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鎮鑄錢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臨清鎮局,清朝初年在山東省東昌府臨清州(今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設立的一個鑄錢局,於順治二年(1645年)被批准開爐鼓鑄,之後經歷幾次停鑄和復鑄,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併入山東省局,之後再未復鑄。

臨清鎮局歷順治康熙兩朝,鑄有多個版式的「順治通寶」和「康熙通寶」,為當地的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貨幣支持。

歷史

滿洲人入關之後,沿襲明朝舊制,在中央與地方開設鑄局,發行貨幣。順治元年(1644年),在北京開設寶泉局寶源局鑄造「順治通寶」錢。順治二年(1645年),各省、鎮也依例開鑄,其中,在臨清開設臨清鎮局。按當時規定,制錢每枚重一錢二分,每十枚值白銀一分,即一千文等於白銀一兩。順治八年(1651年),臨清鎮局停鑄。[1]

順治十年(1653年),臨清鎮局復開,始鑄順治通寶「一厘錢」,錢背穿左鑄漢文「一厘」記值,穿右鑄「臨」記局,錢重一錢二分五厘,規定值錢每一千枚值白銀一兩。[2]

康熙元年(1662年),改鑄「康熙通寶」滿漢文錢。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廷規定一省僅設一個鑄局,臨清局被併入山東省局,自此退出歷史。[3]

所鑄錢幣

錢幣名稱 圖片 開鑄時間 停鑄時間 形制特徵 備註
順治通寶 順治二年 順治八年 順治通寶「單字記局」式,背「臨」字錢,重一錢二分,「臨」的位置有穿上和穿右兩種 [4]
順治十年 順治十四年 順治通寶「臨一厘」,重一錢二分五厘,幕左漢文「一厘」二字,右鑄「臨」一字記局
順治十七年 順治十八年 順治通寶「滿漢文」式,背穿左滿文局名「ᠯᡳᠨ」,穿右為漢文局名「臨」
康熙通寶 順治十八年 康熙十四年[a] 背穿左滿文局名「ᠯᡳᠨ」,穿右為漢文局名「臨」 [5]:序

注釋

  1. ^ 期間有康熙元年停鑄,康熙六年復鑄

參考

  1. ^ 清史稿·志九十九·食货五·钱法. [2014-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世祖定鼎燕京,大開鑄局……二年,……。各省、鎮遵式開鑄,先後開山西、陝西、密雲、薊、宣、大同、延綏、臨清、盛京、江西、河南、浙江、福建、山東、湖廣及荊州、常德、江寧三府鑄局。……八年,停各府、鎮鑄。 
  2. ^ 清史稿·志九十九·食货五·钱法. [2014-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十年,復開密雲、薊、宣、陽和、臨清鑄局。……是年廷議疏通錢法,以八年增重一錢二分五釐為定式,幕左漢文「一釐」二字,右寶泉鑄一字曰「戶」,寶源曰「工」,各省、鎮並鑄開局地名一字,如太原增「原」字、宣府增「宣」字之類,錢千准銀一兩,定為畫一通行之制。 
  3. ^ 山东省情资料库·金融库·第一卷 货币·第二类 铜铸币·第六辑 制钱. 山東省情資料庫. [2014-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4). 
  4. ^ 蘇子玉, 迄今最全的《順治通寶》
  5. ^ 劉征. 顺治康熙图谱. 北京.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