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Roughly the same/沙盒1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9年至2019年各国央行重贴现率的变化,其中日本、丹麦及瑞典实施负利率政策,利率低于0。

负利率政策(英语:Negative Interest on Excess Reserves)是一种政府要求中央银行对超额准备金收取利息的政策,是政府管理金融市场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之一[1][2]。因为当利率降低时,银行存有资金成本增加,负利率政策会鼓励商业银行提出放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鼓励银行向民间发出贷款[2][3],负利率政策通常是央行对龟速经济成长通货紧缩去杠杆化英语Deleveraging等之回应[4][5]

而尽管直觉而言,在负利率的时代,银行也会转嫁负利率到存户身上,使存户存在银行中的资产减少,但实务上,银行仍不会将负利率的负担直接转嫁给零售存款的利率,至多降至零利率为止。换言之,负利率只会出现在央行之决议利率,不会吸取普通储蓄者的存款。因为倘若银行对普通储蓄者开始采用负利率政策,不但有可机会降低民众未来存款意愿,更有可能衍生出挤兑事件,使银行立刻面临经营危机。而各国中央银行之所以有能力执行负利率政策,是因为中央银行兼具调整货币政策的功能,当现金资产不足时可以自行调整,故不须在意银行存款的多寡[1]

发展背景

1930年费雪出版的《利息理论》

1930年,经济学家费雪曾指出,若银行持有民众的资金时没有任何储存成本,且花现金买商品没有任何额外花费,则该名目利率应为正。反之,如果持有现金有储存成本,例如将现金放在银行保险箱要交保管费用,则此时存款在银行不但无法产生收益,还会被收取保管费用﹔存在银行中的资产会随时间减少,利率就可称为“负”[6]。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央行通常会以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直到20世纪后期为止,一般都认为利率不可能会低于零。因为在传统观念里,认为一旦发生负利率,商业银行为避免为存款付出“保管费”,就会马上从央行提出所有准备金,导致利率失去意义[7]

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可将其国家内的政策利率降低至零,或略高于零。 在负利率政策被广泛使用前,由于零被认为是政策利率的下限,因此当利率已无下修空间时,为了刺激增长并稳定通胀预期,更进一步的信用宽松一般需要透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例如前瞻性指导、资产购买计划和信用宽松(Credit easing)才能实现,传统上,这些政策会导致命名目率和实际利率大幅下降,并提供条件创造一个缓慢且不均衡的经济复苏[8]。然而在许多发达经济体中的案例中,这种模式存在着并不能有效消灭全部的闲置产能,以及较难引导实际和预期通膨率抵达政策物标的限制。另外,随着利率趋近于零,中央银行可供进行资产购买计划的筹码也会逐渐减少,在实务上亦有出现商业银行囤积存款准备金而非向市场方向释出资金的情况。


惟21世纪之后,欧洲日本经济体由于通货紧缩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货币政策已无法改善经济状况,再加上货币升值对于出口不利的隐忧,负利率政策逐渐成为这些政府促进经济的手段[6][7]。其背后的逻辑为:在经济低迷的环境下,银行可能会有存准备金于央行或是以低利率贷出两种选择,此时如果央行对存款实施负利率,则银行就会失去在央行存钱的动机,倾向将贷款贷给民间,如此民间产能就能增加,还有机会解决国内的可能的通货紧缩压力[9]

负利率政策也被认为可以解决利率为零的流动性陷阱。负利率政策和传统宽松货币政策的概念不同,后者是降低利率以提升总合需求,但负利率是央行政策下的产物,其政策主轴是要求银行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变相“惩罚”银行储存过多的准备在央行,以促进多进行放款、提升长期投资,刺激经济[1]

实施现况

一般来说,先进国家通常将适当的通货膨胀率订为 2%;当物价上涨率高于 2%,则央行可能考虑缓步升息﹔而低于此比率,央行可能考虑不升息或降息,而“持续”低于此比率一般为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不利,故负利率就成为了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之一。举例来说,2014年,因为欧元升值到至货品进口价格下跌,并进一步带动民生物资便宜化,当时,德国法国通货膨胀率低于1%、西班牙葡萄牙南欧国家也陷入通货紧缩,欧洲央行便决议开始实施负利率,希望可以压低欧元汇率,刺激金融机构发放信贷[6]。而在通货膨胀率时常为负的日本,民众容易怀抱“明天更便宜,明天再买”的心理,使景气恶化,故当时的安倍晋三政府也在2016年时开始实施负利率[6][10]欧元区日本以外的丹麦瑞士瑞典等实施负利率的原因则被为与稳定汇率、避免货币升值有关[6]

