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衛拉特
四衛拉特 ᠳᠥᠷᠪᠡᠨ ᠣᠶᠢᠷᠠᠳ Дөрвөн Ойрад | |||||||||||||
---|---|---|---|---|---|---|---|---|---|---|---|---|---|
1399—1634 | |||||||||||||
地位 | 邦聯制 | ||||||||||||
常用語言 | 衛拉特語 | ||||||||||||
宗教 | |||||||||||||
政府 | 部落聯盟 | ||||||||||||
立法機構 | |||||||||||||
歷史時期 | 後古代到近世 | ||||||||||||
1399 | |||||||||||||
• 脫懽征服蒙古本部 | 1430年代 | ||||||||||||
• 也先稱蒙古大汗 | 1453 | ||||||||||||
• 土爾扈特西遷到伏爾加河下游 | 1616–17 | ||||||||||||
1630年代 | |||||||||||||
• 終結 | 1634 | ||||||||||||
|
四衛拉特(蒙古語:Дөрвөн Ойрад,轉寫:Dörben Oirad,托忒文:ᡑᡈᠷᡋᡉᠨ ᡆᡅᠷᠠᡑ,也音譯作都爾本·衛拉特)[2],是人們對說西蒙古語的部落聯盟的稱呼,其族群以瓦剌為主,所謂「衛拉特」即「瓦剌」的複數-「眾瓦剌」。大致由綽羅斯、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和和碩特四部組成,還包括輝特等小部落。
源流
匈奴 | 東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鮮卑 | |
鮮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車 | ||
突厥汗國 | 鐵勒 |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 |||
後突厥汗國 | |||
回鶻汗國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遼朝 | 克烈 | 乃蠻 | |
蒙兀 | |||
蒙古帝國(諸汗國) | |||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 |||
北元與後蒙古帝國時期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 |||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 |||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國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 |||
蒙古國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義 | |||
成吉思汗時瓦剌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的森林民族「林中百姓」,他們在1207年歸附成吉思汗,並在蒙古帝國發揮重要作用。
北元滅亡,也速迭兒在衛拉特人的支持下成為蒙古大汗,後烏格齊哈什哈成為衛拉特(瓦剌人眾)的頭領,同時衛拉特人開始挑戰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汗的統治。在他死後,衛拉特被三位頭領馬哈木、太平和把禿孛羅分治,三位首領一度歸順明朝,明成祖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
衛拉特一向稱「都爾本·衛拉特」,即由四個部分組成,但不同史料記載的組成不同。《蒙古源流》中作厄魯特、巴噶圖特、輝特、奇喇古特;羅卜藏丹津《黃金史》作衛拉特、額魯特、巴噶圖特、輝特;噶班沙拉勃《四衛拉特史》則分為四組:①額魯特、②輝特、巴噶圖特、③巴爾虎、布里亞特、④杜爾伯特、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此外還有其他說法,不同時期甚至包括蒙古本部及乞兒吉思[3]。根據帕拉斯、施密特、岡田英弘和烏蘭等東西方蒙古歷史學者的研究,由於草原上游牧部落的兼併、分化或消亡,衛拉特在不同時期包括不同的屬部,四衛拉特僅為其統稱[4]。
1409年,明成祖要求完者帖木兒汗(本雅失里)接受他的宗主權,被蒙古本部拒絕,明軍因而遠征漠北。1412年,明軍的攻擊迫使本雅失里向西逃離,後被衛拉特出身的綽羅斯部長馬哈木殺死。此後,衛拉特人擁戴阿里不哥的後裔答里巴、斡亦剌歹為蒙古大汗,但東部蒙古人在阿蘇特人阿魯台統治下拒絕接受新可汗,導致雙方戰爭不斷。明朝則積極干預,加劇了蒙古本部-衛拉特衝突。
極盛
