記載。[7]2014年,全區林業用地達27.46萬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81.12%。[15]杉木馬尾松樟樹楠木為主。[2]

建陽區產茶歷史長達一千餘年,以南宋和清朝中期最為鼎盛,以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聞名。水仙茶樹的原產和水仙白的首制均在建陽。1982年產茶量達1652.40噸[2],2014年更達4302噸[15],成為建陽的支柱產業之一。

商業和金融業

建陽區作為歷史上的北方入閩第一站,具有悠久的商業歷史。宋元時,水吉建窯所產遠銷海外,宋明則以「建本」暢銷全國,清代福州開阜後,則以茶葉為主要貿易品。抗戰時期,建陽商業更是由於人員密集得到年巨大發展。然而民國後期,物價飛漲,商品奇缺,商業日趨衰弱。建國初期,由於計劃經濟和公私合營的實行。建陽區商業進入一個以國營商店為主新時期。居民日常生活所需都依賴票證進行購買,1979年全縣商業網店合計458個。[2]改革開放以來,建陽市區形成了以人民路為中心的小型商業區,提供的商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近年來,亦有多家大型超市開始布局建陽。[27]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建陽是閩北的金融中心。福建省銀行在潭設分理處,國民政府亦設置建陽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共建政後,軍管會接管了國民政府遺留產業,形成國營金融業壟斷的局面。截至2015年,建陽區境內共有九家商業銀行開設的支行。其中包括工行、農行等多家國營商業銀行。[15]與此同時,建陽亦有本地村鎮銀行瑞獅村鎮銀行

市政建設

1949年以後的幾十年中,建陽市政建設以新建住房、安裝電水管網、設置路燈等基本服務。自本世紀起,建陽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廣泛推行棚戶區改造工程和道路拓寬改造工程。市區違章建築「遍地開花」的情況[28]亦得到有效遏制。[29]2010年起,藉由南平市建設「武夷新區」的造城運動[23][30][31] 和建陽區提出的西區生態城建設為契機,建陽區的城市景觀、道路[32] 、居民住宅等方面均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城市面積成倍增長,城市道路和城市總體格局亦發生重大轉變。原本處於城郊的將口鎮在大規模拆遷之後一躍成為核心建成區[33]。但亦留下了房地產過剩、重複建設等問題。

文化

印刷業

明代建陽進德堂刻印的《玉篇》

代以來,建陽一直是重要的印刷集中地。 [10]歷史上,由於造紙業、制墨業的發達,為印刷業提供了充足的紙張。[7]唐宋以來理學在建陽的發展,也為印刷業擴張提供了契機。明代是建陽印刷業的黃金時期,有堂號姓名可考者約四十八家,主要是余氏、劉氏、葉氏、熊氏等。[7]這一時期,建陽以刻印小說、故事,百科大全等民間讀物為主。書坊主人時常自編自刻,由話本演變成為小說後,又經增補綴編為演義之類的書籍,這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建陽文學的發展。到了明代後期,由於其他地區印刷業的發展,使這裡的書籍銷量大減,使建陽印刷業有所沒落。[34]

文學

唐代以後大量文人的南下使得建陽文學初興。南宋時期,伴隨著理學的興起,朱熹、游酢等理學名家在建陽著有了許多作品,《四書集注》等理學經典亦是首先在建陽刻印發行。朱熹在建陽講學,使建陽很快成為當時理學的重要基地,聚集了朱熹蔡元定劉爚黃干游九言葉味道為首的考亭學派重要人物,並產生了《雲谷記》《游百丈山記》等以建陽縣域為背景的著名作品。 同時,宋慈所撰的《洗冤集錄》,為世界現存最早最系統的法醫學著作,為建陽文化史增添光彩,更使建陽有「海濱鄒魯」的美譽。[7]

語言

建陽話是閩北語的一種方言,是閩北語的建陽音。建陽話與閩東語閩南語雖然都是閩語的分支,但差異極大,不經過專門學習,彼此根本無法通話。建陽話與現代標準漢語相比,有些字詞發音類似,但更多的字詞發音差異極大,兩者無法互通理解。目前主要應用於農村地區。[2]

飲食和特產

建陽本地菜受到江西菜和閩菜的影響較大,水吉扁肉、麻沙豆腐乾、紅薯發糕、蔡家肉餅、青團等均為知名的菜餚。此外,錐栗、筍乾、漳敦白茶、建蓮、紅菇則是建陽物產的知名代表,建陽更是有「中國錐栗之鄉」之美譽。