以下为截至2019年6月4日为止的各国利率情况:

  目前实施负利率政策的经济体
  目前实施零利率政策的经济体
  目前利率大于零的经济体

在某些经济体中,

负面评价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3年于英国伦敦发表关于“安倍经济学”的演讲。

虽然,负利率可以提升股票债券价格,但却也会拉低投资者的预期报酬率。国内债券市场殖利率降低后,如若国内资本转向国外固定收益资产,也可能扩散负利率的影响,接着压低周遭国家的公债殖利率;此外,国内利率降低,也易使国际资金倾向撤出本国,导致本国汇率贬值,导致不利进口[3]。此外,在较大范围的公共政策方面,负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可能影响到既有的银行体系。以台湾为例,该地政府官员就曾指出其货币政策传递机制主要靠银行体系,而低利率政策可能冲击到既有银行体系,使未来央行货币政策传递效果影响减低[11]。此外,也有政府机构指出,负殖利率债券规模增加也有可能改变传统储蓄与投资银行、不利有效需求增加[12]

学界方面,则有学者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利率很低,就可能掉进凯因斯的“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政策失效、经济低迷,可能使利率无法达成刺激投资、带动消费效果[13];另外,商业银行不放款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当时贷出资金风险太高,并不一定是囤积货币以备投机炒作,负利率政策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赶出央行,商业银行无法把这些成本直接转嫁给存款户,可能会驱使银行调降贷款标准、贷放风险较高的贷款,或选择贷款给投机者从事炒作,危害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此外,寿险业退休基金原本发行的高利率产品,也可能因为负利率的环境而造成营运亏损[14]。事实上,扩大资金之方式有不只负利率一种,金融机构也有许多与非负利率相关之对策可用,负利率不一定在每个情况下都能成功有效地强迫金融机构多做很多放款和投资[15]。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日本较长天期利率降至极低水准或负值时,家计单位基于预期心理,导致总消费反而减少,而利率偏低同时也冲击仰赖固定收益的民众,而这现象也发生在欧元区[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 沈中华. 負利率的時代. 两岸金融季刊. 2016, 4 (3): 91-107 (中文(台湾)). 
  • 陈博志. 降低利率不見得能提高投資. 台湾经济研究月刊. 2016, 39 (4): 10-12 (中文(台湾)). 
  • 李沃墙. 負利率時代來臨,對全球金融市場、企業及個人的衝擊. 会计研究月刊. 2016, (365): 26-30. doi:10.6650/ARM.2016.365.26 (中文(台湾)). 
  • Arteta, Carlos; Kose, M. Ayhan; Stocker, Marc; Taskin, Temel. Negative interest rate policies: Sources and implications (PDF). The World Bank. 2016. 

文献清单

  1. ^ 1.0 1.1 1.2 沈中华 2016,第93页.
  2. ^ 2.0 2.1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in Europe: A Glance at Their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PDF). World Bank. worldbank.org. June 2015 [2016-0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28). 
  3. ^ 3.0 3.1 沈中华 2016,第94页.
  4. ^ Roubini, Nouriel. Troubled Global Economy. Time Magazine. time.com. 2016-01-14 [2016-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6). 
  5. ^ Dent Jr., Harry.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Are the Next Stage in Global Stimulus. Economy & Markets. economyandmarkets.com. 2016-02-05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9). 
  6. ^ 6.0 6.1 6.2 6.3 6.4 沈中华 2016,第92页.
  7. ^ 7.0 7.1 Linnemann Bech, Morten; Malkhozov, Aytek. How have central banks implemented negative policy rates?. BIS Quarterly Review. 2016-03-06 [2017-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8. ^ Arteta et al. 2016,第10页.
  9. ^ Wessel, David; Olsen, Peter. The Hutchins Center Explains: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6-04-11 [2017-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10. ^ 童倩. 日本央行首次推出負利率政策. BBC中文. 2016-01-29 [201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11. ^ 潘姿羽. 楊金龍:考量3關鍵因素 台灣不會負利率. 中央社. 2020-05-13 [202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12. ^ 12.0 12.1 陈美君. 央行:負利率對經濟有五害. 经济日报. 2020-06-07 [2020-06-08]. 
  13. ^ 李沃墙 2016,第28页.
  14. ^ 沈中华 2016,第105页.
  15. ^ 陈博志 2016,第12页.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