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D·波特號驅逐艦 (DD-579)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27°09′N 127°25′E / 27.15°N 127.41°E / 27.15; 127.41

威廉·D·波特
USS William D. Porter (DD-579)
威廉·D·波特號驅逐艦,1943年9月24日
概觀
艦種驅逐艦
擁有國 美國
艦級弗萊徹級驅逐艦
製造廠聯合鋼鐵公司英語Consolidated Steel Corporation
動工1942年5月7日
下水1942年9月27日
服役1943年7月6日
結局1945年6月10日被神風特攻隊擊沉
除籍1945年7月11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2,050噸
滿載排水量2,924噸
全長376.5英尺(114.8公尺)
全寬39.7英尺(12.1公尺)
吃水5.3公尺(17英尺)
燃料重油492噸
鍋爐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英語Babcock & Wilcox高壓鍋爐
動力奇異蒸汽渦輪發動機,2軸推進
功率60,000匹軸馬力(45,000千瓦特)
最高速度38(70公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6500海里@15節
乘員273人
偵搜系統SG雷達
Mk 12射控雷達
Mk 22測高雷達
武器裝備5座單裝5英寸38倍徑 Mk 30主炮英語5"/38 caliber gun
3座雙聯裝博福斯40公釐高射炮
5座雙聯裝厄利孔20公釐機炮
2座5聯裝21英寸(530公釐)魚雷發射管,使用Mk 15型魚雷
6座深水炸彈發射器
2條深水炸彈投軌
裝甲舷側:0.75英寸(19公釐)
甲板:0.5英寸(13公釐)

威廉·D·波特號驅逐艦(USS William D. Porter DD-579)是二戰期間美國海軍的一艘弗萊徹級驅逐艦,以南北戰爭美國海軍准將威廉·D·波特英語William D. Porter(1808–1864)命名,愛稱「Willie Dee」[1],先後活躍於大西洋戰場太平洋戰場,參與過阿留申群島戰役菲律賓戰役沖繩島戰役等攻勢。在兩年的戰鬥生涯中,波特號大小事故不斷,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她曾向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搭乘的愛荷華號戰艦誤射魚雷的尷尬意外。1945年6月10日,威廉·D·波特號在沖繩海域執行警戒任務時遭遇神風特攻隊攻擊,雖然沒有直接撞上,卻仍因炸彈爆炸而最終沉沒[2]。接連的意外和離奇的擊沉方式讓她有了個「美國海軍最倒霉驅逐艦」的名號[1]

設計建造

準備下水儀式的威廉·D·波特號,攝於1942年9月27日。

1941年,為了應對納粹德國海軍大日本帝國海軍與日俱增的威脅,美國海軍於同年的財政預算中規劃了152艘驅逐艦的建造計畫,威廉·D·波特號為其中一艘,由瑪麗·伊莉莎白·里德女士贊助,聯合鋼鐵公司英語Consolidated Steel Corporation負責建造[3]

威廉·D·波特號屬於弗萊徹級驅逐艦早期型[4],主武裝為5門單裝127公釐(5.0英寸)38倍徑高平兩用炮,裝於5座Mk 30炮塔中;防空火力包括3座雙聯裝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和5座雙聯裝厄利孔20公釐機炮;艦舯有兩座五聯裝21英寸(530公釐)魚雷發射管,艦尾設有6座深水炸彈發射器和2條深水炸彈投軌。艦體保留了辛姆斯級驅逐艦的筒形艦橋,較高的射控雷達,和後期型相比,防空炮的數量也較少[4]。全船於1942年5月7日鋪設龍骨,9月27日下水,1943年7月6日正式服役[5]艦長為威爾弗雷德·A·華瑟海軍少校

大西洋戰場

威廉·D·波特號在正式服役後便啟程南下,途徑加爾維斯敦和阿爾及爾,於1943年7月20日抵達目的地關塔那摩灣,開始為期一個月的適航性測試。9月7日,她到達查爾斯頓港口,簡單維護後前往諾福克海軍基地,與包括無畏號航空母艦在內的大西洋艦隊進行五周的訓練演習[6]

平安抵達北非米爾斯克比爾港的愛荷華號戰艦,1943年1月。

1943年11月12日,威廉·D·波特號離開諾福克,與愛荷華號戰艦匯合,護送搭乘愛荷華號的富蘭克林·D·羅斯福總統前往北非出席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據稱她在起錨出港時,船錨曾甩到了停泊在兩側的姐妹艦上,撞壞了欄杆和救生艇[註 1]。11月13日上午,波特號在航行中3號鍋爐發生管道爆裂,航速下降,一度掉隊[7]。同日,顛簸的海況讓船尾的一枚深水炸彈意外落入海中,在艦隊中央爆炸[8]。由於無線電靜默,波特號未能傳達爆炸的真正原因,結果包括愛荷華號在內的艦隊立刻開始規避運動,以為遭到了德軍U艇魚雷攻擊[8]。事件中未有人員傷亡。

