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可園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2年2月13日) |
東莞可園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廣東省東莞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大清咸豐 |
編號 | 5-369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東莞可園坐落在廣東省東莞市城西的博廈村。為廣東四大名園當中保留得最好的一個,嶺南園林的代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可園最初名為「意園」,後改名為「可園」。園主為清末東莞人張敬修。咸豐年間,張敬修任廣西按察使。因屢敗於陳開領導的天地會起義軍,被罷官。還鄉後,於咸豐八年(1858年)建成可園,全園建造大約三年。此後可園又經多次擴建和改建。可園的原址為冒氏宅院。
昔日園主的朋友,嶺南畫派的祖師居巢曾寫詩:「水流雲自還,適意偶成築。拼償百萬錢,買鄰依水竹。」當年張敬修不惜借貸建園。後張敬修被清朝廷重新起用,直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才因病返回,同治三年病故。他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清代廣東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居巢、居廉客居可園十年,創造了沒骨法、撞粉法畫花鳥畫,並予傳授,為嶺南畫派開創先河。張死後,其後人逐漸崩敗,收藏的書畫變賣無幾,園內建築也多廢棄。
1961年後兩次修復,修繕了大部分建築。
構造
當年張敬修親自參與可園的籌劃,聘請當地名師巧匠,模仿各地名園,形成獨具一格的嶺南園林。可園占地雖小,但整體空間布局合理,小巧玲瓏,園中建築、水池、登台、假山比比皆是;窗雕、欄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考慮到嶺南特有的氣候,其中綠化、蔓藤十分豐富繁盛,相得益彰,既美化建築環境,也使得在悶熱的夏季能享得幽幽涼意。
可園的造園意旨在於「幽」和「覽」。建築空間曲折豐富,四通八達,遊覽起來頗有趣味。尤其金魚池旁的可樓,更是可園中最高的建築,共四層,是可園的標誌,登高遠眺,樓前長河盡收眼底。園後可湖,綠波盪漾。居巢有詩詠道:「亭館綠天深,樓起綠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