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院 (南洋公學)
上院為原南洋公學建築,原址在今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建於1900年,並於1954年拆除重建為新上院。
歷史
與中院一樣,上院系在盛宣懷籌辦創立南洋公學前與美國人福開森一同籌劃設計,1900年建成。當時南洋公學設立三院,為外院(後改為附屬小學堂)、中院(中學)及上院(大學)。建築起初要給上院的學生使用,故也稱作「上院」。但上院建築建好了,上院卻決定緩辦,後只得作為北洋大學鐵路四班和預科班的教室,後來也作為一些專業訓練班的教室和行政機構用房。李叔同、凌鴻勛、黃炎培、邵力子、鄒韜奮、陸定一等著名人物曾在此學習。
上院為一座「山」字形三層樓房,屬英國文藝復興式風格,有拱券長外廊,外牆以斷山花為裝飾,並有法國券式門窗。樓中部頂層有鐘樓,底層有禮堂,是南洋公學的大學部,另有教室、實驗室、辦公室、食堂、學生宿舍。樓長60米,後方三幢樓房每幢縱深約30米,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造價82,908兩銀元。樓前有半圓形花壇,中央樹立旗杆,常飄揚五色旗或校旗。鐘樓與1891年所建的上海海關大樓鐘樓相似,內設大鐘直徑6尺,為當時滬西唯一的標準鍾。當時有詩描繪上院:
鐘樓矗立廣場空,氣勢長懷創始功。
曲徑淺園欣漫步,明窗絳蠟助專攻。
典型尤仰規模遠,憂國還留樸實風。
雙樹何年成蔭益,相期共勉采山銅。
1926年,上院禮堂更名為「文治堂」,以紀念唐文治。該禮堂可容納500人,常用於放映電影、舉行校慶典禮、辯論會、名人演講、學術報告、新生茶話會、募捐會等活動。上方還有月樓,可容納一二百人。嚴復、孫中山、張元濟、陳獨秀、惲代英、蔡元培、黃炎培、馬寅初、章太炎、陳果夫等人曾在此發表過演講。[1][2]後因此禮堂狹小,不能滿足需要,就建設了大禮堂,也稱文治堂;上院的文治堂則改稱「舊文治堂」,新建的大禮堂則稱「新文治堂」。[3]
1953年上院年久失修,屋架牆壁傾斜嚴重。且保險公司不再續保,學校遂報教育部拆除並在原址修建新上院。
相關建築
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有上院和東上院各一座,名字源於徐匯校區上院(及新上院),作為教學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