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省膠東地區成立的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理琪發動天福山起義成立,1938年9月18日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

成立背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9月22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以《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為題發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交付中國國民黨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

1937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制定了分區域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計劃,將山東劃分了冀魯邊、膠東、魯中、魯東等等十個區域,每個區域在發動武裝起義後以「抗日游擊隊」或「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的名義各成立一軍,其中膠東地區計劃是成立第三軍。[1]

歷史

日軍入侵之前,膠東半島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山東各個地區中基礎較好的,有中共膠東特委等各級組織和大量的中共黨員。1937年12月,日軍入侵青島煙臺等地,中共膠東特委決定發動抗日武裝起義。12月24日,膠東特委以由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一一·四暴動失敗後倖存武裝構成的崑嵛山紅軍游擊隊為基礎,在文登榮成威海邊界的天福山發動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於得水任大隊長,宋澄任政委。第三軍第一大隊在起義後向西轉移,12月30日在文登縣嶺上村遭到國民政府文登縣長李毓英部數百人圍攻,宋澄等談判代表被逮捕,於得水率餘部突圍。[1]

同時,特委書記理琪等領導成員則在天福山起義後前往威海衛組織領導武裝起義。1938年1月上旬,理琪等人相繼到達威海衛,中共威海特支由理琪直接領導。1938年1月15日,威海起義爆發。支持中共抗日主張的威海衛管理公署專員孫璽風在離職後把專員公署庫存的近百支槍和大宗軍用物資交給了威海起義部隊。其時,文登縣政府因抗日形勢壓力等因素釋放了宋澄等人。1938年1月19日,天福山起義和威海起義的兩支隊伍合編,成立「膠東軍政委員會」,理琪任主席,呂志恆任副主席,同時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部」,理琪兼任司令,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第三軍司令部下轄兩個大隊和一個特務隊,一大隊長為孫端夫、政治委員為宋澄、副大隊長為司紹基,二大隊長為於得水,特務隊隊長為杜梓林、指導員為孫鏡秋。理琪率第三軍從文登出發西上抗日,到達文登、牟平兩縣交界處的崔家口村一帶,待機與日軍作戰。2月7日,退守崑嵛山北麓的牟平縣保安大隊大隊長張建勛向當時中共在牟平縣做士兵運動工作的賀致平表示有意準備攻打牟平縣城,賀致平寫信向理琪報告這一情況。理琪分析後認為攻打牟平城有很多的有利條件:偽政權立足未穩;可提高抗戰勝利信心;可鍛鍊部隊作戰經驗,鼓舞戰鬥意志;可奪取敵人武器來武裝自己;和友軍協同作戰有利於擴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於是決定膠東特委副書記呂志恆率領二大隊留守崔家口,理琪率一大隊和特務隊襲擊牟平城。[1][2][3][4][5][6][7]

1938年2月13日上午,理琪率部攻占了被日軍占領後交給傀儡政府的牟平城,攜戰利品撤出縣城後進入城南山區休整,指揮部在離縣城東南3華里的雷神廟開會研究下一步的安排。後因負責阻擊和警戒的部隊缺乏戰鬥經驗,中午12點左右,留在雷神廟開回的理琪等二十多人被從煙臺趕來馳援的日軍包圍,雷神廟戰鬥爆發。雖然當天夜裡,理琪等人在張建勛部隊的策應下突圍,當理琪、林一山、宋澄等均在戰鬥中負傷,理琪因腹部連中三彈在撤退途中因傷重犧牲。殘部帶傷員於2月14日返回了崔家口。[2][3][5]

1938年3月上旬,第三軍進駐牟平縣觀水鎮。3月中旬,第三軍第一路進駐福山縣紹瑞口、巴家寨等村。3月19日,第三軍第一路,棲霞縣縣長辛誠一所部山東抗日第五縱隊,棲東警察局局長劉萬嶺部和棲霞縣大刀會等共2000餘人聯合包圍福山縣城。五天後,已投降日軍出任福山縣縣長的原代理縣長陳昱經談判同意接受改編。3月下旬,福山縣保安隊被改編為第三軍福山別動總隊,陳昱任總隊長。25日,福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陳昱任主席,第三軍代表趙野民任副主席。5月初,第三軍總部向西遷移到黃縣,陳昱於5月4日製造了東廳分裂事件,驅逐了福山縣內的共產黨軍政人員。[5]

