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通博物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新館
成立1905年1月14日
地址 中國南通市崇川區
類型綜合博物館
網站http://www.ntmuseum.com/
地圖
地圖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南館,2013年1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江蘇省南通市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3-99
認定時間1988年1月

南通博物苑為近代中國第一座由中國人獨立創辦的公共博物館,由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創辦於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九日(1905年1月14日),館址位於原通州城內東南,今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濠南路19號,東、北臨濠河,西鄰南通市圖書館,南鄰原南通醫學院(今南通大學啟秀校區)。

該館現占地面積75,982平方米,新館建築面積約6,700平方米,其他建築面積4,960.9平方米[1],現存建館早期建築有中館、南館、北館等,原用以陳列自然、歷史、美術及教育四部標本、文物,並且有園林設施,配合以室外陳列,其館址融中國古代園囿與近代博物館於一體,將民族特色與科學內容相結合,為一座園館一體的城市園林式綜合性博物館,在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上具有開風氣之先的意義。

張謇晚年居所濠陽小築(張謇紀念館)是其掛靠單位。

歷史沿革

從1868年開始,中國陸續出現由來華西方人所創辦的徐家匯博物館震旦博物院前身)、亞洲文會博物院華北博物院等近代博物館[2],同時伴隨著中西方的思想交流,在諸如斌春《乘槎筆記》、張德彝《航海述奇》和王韜《漫遊隨錄》等中國人的文獻著作中也開始出現眾多對於國外博物館的記述,使得一些開明人士對博物館的認識逐步深入,康有為梁啓超在戊戌變法時即提出了設立博物館的設想,並促使光緒帝慈禧太后頒布獎勵民間創辦博物館的章程,但因變法失敗而未能實現。

1903年,張謇赴日本考察實業與教育,並參觀在大阪舉辦的第五次國內勸業博覽會,在其日記中開始出現「勸業以開來,而此為彰往,若移置中國博物院差不倍耳」的設想,孫渠在回憶錄中則談及張謇曾參觀過「日本東京帝國博物館」並有所感受,1905年張謇向清政府上《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和《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提出參照「日本帝室博覽館」,在京師設立博物館並作為各省模範,同時出現博物館、圖書館兩館合一的設想,但未被採納,因此決定在南通親自示範[3]

在創建博物館之前,張謇在南通教育事業上已略有成就,並已創辦通州師範學校。1904年張謇選定在通州師範學校以西、濠河對岸面積約三十餘畝的用地上興建公共植物園,同時用於師範學校的輔助教學,次年又決定「因公共植物園營博物苑」,其辦館宗旨為「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主要為師範學堂及中小學堂的學生於課外校外實習觀摩。年內築表門、圍牆和工作用房,次年陸續建設展廳和園林設施,至1911年基本建成,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最初博物苑附屬於通州師範學校,除用於文物標本的收藏、展出外,兼設植物園和動物園。1912年後改稱南通博物苑,1927年起又附屬於南通學院,1936年起由通州師範學校代管[1]。1938年3月侵華日軍占領南通,館址被改為日軍司令部,苑內草坪則淪為馬廄,除少量文物被轉移外大部分遭到劫毀,至抗戰勝利後建築仍未修復[4]

1951年,由南通市政府修復館舍並建立南通博物館,次年改稱蘇北南通博物館,1954年又予以撤銷併入江蘇省博物館,園林部分則最初用以建設人民公園,並另設管理機構(1999年底二者合併)。1956年受到鄭振鐸在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上提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歷史並不太久,最早的公共博物館,除了帝國主義者們在沿海地區所辦的幾個之外,要算是張謇他們辦的南通博物苑了」的影響,江蘇省政府決定恢復南通博物館,1958年正式恢復。文革中南通博物館曾與其他單位合併為勞動人民文化館,1976年恢復原建制,1981年館址西北側的張謇故居濠南別業被納入管理範圍,1984年正式恢復南通博物苑原名[1]。2002年由吳良鏞設計新館,2005年9月建成,2008年入選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1914年《南通縣博物苑圖》
張謇手書辦館理念
南通博物苑現狀導遊圖

館舍

南通博物苑的建設特色在於館園一體,將展廳等建築融於園林之內,苑中花草樹木和珍禽異獸與室內展品呼應,原有園林建築設施中仍存藤東水榭、國秀壇、假山和水池等,而花竹平安館、味雪齋和遲虛亭等則已不存。現存初創時的館舍則包括:

  • 南館:最初稱動礦物陳列室樓,後稱博物樓,磚木結構(下同),為博物苑最主要的展廳,建於1906年,為略具西式風格的兩層樓房,平面呈凸字形,正面帶有拱券結構的門廊,兩側建古像亭以陳列古代造像(如原南通玄妙觀玉皇殿殿內明代玉皇大帝銅像),並環置大型石刻、石雕。原室內底層陳列自然標本,頂層陳列歷史文物[5]
  • 中館:最初為用以觀測氣象的測候所,設有風力、風向和雨量儀器等,建於1906年,為較早由中國人設立的氣象觀測機構,原為中式平房三間,屋頂中央設置放氣象儀器的露天平台,1914年測候所遷址,建築被加蓋二層紅色尖頂小樓,用以陳列金石碑帖[5]
  • 北館:建於1911年,為中西合璧的二層樓房五間,原計劃用於金石書畫陳列,後為陳列從呂四海濱出土的鯨骨架而改建,底層用以陳列化石和動物骨骼,頂層用以陳列名人字畫等美術品。
  • 東館:建於1914年,為兩層中式樓房,原為用於辦公和接待的苑事室。

新館舍包括:

  • 西館:建於1977年,為西式二層樓房三間,採用鋼筋水泥結構。
  • 新館:位於原博物苑南側,其建築沿著原濠南別業和北館、中館與南館所形成的兩條縱軸線展開,並形成東西向橫軸線,採用分散式布局,東部為展廳,西部為辦公和學術活動用房,屋頂採用與中館相近的亭式結構[6][7],展陳面積為6330平方米,開館於2005年9月。
  • 南通范氏詩文世家陳列館:由范曾捐資設立,開館於2008年4月[8]
南館室內一層
南館室內二層
中館
北館

收藏與展陳

該館創建初期將藏品按張謇所設計的自然(又名天產,包括動、植物及礦物)、歷史(金石、陶瓷、拓本、土木、樂器、卜筮、軍器、刑具等)和美術(書畫、雕刻、漆塑、織繡等)三部分類進行陳列,後又單列教育(輪船、兵器、農業機械等教具和模型等)一部[9],主要陳列於室內,以展廳兼做庫房,少量大型文物標本則展示於室外,均有標誌以說明其品名、類屬。在藏品來源方面張謇既率先做則,表示「謇家所有,具已納入」,又號召「收藏故家,出其所珍,與眾共守」,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陸續響應。據1914年所編《南通博物苑品目》,該館收藏動、植、礦物標本、歷史文物、美術作品、教學模型和機械實物等共2973號,每號一至數件不等,1933年增至3605號[3]

70年代後該館以南館布置歷史文物陳列,北館布置革命文物陳列,中館作為臨時展廳,後建設西館並布置自然標本陳列,濠南別業則利用三樓大廳陳列與張謇相關的文物、史料和照片,二樓大廳用作臨時展覽[1]。現藏歷史文物與自然標本等共近5萬件,能夠較全面的反映南通地區的地方歷史及動物、植物等自然資源,主要位於新館內,原館址則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區[10]

南通民間手工織造的各種花色布
明代沙船模型
明鑄銅天后坐像
民國紅緞平金婚禮服
南通板鷂

參觀信息

該館現為免費開放,開放時間為每天9:00至17:00,16:30停止入內,周一閉館。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中國博物館學會. 《中国博物馆志》.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5: 350–352. 
  2. ^ 《试论中国私立博物馆的发展》. 北京市文物局. [201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1). 
  3. ^ 3.0 3.1 高鵬程. 南通博物苑的创办及其社会效益. 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11月. 
  4. ^ 《南通博物苑》. 新民晚報. [201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5. ^ 5.0 5.1 楊永生. 《中国古建筑全览》.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523–524. 
  6. ^ 《新馆建设系列之三——博物馆新馆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王棟雲. 山東博物館. [201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7. ^ 何玉如、王春梅. 南通博物苑新馆. 建築創作. 2004年2月. 
  8. ^ 《展馆一瞥》. 南通博物苑. [201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8). 
  9. ^ 李華興. 《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485. 
  10. ^ 《本苑简介》. 南通博物苑. [2013-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