11月14日,在羅斯福總統的提議下,艦隊實施了一次防空反潛聯合演習愛荷華號放出了一些氣象觀測氣球作為標靶,她自己的高射炮收拾了其中的大多數,其餘的被周圍包括威廉·D·波特號在內的護航艦隻擊落[8]。緊接著,驅逐艦隊以愛荷華號為假想敵,進行模擬魚雷射擊演習。按照流程,在演習前需移除魚雷發射管上發射魚雷的底火,這樣就可以安全模擬魚雷發射的全過程。但波特號的魚雷長勞頓·道森一時疏忽,忘記移除2號發射管上的底火[8]。結果,14時36分,在第三輪模擬射擊中,波特號的2號魚雷發射管發射了一枚Mk 15型魚雷實彈[9],直奔6,000碼(5,500公尺)外羅斯福總統所在的愛荷華號戰艦而去[10]

威廉·D·波特號艦長華瑟少校見狀立刻試圖聯絡愛荷華號規避,但苦於無線電靜默,不得不採用信號燈發報。然而,兩次發報均有誤,第一次發出的消息弄反了魚雷的方位和方向,第二次消息則發成了「本艦正全速倒車」[8]。情急之下,華瑟少校於14時38分被迫打破無線電靜默,呼叫「獅子」(愛荷華號的代號)右轉。愛荷華號確認後立刻全速右滿舵規避魚雷。羅斯福總統得知有魚雷逼近,吩咐隨從將輪椅推到艦橋右舷,以掌握事態發展[8]。保衛總統的特勤局特務拔出手槍,準備規避不及就射擊引爆魚雷。14時40分,魚雷划過愛荷華號船尾,於3,000碼(2,700公尺)外的尾波中爆炸[10],愛荷華號平安無事。據傳在這之後,愛荷華號曾將她的主炮對準波特號,懷疑這艘小船上有人密謀刺殺總統[8]。事件發生不久,波特號被命令在科格斯韋爾號英語USS Cogswell (DD-651)揚號驅逐艦英語USS Young (DD-580)的陪同下前往百慕達接受調查[11]

一到百慕達,威廉·D·波特號立刻被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包圍[註 2]美國軍事法庭不公開審理了這一案件,魚雷長勞頓·道森被判有罪,處以14年勞役[12],但在羅斯福總統的親自介入下沒有執行[8]。華瑟艦長未受處分,繼續指揮本艦直到1944年5月30日調任其他艦隻[13],最終以少將軍階退休[14]。誤射事故發生後,美國海軍其他船再碰見波特號,都會開玩笑地打招呼:「別開槍,我們都是共和黨人!」[8][註 3]。巧合的是,1898年,美國海軍也有一艘叫波特號的魚雷艇在夜間演習時曾誤射魚雷,差點擊中紐約號裝甲巡洋艦英語USS New York (ACR-2)[15]

波特號在百慕達逗留了8天,於1943年11月23日啟程返回諾福克海軍基地,受命再部署至太平洋戰區。12月12日,她通過巴拿馬運河,前往聖地牙哥接收禦寒的裝備給養,準備參加阿留申群島戰役

北太平洋和菲律賓戰場

停泊於阿圖島旭灣的威廉·D·波特號,1944年6月9日。

威廉·D·波特號於1943年12月29日抵達阿留申群島荷蘭港,加入第94特遣艦隊(英語:Task Force 94),往返於阿留申各群島間,主要執行反潛巡邏任務[6]。1944年5月,查爾斯·凱斯中校接替華瑟少校擔任艦長[13]

1944年6月10日,威廉·D·波特號離開阿圖島,參與佯攻千島群島的「婚姻行動」(英語:Operation Wedlock),目的在於迷惑日軍盟軍真正的進攻方向,為登陸菲律賓提供掩護。6月13日、6月24日和8月1日,她隨第94特遣艦隊出擊三次,分別炮擊了松輪島幌筵島上的日軍機場。其間,波特號作為外圍哨戒艦協助擊沉魚雷快艇一艘、擊落一式陸攻一架[6]。在完成所有巡邏任務後,波特號準備返回舊金山維修並前往西南太平洋戰區[6]。出發前的一天,波特號的一門主炮意外擊發,炮彈剛好落在基地指揮官宅邸前的花園上。所幸當時無人在家,沒有造成傷亡[8]。波特號於1944年9月27日再次啟航,途徑珍珠港前往馬努斯島。1944年11月初,她作為護航艦前往菲律賓,準備參與登陸雷伊泰灣的行動。