1938年1月中旬,成立於1937年11月的黃縣抗日救亡團與中共膠東特委、第三軍總部取得聯繫,獲得「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三大隊」番號。其時,黃縣抗日救亡團共四五十人但缺乏武器。1月30日,第三大隊正式成立,李希孔任大隊長,王子敏任副大隊長。2月5日,日軍占領黃縣城。2月1O日,黃縣維持會偷襲三大隊駐地未果,使三大隊進一步擴張。由於黃縣維持會內訌,原黃縣民眾教育館館長王景宋出面恢復了黃縣縣政府,王景宋任縣長。第三大隊得到膠東特委認可後與王景宋合作,於3月3日駐進黃縣外城文昌廟,暫編為抗日戰爭第五戰區游擊指揮部第九縱隊第二支隊,李希孔任支隊長、宋兆煉任副支隊長。第三大隊與王景宋部合編後,收繳了原黃縣維持會幾個保衛團的槍枝,人數也進一步擴充。1938年4月末,第二支隊聯合八路軍魯東遊擊第七、八支隊迫使王景宋部繳械並將其整編,之後恢復了原第三大隊番號。1938年5月,三大隊根據膠東特委和第三軍總部的命令,與九大隊等合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四路」。三軍四路指揮部由李希孔任指揮,宋兆煉任副指揮,陳邁千任政委,宋竹庭任參謀長,仲曦東任政治部主任,下設三個大隊共400多人。[5]

1938年2月3日,中共蓬萊縣委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宣布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三大隊」,於仲淑任大隊長、於眉任政委。第三大隊成立後,很多當地武裝前來投靠,其中2月8日率潮水鎮自衛隊加入三大隊的鎮長周雍鶴被蓬萊縣委委任為大隊長,於仲淑改任副大隊長。到2月13日,三大隊已經從起義時的100餘人發展到350餘人,擁有長短槍330餘支。不久,根據膠東特委指示改稱「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二路」,三軍二路指揮部由周雍鶴任指揮、於仲淑任副指揮、於眉任政治特派員、張少申任參謀長,下設兩個大隊。3月份,增至五個大隊。三軍二路於2月25日進駐大辛店,並建立政治部,於眉兼任主任。3月4日,三軍二路部隊逼近蓬萊縣城,受到了蓬萊縣臨時政府的迎接,撤離縣城後到馬格莊收繳了當地鄉校中隊的武器。而臨時政府則聯繫駐煙臺日軍要求派兵增援,日軍派周華東率180多人進駐蓬萊城。3月18日,三軍二路再次攻打蓬萊城。三天後,城內武裝投降被繳械。3月26日,成立了蓬萊縣抗日民主政府,於仲淑任縣長,下設秘書、財政等8個處。於仲淑任縣長後,改由於寄愚出任三軍二路指揮,由於當地武裝投靠,成立了六到九大隊和警衛大隊、縣政府保衛大隊。至此,三軍二路下轄11個大隊,約2500人。同年7月,三軍二路所屬部隊按三軍總部要求整編為二路二營和二路五營。[5]

1938年2月7日,中共牟海臨時工委書記宋竹庭與中共膠東特委委派的王亮等八人在地下黨員賀致平的幫助下襲擊了牟海縣育黎鄉校,繳獲了一些槍械物資,並吸收了五名鄉校隊員參加八路軍。2月8日,他們一行與駐在文登縣崔家口的第三軍總部匯合,不久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五大隊」,王亮任大隊長,宋竹庭任政委。

1938年1月,中共萊陽縣委建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萊陽縣武裝宣傳隊,並以其為基礎在2月底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九大隊」,莊國瑞任大隊長、宮兼三任副大隊長、張子明任政委。3月17日,第九大隊配合當地鄉校武裝和民先隊員對進犯萊陽的青島日軍進行了阻擊。3月下旬,一支由王子芳、劉恆山等中共黨員和招遠南部各村進步青年組成的60餘人的抗日隊伍加入第九大隊,民先招遠縣隊部也派了20多人加入第九大隊。4月中旬,已有150餘人的九大隊奉命到蓬萊與第三軍總部會合,被整編為3個中隊,王子芳林子彬秦鵬飛分別擔任中隊隊長。5月,第九大隊與第三大隊等在黃縣合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四路」,其中第九大隊改編為第三軍第四路第二十四大隊。[5]

8月12日,中共掖縣縣委所部膠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根據山東省委的指示編入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原第三支隊的大部被編為第三軍第六十二團,鄭耀南任團長,其餘一部被編為第三軍第五十五團。[5]

9月18日,第三軍與山東抗日第五縱隊等合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支隊,12月又改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宋澄任支隊政委。[7]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抗战初期山东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 山東湧泉網. 2015-04-24 [2016-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2. ^ 2.0 2.1 威海名人——天福英雄理琪. 新華網. 2008-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3.0 3.1 胶东抗战第一枪——雷神庙战斗. 中國青年網. 2015-08-06 [2016-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 
  4. ^ 陳強倫. 血战向阳山. 文登網. 2015-09-09 [2016-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1).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中共煙臺地方史④:堅持全面抗戰,舉行抗日武裝起義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2-01.
  6. ^ 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 煙臺日報. 2004-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31). 
  7. ^ 7.0 7.1 党史人物:宋澄. 威海文明網. 2011-07-18 [2016-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