1418年馬哈木死後,其子脫懽襲封順寧王之位,併兼並賢義王、安樂王,在1434年統一四衛拉特;1438年,脫歡攻殺擁立阿魯台的阿台汗,立元順帝後裔脫脫不花為大汗,自任為丞相,進一步控制了東部蒙古,次年去世,其子也先繼位為擁有實權的太師。據托忒文史料記載,此時的瓦剌不但統一了蒙古諸部,而且將傀儡可汗脫脫不花的屬部也劃入四衛拉特,成為其之一部。
也先成為首領後經常襲擊東察合台汗國和哈密國,迫使他們接受自己的霸主地位。他還征服了內、外蒙古和女真人,此時瓦剌勢力西接中亞,東達朝鮮半島,達到極盛,1449年明朝的明英宗也一度被也先抓獲。也先覬覦蒙古可汗之位,在殺死大汗阿噶巴爾濟後自稱「大元天聖可汗」,建立漢式年號「添元」,但一年後瓦剌內亂,他也被部下阿剌知院暗殺。
當時衛拉特人集中生活在科布多附近和巴里坤,大致以額爾齊斯河作為西部邊界。
衰落
也先死後,蒙古諸部的統一結束,衛拉特各部也互相仇殺兼併。也先的一個兒子阿馬桑赤(Amasanj,一說即阿失帖木兒)率部向西移動,掠奪哈密、蒙兀兒和烏茲別克人的土地。
1480年,滿都海哈屯攝政的蒙古本部逼使衛拉特西遷,1510年後達延汗統一了包括衛拉特的整個蒙古民族,衛拉特貴族也在名義上接受了蒙古大汗的宗主權,向其進貢。蒙古本部分為六萬戶之後,喀爾喀蒙古和一些漠南蒙古右翼的小王公仍不斷襲擊四衛拉特,土默特的俺答汗在16世紀多次對衛拉特發動戰爭,和托輝特的阿拉坦汗更一度征服衛拉特人。
此時為後世所知的衛拉特四部逐漸形成,各部首領「各統所部,不相屬」,但各部之間有一個鬆散的部落首領聯盟組織,稱之為「丘爾干」(盟),即定期的領主代表會議,作為調整各部首領之間矛盾、加強對本部人民統治以及抵禦外侮的臨時協調組織,「丘爾干」內還有大家公認的盟主,稱之為「達爾加」(領袖)。從16世紀中期開始至17世紀初,一直是和碩特部首領擔任「丘爾干」的「達爾加」,為四部聯盟領袖,到17世紀30年代,準噶爾部勢力崛起,取代了和碩特部成為四部聯盟的盟主,並進而成為統治天山南北的強大政治勢力[5]。
覆亡
四衛拉特聯盟的崩潰始於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和和碩特部成員從聯盟分裂出去;1628年,土爾扈特的首領和鄂爾勒克和一些杜爾伯特人、和碩特人從哈薩克草原的西遷,小玉茲的哈薩克人和諾蓋人試圖在阿斯特拉罕加以制止,但被土爾扈特人擊敗。土爾扈特人征服了裏海和曼格斯拉克半島一帶的突厥民族,並在裏海以北草原成立自己的汗國卡爾梅克汗國,且是俄羅斯帝國良好的盟友。
與此同時,準噶爾部也於1635年建立準噶爾汗國,佔據新疆和臨近的中亞地區,開始大規模擴張。
和碩特的固始汗在1636年赴青海,並協助黃教的達賴喇嘛擊敗他的敵人紅教勢力,從此和碩特汗國留在青藏高原生活。
1640年,衛拉特和喀爾喀講和,形成一個聯盟,發行新的法典,即《喀爾喀·衛拉特法典》,在和碩特部帶頭下衛拉特人接受了藏傳佛教,他們成了達賴和班禪喇嘛的主要捍衛者。在1648-49年和碩特僧人咱雅班第達發明新的托忒蒙古文。
不論它們的地理分佈,衛拉特之間仍保持相互緊密聯繫,也是內陸亞洲的一個重要政治力量直到1771年全部被清朝統治,準噶爾等部更在戰爭中被滅絕。
關於四衛拉特的結局,在準噶爾文獻中這樣記載:「車臣汗很善於預言。車臣汗在預測四衛拉特的前途時說,『巴爾虎和布里亞特會成為俄羅斯人,輝特將會變成浩騰,我的同胞和碩特人會變成藏人和漢人,準噶爾將會吞併我。準噶爾將來是否變成漢族或浩騰,現在還說不清楚。」[6]車臣汗即鄂齊爾圖汗,衛拉特的覆滅與該預言有某種相似之處。
注釋
- ^ William Elliott Butler-The Mongolian legal system, p.3
- ^ 孛兒只濟特·道爾格. 阿拉善和硕特蒙古史略. 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16.09: 2. ISBN 9787566510471.
- ^ 薄音湖. 《俺答汗征卫拉特史实》.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 1983, (4): 30.
- ^ 岡田英弘. 《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大清帝国へ》. 藤原書店. 2010: 323. ISBN 978-4894347724 (日語).
- ^ 馬大正. 若松宽教授的卫拉特蒙古历史与宗教研究. 中華文史網. [2010].
- ^ 噶班沙拉勃著:《四衛拉特史》(托忒蒙文) 轉引自烏蘭:《托忒文歷史文獻與衛拉特歷史研究》,2004年,第12頁
參見
參考書目
- Dmitri Pokotilov, Wolfgang Franke History of the Eastern Mongol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from 1368 to 1634
- 若鬆寬《17世紀中葉的卡爾梅克族與東土耳其斯坦》、1985年
- 馬大正 成崇德 巴岱《衛拉特蒙古史綱》、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