當威廉·D·波特號抵達菲律賓時,雷伊泰灣海戰大局已定,但日軍仍不時出動飛機襲擾。為確保補給線的暢通,美軍驅逐艦隊的主要任務轉為為運輸船護航。1944年12月21日,波特號在護航船隊由雷伊泰島前往民都洛途中遭遇兩波四架俯衝轟炸機襲擊,短暫交火中擊落一架、協助擊落一架[6]。護航告一段落後,波特號返回聖佩德羅灣基地,編入奧登多夫英語Jesse B. Oldendorf中將指揮的第77特遣艦隊炮火支援群(英語:TG 77.2[16],向呂宋島進攻。1945年1月5日,第77特遣艦隊在呂宋海域遭遇包括神風特攻隊在內的日軍戰機多輪空襲[6]。在盟軍戰鬥空中巡邏英語Combat_air_patrol的圍剿下,仍有少數日機於16時50分突破空中防線。波特號於17時13分開始向入侵敵機中的3架開火,但由於天色昏暗,效果不佳[6]。戰鬥中,TG 77.2的路易維爾號輕巡洋艦英語USS_Louisville_(CA-28)和護航航艦群(英語:TG 77.4)的馬尼拉灣號護航航艦英語USS Manila Bay (CVE-61)被撞成重傷[6]

1月6日凌晨,TG 77.2進入林加延灣,執行登陸前的炮火轟炸任務,一邊不斷受到日軍戰機的零星攻擊。威廉·D·波特號在黃昏時分開始炮擊林加延灣的灘頭炮兵陣地,其間於17時38分和17時58分各擊落一式陸攻一架[6]。1月9日,林加延灣登陸正式打響,波特號的任務改為為前線步兵提供炮火支援,並在夜間持續對日軍施壓。期間為提防聯合艦隊可能的反攻,她和TG 77.2曾於1月11日-18日暫時撤出集合,證明是一場虛驚後返回繼續執行炮火支援、防空和反潛任務[6]。2月15日,呂宋島戰役結束,波特號離開林加延灣,護送兩艘船塢登陸艦林登沃爾德號英語USS_Lindenwald_(LSD-6)艾坪森林號英語USS_Epping_Forest_(LSD-4)前往關島[6]

戰沉沖繩島

嚴重傾斜即將沉沒的威廉·D·波特號,兩艘登陸支援艇LCS(L)(3)-86(前)和LCS(L)(3)-122(後)趕來救援。

完成護航任務後,威廉·D·波特號返回雷伊泰灣母港,備戰即將開始的「冰山行動」(沖繩島戰役)[6]。經過一周的射擊訓練,她於3月21日起錨離開菲律賓群島,4天後的清晨到達琉球群島[6]。波特號在琉球的第一個任務是配合進攻沖繩本島外圍的慶良間群島,一邊進行防空反潛巡邏,一邊為登陸部隊隨時提供炮火支援。攻占外圍後,波特號於4月1日編入莫頓·德約英語Morton_Deyo海軍少將的第54特遣艦隊左翼支援群(英語:TG 54.7[17],直接進攻沖繩島,除了日常巡邏外,還承擔掩護掃雷艦戰艦等額外任務。任務中共發射主炮炮彈8,500餘發,擊落敵機5架[6]

隨著戰役的推進,來自九州臺灣基地的神風特攻隊出動日益頻繁,對美軍特遣艦隊構成了嚴重威脅。為此,美軍構建了一套新的預警體系:以航艦艦隊為中心,在航艦外圍55-65海里築起一圈共15個哨戒點,每個哨戒點由2-4艘驅逐艦和若干輔助艦艇組成[18][註 4]。哨戒驅逐艦既可用艦載防空雷達發現神風機提醒艦隊警戒,也可用自己吸引神風機的攻擊。此戰術對保護航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哨戒艦自身的風險之大可想而知。5月上旬,威廉·D·波特號奉命前往第15哨戒點擔任雷達警戒艦,5月5日至6月9日其間,她成功預警數次敵機空襲,擊落敵機一架,並引導己方戰鬥機擊落敵機7架,但在交戰中曾不慎誤擊旁邊的姐妹艦魯斯號驅逐艦英語USS_Luce_(DD-522),所幸並無傷亡[6][註 5]

