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金石保存所
山東金石保存所是1909年創辦山東省圖書館時附設的博物館[1],是山東歷史上,由地方政府創辦的第一個博物館性質的設施[2]。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文物遷移至曲阜孔府、四川樂山保存。1954年,山東省博物館成立。從四川樂山運回的文物成為其早期藏品。因此,保存所亦被視為山東省博物館的前身之一[1][2]。
歷史
1909年1月25日,山東巡撫袁樹勛上《奏東省創設圖書館並附設金石保存所以開民智而保國粹折》,2月20日,獲清政府批准[1]。山東省圖書館及附設的山東金石保存所在濟南市歷下區,時稱遐園[2],建築今大都不存。
保存所在建所之初,明確任務是「凡本省新出土之品與舊拓精本,博訪兼收」,業已徵集山東全省各縣的石刻拓本。其後,山東省查扣、出土的金石文物都悉數歸藏於此。保存所為山東金石文物保護作出貢獻[2]。
1929年,王獻唐任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後,著意搜集文物,擴充館藏。1937年時,保存所藏品達到17000餘件,開闢漢畫堂、羅泉樓、抱璧堂、碑龕等展室[1]。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國立文化機構與諸多高校,奉命南遷。山東省政府教育廳決定將山東省圖書館及金石保存所的精品文物南遷至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保存。館長王獻唐則選擇由曲阜孔府保存[3]:49。
1937年10月12日,向山東省教育廳報備後,山東省立圖書館開始第一批文物南運。此前,圖書館向山東省政府請求撥發南遷文物車輛與搬遷經費。省主席韓復榘批覆「不理」。後得眾多人士鼎力相助,文物南遷才得以完成[3]:63。
1937年10月12日至12月19日,三十一箱文物分三批運抵曲阜孔府。12月,館長王獻唐決定文物繼續南遷,選擇第一次運抵孔府的十箱文物中的一半精品,裝為五箱。剩餘二十六箱仍寄存孔府。王獻唐與孔德成約定,若國亡,寄存的古籍文物,歸孔府所有,若光復,寄存的古籍文物,則歸還省圖。12月27日,王獻唐與編藏部主任屈萬里、工友李義貴攜帶五箱文物繼續南下至漢口[3]:49。
1938年1月19日,古籍文物將由太古渝公司轉運至四川。王獻唐、屈萬里、李義貴三人從漢口乘船出發,2月4日抵達萬縣。4月上旬,古籍文物運抵。此前,王獻唐預備投奔的國立山東大學已奉命解散。三人在萬縣停留八個月。8月,王獻唐接受黃炎培建議和幫助,經教育部批准,將古籍文物運至國立武漢大學所在的樂山縣保存[3]:49—50。
1938年8月24日,五箱文物運抵樂山。選擇樂山大佛一側的崖洞保存。因生計之故,屈萬里在1939年5月,王獻唐在1940年3月,不得不離開萬縣。此後,一直由李義貴一人守護文物[3]:51。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戰勝利。其後,王獻唐為寄存在曲阜孔府,四川樂山的文物,多次與山東省教育廳磋商。1947年6月,寄存曲阜孔府的文物運抵南京,暫存國立中央博物院內。10月,王獻唐返回濟南,仍任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3]:52。
1949年12月,新政府根據王獻唐提供的信息,將寄存南京的文物遷回山東濟南,由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古管會)收藏。1950年12月25日,四川樂山的文物經由北京運回濟南[3]:52。經文化部批准,交由古管會收藏。同年12月底,王獻唐、李義貴因保護文物的貢獻,進入古管會工作。1951年1月,古管會在濟南舉辦「四川運回古物展覽」[1][3]:52。
1953年2月,古管會改稱山東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管會)。同年,文管會參與籌建山東省博物館。南遷文物即移交給山東省博物館。南遷文物中的珍品、濟南廣智院的部分展品以及古管會和歷年搜集的文物,成為日後山東省博物館的藏品基礎[1]。
注釋
- ^ 1.0 1.1 1.2 1.3 1.4 1.5 記者:劉桂秋,通訊員:於芹. 劉桂秋、逯興舉、梁義、郭常宏 , 編. 70年,山东博物馆从何处走来?. 齊魯網,來源:閃電新聞. 2024-07-10 [202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7) (簡體中文).
- ^ 2.0 2.1 2.2 2.3 省博前身:1909年成立的金石保存所. 鳳凰網,來源:中國網. 2013-05-26 [202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8) (簡體中文).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李勇慧. 抗战时期王献唐与孔德成等保护山东珍贵文物史实考证. 《抗日戰爭研究》 (山東省濟南市: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 2015, (2015年第5期): 47—54 [2024-08-08]. ISSN 2095-36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8)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