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濟時
俞濟時 | |
---|---|
軍事人物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清朝浙江省奉化 | 1904年5月1日
逝世 | 1990年1月25日 中華民國台北市 | (85歲)
墓地 | 中華民國台北市北投區陽明山第一公墓 |
籍貫 | 浙江省奉化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學歷
| |
經歷
|
俞濟時(1904年5月1日-1990年1月25日),字良楨,號邦梁、濟士,浙江省奉化縣奉南村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曾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總務主任、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負責蔣中正的警衛工作十餘年,外放後帶出了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74軍。他所統領的第五軍88師參與一二八事變,因戰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
生平
俞濟時是蔣中正的表外甥,遠親。5歲讀私塾。9歲入俞家私立顯承初級小學,1915年考入縣立錦溪高等小學。1918年因目疾輟學,病癒後在奉化縣大橋城永豐米店當學徒。1919年復學。1921年在慈北鳴鶴場當民信局信差4個月。1922年11月投奔任福建浦城縣知事的族叔俞飛鵬,任縣政府庶務。1923年4月隨俞飛鵬辭職回鄉。1924年投奔黃埔軍官學校籌備委員兼軍需處臨時主任俞飛鵬,得保薦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畢業後在軍校教導團分配到軍校教導第1團第1營見習排長。1925年軍校教導第2團成立,調任第2團3營9連排長。軍校教導團擴編黨軍第1旅後,出任第1旅第1團連長。後國民政府將麾下部隊改組為國民革命軍,俞濟時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1師營長。參加兩次東征,由少尉升至少校。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9團團附。1926年5月,侍衛大隊擴大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團,任警衛團第2營中校營長。北伐戰爭開始後,警衛團2營為蔣介石的貼身警衛部隊。蔣中正之所以將其納為側近,一說因是同鄉,另一說則認為其伯父俞飛鵬對俞協助甚多[1]。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1師第4團上校團長。1928年參加兗州、大汶口戰役。
1928年12月,調任國民政府警衛團少將團長。1929年6月國民政府警衛團擴為警衛第一旅,任旅長兼南京警備司令。1929年12月兼中央憲兵代司令。1930年1月,警衛旅擴為警衛司令部,下轄兩個旅,任警衛司令兼第一旅旅長。率部參加中原大戰隨護蔣中正,1930年10月兼任開封警備司令。1930年12月警衛司令部與教導第一師合編為警衛師,師長馮軼斐,副師長俞濟時。
1931年3月,警衛師擴編為警衛軍,軍長兼警衛第一師師長馮軼斐,警衛第二師師長俞濟時。1931年初的寧粵分裂導致蔣中正被迫下野,南京政府由廣東派系主持,陳銘樞任京滬衛戍司令。1931年底警衛軍番號撤銷,警衛第一師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87師,警衛第二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88師,俞濟時續任88師師長。1932年一二八事變,在杭州主動請纓上前線。蔣中正回覆:貴師行動一聽何部長命令,如果運滬作戰,務希奮勇自強,以保榮譽。日軍派陸戰隊登陸上海。88師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序列,增援十九路軍以迎擊日軍。在廟行鎮、蘊草浜一帶抗擊日軍,作戰中俞濟時腹部中彈腸子穿孔,送租界德國寶隆醫院治療。1932年10月獲頒青天白日勳章,為第14位獲勳者。俞濟時寫的《「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經緯回憶》中,記錄了88師(不包括該師獨立旅)傷亡共計3,219人、占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其中1,091名陣亡。
1933年1月任浙江省保安處處長,組建了7個保安團,保安團領導軍官從黃埔軍校畢業生撥編,使浙江省保安團的基礎戰力較其它省分編練的同類部隊要為精實。1934年2月率第浙江省保安2、6、7、8團開赴江西省東北,圍剿方志敏、尋淮洲等領導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934年11月兼任浙贛皖閩邊區追剿縱隊司令,還統一指揮第44師、第7師第21旅、補充第一旅。因在懷玉山區俘獲方志敏,榮獲二等寶鼎勳章。1935年7月任第國民革命軍第58師師長。1935年11月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36年1月銓敘陸軍中將,是黃埔一期中最早一批中將。
抗戰爆發後,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由王耀武第51師(轄周志道151旅、李天霞153旅)和俞濟時第58師(轄吳繼光174旅、邱維達172旅)合編組建第74軍,任74軍軍長兼58師師長。1937年底馮聖法繼任第58師師長。俞濟時率部參加淞滬會戰,在青浦、蘇州、武進一帶作戰。繼而參加南京保衛戰,陷城前因事先向擔任交通部長的族叔俞飛鵬要來2艘火輪,這使的74軍軍部得以安全渡到江北。1938年5月在河南碭山參加隴海路東段作戰及蘭封會戰,榮獲華胄勳章。1938年7月升第三十六軍團軍團長兼第七十四軍軍長,調江西。1938年10月參加德安戰役、萬家嶺戰役,擊潰日軍一個旅團,躋身五大王牌之列。1938年11月中旬兼任長沙株洲警備司令,善後長沙大火。1939年1月任第二十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七十四軍軍長,參加南昌會戰。因攻克高安榮獲河圖勳章。1939年6月任第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七十四軍軍長。參加南潯路會戰。1939年10月調任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八十六軍軍長,在浙東行署駐防。1940年1月兼浙江省抗敵自衛團副總司令、代總司令。1940年8月兼浙東海防總指揮。1941年4月中旬,鎮海、寧波、紹興、海門、溫州等地相繼被日軍登陸淪陷。
1941年10月回重慶,派往仰光考察。1942年11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衛長,1943年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一處副主任。1943年11月隨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1943年12月侍從室第一處主任商鎮赴美公幹,俞濟時代理主任。1944年8月入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一期受訓。1945年3月任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兼任侍衛長及侍從室第一處代主任。1945年5月專任侍衛長。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任國民政府參軍處軍務局局長。1946年9月當選為三青團中央幹事會幹事。1947年7月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48年5月任總統府第三局局長。1949年1月隨蔣介石退居溪口,1945年4月25日隨蔣介石離開奉化。1949年8月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總務主任兼侍衛長。
1950年3月任總統府第二局局長及戰略顧問。1951年10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辭去戰略顧問職務,轉為預備役。1955年6月6日發生所謂的孫立人趁蔣中正在屏東閱兵時發動「兵諫叛變」的前一天,俞濟時在家擦槍走火誤傷了自己大腿,被捲入此案;卸侍衛長職,由空軍政戰部主任吳順明接任。1956年以後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至1990年去世為止。
著作
《時代新軍人應有之修養》、《孫子之戰術戰略思想采微》、《八十虛度追憶》、《八六述懷》等。
榮譽
相關人物
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奉化三俞 |
---|
俞國華 · 俞飛鵬 · 俞濟時 |
中華民國陸軍職務 | ||
---|---|---|
新頭銜 |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軍長 1937年9月—1939年6月 |
繼任: 王耀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