1945年6月10日,威廉·D·波特號照常在第15A哨戒點巡邏,同行的有驅逐艦奧立克號英語USS_Aulick_(DD-569)科格斯韋爾號英語USS Cogswell (DD-651)、四艘登陸支援艇英語Landing_Craft_Support和兩個戰鬥空中巡邏英語Combat_air_patrol小隊[19]。清晨6時39分,第314戰鬥機中隊發現了一架身份不明的飛機(實為日軍九九式艦上轟炸機[19]。由於當時沖繩海域很多己方戰機沒有敵友識別系統,美軍艦艇花了相當一段時間才確定不明飛行物為敵機[20][註 6]。8時15分,在波特號後方1,000碼(910公尺)處的奧立克號報告稱敵機位於7,000碼(6,400公尺)外,方位角100[20]。波特號的觀察哨同時也目視發現了這架5,000碼(4,600公尺)外的敵機,正鑽出雲層朝波特號俯衝而來,全艦立刻進入戰鬥狀態[20]。8時23分,奧立克號和波特號用主炮迎戰,314中隊的兩架F4U海盜式戰鬥機也一路追擊。但這架九九式突破了層層防空網,最終墜落於波特號左舷附近的海面[20]。正當船員以為躲過一劫時,墜海的飛機掛載的炸彈發生爆炸,而爆炸中心剛好位於船底正下方。伴隨著腳下傳來的一聲悶響[20],2,700噸的驅逐艦頓時被拋到空中,再重重砸回海面,右舷船底被撕開一個缺口,海水迅速湧入,同時發生多處火災[20]。由於電路和蒸汽管道被震斷,全艦動力喪失,進水無法控制。兩側的登陸支援艇趕來試圖幫助排水並疏散傷員[19]。凱斯艦長使出渾身解數,組織圍堵缺口、撲滅火災、為保持浮力甚至拋棄了船尾的深水炸彈(其中一個差點炸到前來救援的登陸支援艇)[22],最終也沒能挽回這艘驅逐艦。11時01分,艦長下令棄艦。12分鐘後,威廉·D·波特號向右傾覆,艦艏朝上沉入海中[22]。她是日軍菊水九號特攻唯一的犧牲者,但奇蹟的是,無人在這次攻擊中死亡。LCS(L)(3)-122登陸支援艇艇長理察·麥庫爾英語Richard_Miles_McCool海軍上尉因在救援波特號中的英勇表現獲授榮譽勳章[23]

威廉·D·波特號於1945年7月11日從海軍名單中除籍,在二戰生涯中共獲得4枚戰鬥之星[6]美國海軍尚無軍艦繼承威廉·D·波特這一艦名。

另見

部分於沖繩島戰役期間被神風特攻隊擊中的其他戰艦:

部分被冠以「倒霉」之名的戰艦:

注釋

  1. ^ 當時在兩側的科格斯韋爾號和揚號在航海日誌中均未記載。
  2. ^ 航海日誌中沒有記載所謂全體船員被逮捕之事。
  3. ^ 富蘭克林·羅斯福民主黨人,這是將誤射事故揶揄為兩黨之間的鬥爭。
  4. ^ 一般為1-2艘,高危哨戒點加強為3-4艘。
  5. ^ 這兩艘後來都被神風特攻隊擊沉:魯斯號於1945年5月4日被撞沉,一個多月後誤傷她的波特號也步了她的後塵。
  6. ^ 根據LCS(L)(3)-86登陸支援艇回收神風機殘骸後的報告,這架飛機大量採用木頭和紙材質,雷達反射波較少,也是預警遲鈍的原因之一[21]

參考資料

引用

  1. ^ 1.0 1.1 Farquhar 2015,第348頁.
  2. ^ Brown 1990,第153頁.
  3. ^ Knox 1941,第29頁.
  4. ^ 4.0 4.1 McComb & Wright 2010,第20頁.
  5. ^ Willshaw 2015.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16.
  7. ^ 威廉·D·波特号航海日志. 1943-11-13 [2017-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英語).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Bonner 1994.
  9. ^ 威廉·D·波特号航海日志. 194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英語). 
  10. ^ 10.0 10.1 衣阿华号航海日志. 194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英語). 
  11. ^ 威廉·D·波特号航海日志. 1943-11-16 [2017-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英語). 
  12. ^ 威廉·D·波特号航海日志. 194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英語). 
  13. ^ 13.0 13.1 威廉·D·波特号航海日志. 1944-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英語). 
  14. ^ Amphibious Cargo Ship AKA/LKA-61 Muliphen. [2017-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2). 
  15. ^ Torpedo Boat SS PORTER 2015.
  16. ^ Task Force 77. [2017-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4). 
  17. ^ Task Force 54. [2017-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18. ^ Office of th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1945,第81-5頁.
  19. ^ 19.0 19.1 19.2 Rielly 2008,第304頁.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USS William D. Porter (DD-579) Action Report 1945,第2-3頁.
  21. ^ USS LCS(L) (3) 86 Action Report 1945,第2頁.
  22. ^ 22.0 22.1 Rielly 2008,第305頁.
  23. ^ Medal of Honor Recipients - World War II (Recipients M-S).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2009-06-08 [2017-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1).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