公共傳媒

廣播、電視與網絡

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陽開始發展廣播事業。1951年7月,成立縣人民廣播收音站,1985年3月14日,成立縣有線廣播電台,從1989年10月起,設調頻廣播。[2]但目前,建陽區有線廣播電台已經停止放送廣播節目。

建陽的電視事業隨著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中國地方廣播電視網的鋪開而出現。1976年1月,建陽地區廣播事業工作站開始轉播福建電視台節目。1985年3月,成立建陽縣電視台。[2]目前,建陽電視台設有兩個有線電視頻道,在區內有一定影響力,主要節目有《建陽新聞》《每周要聞》。

建陽區現有多家通訊營運商,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南平廣電網絡等,為市區內大多數地區居民提供移動及固定電話、網際網路接入等通信服務。設有地區性新聞網站「建陽新聞網」和「建陽宣傳網」,歸中共建陽區委宣傳部管理。

報紙

建陽現代化報業自蘇區建立以後便開始發展。1920年,中共閩北分區委黨報《紅旗周報》、《黨的建設》、《工農報》創刊,成為建陽最早的報紙。1934年,《潭報》創刊,成為建陽首份民營報紙。抗戰時期,更是湧現出《大潭報》《東南日報》《民力周報》《前線日報》《吉先報》《吉聲報》等報紙。這一時期,暨南大學從上海遷駐建陽,促使本地文化出現短暫的繁榮局面,建陽縣政府官方報《大潭報》更是成為暨南大學學生宣傳抗日救亡精神的最大輿論陣地。

1949年中共建政以後,建陽地委和縣政府亦發行了《閩北人民報》《考亭文苑》等報刊。目前,《建陽報》是建陽區委的官方報。[2]

人文社會

人口和族群成分

建陽市人口變動數據(萬人)[35]
1354年-2012年
數據來源:《福建省情資料庫》

根據2015年末的統計,全區內共有30.8萬名常住人口,戶籍總人口35.46萬人。而根據更早前的1988年統計,區內少數民族人數僅約五千餘人,數量甚微。[2]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建陽區內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134人,占總人口的0.67%。

在人口結構方面,建陽正面臨嚴重的城市空心化問題。戶籍人口數量大於常住人口數,表明人口出現外流現象。截至2015年末,本區人口自然增長率8.14‰。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建陽區常住人口為340843人。[36]

建陽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聚居,被稱為閩人,之後長江中下游的越人南遷進入建陽,與閩人雜居相處,形成閩越人。秦漢時期,閩越王叛亂引發戰爭,有部分閩越人北遷避亂。漢武帝平定叛亂後,大量的漢族人南遷入閩,在建陽定居,閩越人也逐步被漢化,形成了今日建陽地區以漢族人為主體的人口結構。至明代,建陽的總人口已達6萬餘人。古代有史料記錄的人口最多的時期是清朝道光年間,人口超過12萬。

抗戰爆發後,隨著第三戰區的遷入,客居人口驟增。民國30年,人口增至209316人。抗日戰爭結束後,65%的客居人口陸續遷返,人口數逐年下降,至民國35年僅餘160696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70年代末,建陽的人口迎來了兩次高速增長,但到1980年代初,由於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增長速度放緩。[2]

姓氏方面,1988年,全市萬人以上的大姓排名為毛、范、呂、章、祝。

教育

宋代建陽教育發展迅速。南宋嘉定年間,童游文廟就已設立縣學。在這一期間,朱熹提出理學思想,在建陽等地講學,並設立了寒泉精舍、考亭書院等書院,建陽亦自此被稱為「南閩闕里」「七賢過化之鄉」,除縣學之外,有書院17座。[9]期間建陽教育等方面凋敝衰落,但仍設立縣學。建陽教育等方面開始復甦,辦有縣學、書院、社學、義學和私塾,但縣學師資力量薄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縣城設景賢書院。但這一時期教育雖然繁盛,但僅限於上流社會,寒門出貴子情況較為少見。

清末以來,建陽現代教育開始起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景賢書院改制為建陽第一高等小學堂(今實驗小學)。[9]民國24年,國民教育制度開始在建陽頒行。民國28年建陽師範從建甌遷潭,民國30年和35年,先後創辦縣立建陽初級中學與私立匡廬中學。至抗戰爆發前,建陽已有中小學20餘所。淞滬會戰爆發後,國立暨南大學隨第二戰區遷到建陽。

