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閘
三江閘 | |
---|---|
《乾隆紹興府志》三江閘圖,閘旁有閘神廟(湯公祠)和水則亭 |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紹興市越城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第二批,編號不詳 |
認定時間 | 1963年3月 |
三江閘位於中國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斗門鎮三江村(原三江所城)西北約300米處(紹興城北約16公里),東南-西北向跨錢清江,西側與湯公大橋(建於1987年)相接,因地處錢塘江、曹娥江與錢清江三江匯合處而得名,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砌石結構多孔水閘[1]。該閘為明嘉靖十六年(1537)由紹興知府湯紹恩主持修建,後不斷重修[2][3],原與蕭紹海塘相連,作為蕭紹平原水網的控制樞紐,可外扼潮汐、內主泄蓄,解除山陰、會稽、蕭山三縣的旱澇潮災,同時可保障蕭紹運河穩定的水位、水量和良好的航運條件[4]。
三江閘利用彩鳳山與龍背山之間的山峽形勢而建,據民國期間實測數據,閘原長103.15米、閘面寬9.15米,閘面高程6.63米、閘底岩基高程1.10-2.92米,28孔淨孔寬62.74米,最大泄流量384立方米/秒,正常泄流量280立方米/秒,泄水流域面積達1520平方公里。閘體以巨石砌成,石間以榫卯連接,加立27個梭墩,共28孔,每隔五孔設一大墩,各墩長、寬不等,側面鑿有三條閘槽以置閘板(閘板厚0.12米),各孔均以天上星宿命名,故又名應宿閘或三江應宿閘。墩與墩之間架石樑,其上陰刻有各孔應宿名稱,現已斑剝。原閘內築有經漊、撞塘、平水三座備閘,閘外加築大堤,以防主閘潰決,閘旁設水則碑以定量調度水量[5]。
1972年因閘下淤沙嚴重,改中部「室、壁、奎、婁、冒、昂」五墩六孔為三墩二孔,以利排洪與通航。今東南段老閘計十一墩十二孔,西北段老閘計十墩十一孔,中間改建處新閘計三墩二孔,為混凝土製船形墩,高出舊墩1.16米,孔寬7.50米,閘寬16.47米[6]。1981年在其下游、北側2.5公里處建成新三江閘,原閘門遂廢,今閘面已改為公路橋面,2008年又在新三江閘下游曹娥江口建成曹娥江口門大閘。閘旁存清代重修碑四通[7]。
參見
圖集
參考資料
- ^ 《三江闸,当惊世界殊》. 童波. 紹興日報. [2015-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明·蕭良干修,張元忭、孫鑛等纂,《萬曆紹興府志·卷十七·水利志二·閘、陡門》:三江應宿閘在三江所城西門外,嘉靖十六年知府湯紹恩建。凡二十八洞,亘堤百餘丈,蓄山、會、蕭三縣之水,三縣歲共額徵銀若干兩為啟閉費。其上有張侯祠,祠後為湯侯生祠。歲久閘稍壞,萬曆十二年知府蕭良干增石修之,改其近岸傍四洞為常平閘,用泄漲水,又置沙田九十二畝、草蕩一區,征其租銀於府,備異日修治。
- ^ 清·李亨特修,平恕、徐嵩纂,《乾隆紹興府志·卷十四·水利》:應宿閘……(閘務全書)崇禎六年寧紹台道林日瑞、郡守黃絅重修。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福建總督姚啟聖重修,二十四年知府胡以煥置田三十畝,以歲入修補閘板鐵環。
- ^ 《珍贵水利遗产三江闸危在旦夕》. 紹興網. [2015-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清·張廷玉等纂,《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傳第一百六十九·循吏》:湯紹恩……(嘉靖)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山陰、會稽、蕭山三邑之水匯三江口入海,潮汐日至,擁沙積如丘陵。遇霪潦則水阻,沙不能驟泄,良田盡成巨浸,當事者不得已決塘以瀉之。塘決則憂旱,歲苦修築。紹恩遍行水道,至三江口,見兩山對峙,喜曰:「此下必有石根,余其於此建閘乎?」募善水者探之,果有石脈橫互兩山間,遂興工。先投以鐵石,繼以籠盛甃屑沉之。工未半,潮沖蕩不能就,怨讟煩興。紹恩不為動,禱於海神,潮不至者累日,工遂竣。修五十餘尋,為閘二十有八,以應列宿。於內為備閘三,曰經漊,曰撞塘,曰平水,以防大閘之潰。閘外築石堤四百餘丈扼潮,始不為閘患。刻水則石間,俾後人相水勢以時啟閉。自是,三邑方數百裡間無水患矣。士民德之,立廟閘左,歲時奉祀不絕。……初,紹恩之生也,有峨眉僧過其門,曰:「他日有地稱紹者,將承是兒恩乎!」因名紹恩,字汝承,其後果驗。
- ^ 《绍兴市志·第三十五卷 文物古迹·第六章 历史建筑》. 紹興市政府. [2015-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三江闸》. 浙江在線. [2015-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