中共建政後,全市各學校均被當局接管,教師隊伍亦遭整頓。儘管在建國初期有所發展,但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重大破壞。目前,本區適齡中小幼學生的淨入學率接近100%,高中在校人數超過五千人。全區有兩所省二級達標高中(福建省建陽第一中學[37]南平市建陽第二中學)、獨立初中10所、九年一貫制民辦中學1所、完全中學4所、完全小學28所。

目前建陽區擁有5所中專學校,包括南平市農業學校閩北衛生學校武夷旅遊商貿學校南平市教師進修學校建陽農業工程學校[38]

公共博覽

建陽區博物館成立於1989年7月,現有3000多件館藏文物。除建陽博物館外,還有建陽文化館、建陽美術館、建陽市都市計畫展示館等專業公共博覽館,武夷新區亦在建南平市城市展示館。

南宋乾道年間,朱熹在建陽崇化里建同文書院,成為建陽縣私人藏書的開端。隨後更是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設置了首座公共藏書設施。中華民國建立後,公立建陽縣圖書館於1929年試行開放,縣立建陽中學也設置了圖書館。[2]目前全區最大的公共圖書館為1979年建立的建陽區圖書館,總藏書14餘萬冊。[39]

喪葬

建陽傳統治喪禮俗較為繁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治喪禮俗逐步簡化。70年代,南平市開始推廣火葬。[2]目前,火葬已較為普及。建陽區殯儀館是全區最大的殯葬服務機構,全區亦有多處骨灰安葬場所。

宗教

目前在建陽區開展活動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這些宗教均在文革中小規模轉入地下,後逐漸恢復。目前,以佛教、道教信徒為最多。

本地區的佛教和道教均可追溯至西晉和後唐,盛行於唐朝,及至清朝逐漸衰落。全區最早的一座佛寺為水陸禪寺,最大佛寺則是唐朝大中年間建成的開福寺。

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則為近代由傳教士傳入。清光緒十六年,英籍傳教士鹿崢嶸開始在建陽傳教。中共建政後,由於與羅馬教廷的聯絡中斷,當局更是成立了建陽縣基督教自治、自養、自傳革新委員會以保持存續。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狀況得到改善,城關天主教堂於2014年投入使用。

著名人物

城市標識和命名事物

建陽區正進行區樹、區花的評選活動。區樹的候選品種有香樟深山含笑楓香乳源木蓮大葉女貞石楠冬青楠木竹柏木荷等10種樹種。區花的候選品種有桂花杜鵑紫薇福建山櫻花木槿小葉赤楠茉莉珍珠涼傘茶梅木芙蓉等10種花種。[40]

以建陽命名的事物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中華民國海軍於1970年代從美國接收的陽字號激靈級飛彈驅逐艦之一建陽號飛彈驅逐艦

旅遊

建陽在古代遺留了傳統建築。全區有鯉魚山多寶塔白塔山庵山潭山公園西山摩崖石刻書林門積墨池唐代龍窟游酢祠堂考亭書院遺址書坊麻沙雕版印刷遺址水吉將口古窯兔釉[7]等多處自然人文景觀。

建陽的建窯遺址和朱熹墓2處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口窯址和宋慈墓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局亦推動了城市夜景工程,沿崇陽溪和麻陽溪布置了五光十色的絢麗城市夜景。

參見

注釋

  1. ^ 原車牌首號為「閩H8」,但因為該號段已用盡,故使用「閩H」表示
  2. ^ 區樹的候選品種有香樟、深山含笑、楓香、乳源木蓮、大葉女貞、石楠、冬青、楠木、竹柏、木荷等10種樹種。
  3. ^ 區花的候選品種有桂花、杜鵑、紫薇、福建山櫻花、木槿、小葉赤楠、茉莉、珍珠涼傘、茶梅、木芙蓉等10種花種。
  4. ^ 南平市人民政府駐地原在延平區八一路439號。根據國務院之批覆,其駐地將遷移至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
  5. ^ 包括今福建北部和江西鉛山地區。
  6. ^ 原以「東南聯合大學」名義遷入,但實際上只有國立暨南大學遷入,英士大學之江大學由於經費不足解散或另尋新址。194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決定解散東南聯大建制。

參考文獻

  1. ^ 建阳举行撤市设区仪式 建阳区正式成立. 鳳凰網(轉引東南網). [2015-03-18]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建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建阳县志. 北京: 群眾出版社. 1994年9月. ISBN 7-5014-1229-4 (中文(簡體)). 
  3. ^ 3.0 3.1 3.2 建阳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建陽市統計局. [2016-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中文(簡體)). 
  4.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5. ^ “建阳精神”主题词“亮相”. 建陽區人民政府. [2008-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5) (中文(簡體)). 
  6. ^ 建阳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建陽市統計局. [201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0) (中文(簡體)).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書香建陽》編委會. 书香建阳. 福州: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19-249-7. 
  8. ^ 8.0 8.1 8.2 8.3 8.4 8.5 历史沿革. 建陽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3-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中文(簡體)).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劉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建陽市文史委員會. 南阙里纪事——中国一个县的教育史话. 北京: 華藝出版社. 2001年11月. ISBN 7-80142-379-8 (中文(簡體)). 
  10. ^ 10.0 10.1 Brook, Timothy.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ISBN 978-0-520-22154-3. Pp. 129-131
  11. ^ 福建省南平市行政区搬迁获国务院批准. 中國新聞網. 2014-05-27 [201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7) (中文). 
  12. ^ 南平市第五次党代会开幕. 鳳凰網(轉引福建日報). [2015-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中文(簡體)). 
  13. ^ 南平市政府正式入驻建阳区. 微博. [2020-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建阳概况. 建陽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3-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9) (中文(簡體)).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建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建阳年鉴(2015). [2016-10-10]. ISBN 7-5014-122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中文(簡體)). 
  16. ^ 平均降水量數據為1951~1980年期間,平均氣溫數據為1951~1994年期間
  17. ^ 建阳气候背景分析. 中國天氣網. [201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6) (中文(簡體)). 
  18. ^ 2023年建阳区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19. ^ 明《朝天橋記》
  20. ^ 建阳市公交公司各条线路、站点时间表. 建陽區人民政府. [2016-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中文(簡體)). 
  21. ^ 我市出租汽车首批31辆“面的”更新“轿的”投放市场运营. 建陽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3-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4) (中文(簡體)). 
  22. ^ “大武夷龙行卡”暨“智能掌上公交系统”发布启动仪式在建阳举行. 建陽區人民政府. [2016-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中文(簡體)). 
  23. ^ 23.0 23.1 闽北全力打造武夷新区 凸显优势转变发展方式. 建陽區人民政府. [201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5) (中文(簡體)). 
  24. ^ “武夷山机场迁建选址获批. 鳳凰網(轉引福建日報). [2015-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中文(簡體)). 
  25. ^ 我市人民路改造工程正式竣工通车. 建陽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3-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中文(簡體)). 
  26. ^ 建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建陽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3-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9) (中文(簡體)). 
  27. ^ 区领导调研大润发超市建阳店. 建陽區人民政府. [2016-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中文(簡體)). 
  28. ^ 网友反映建阳“违章建筑遍地开花” 获省委书记回复. 人民網. [2013-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5) (中文(簡體)). 
  29. ^ 关于开展武夷新区规划范围内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的通告. 人民網. [201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中文(簡體)). 
  30. ^ 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武夷新區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0). 
  31. ^ 武夷新区总体规划获批准 建阳武夷山将连成一体. 騰訊網. [2013-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9). 
  32. ^ 武夷新区交通路网建设启动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昨开工. 建陽區人民政府. [2010-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中文(簡體)). 
  33. ^ 武夷新区交通路网建设启动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昨开工. 建陽區人民政府. [201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1) (中文(簡體)). 
  34. ^ 建阳民间印刷. 中國科普博覽. [2013-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中文(簡體)). 
  35. ^ 本表所列中共建政以前各年份人口數,指建陽縣,不包括前水吉縣之城關鎮和第一、二、三、五、六區在內。
  36. ^ 中國: 福建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37. ^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省一级达标高中首轮复查结果的通知 闽教基〔2018〕39号. 福建省教育廳. 2018年6月19日 [2018年6月22日]. [永久失效連結]
  38. ^ 南平市在建阳高等教育学校一览表. 建陽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3-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中文(簡體)). 
  39. ^ 本馆简介. 建陽區圖書館.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中文(簡體)). 
  40. ^ 建阳市开展市树、市花评选活动. 建陽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1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