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陆琰(540年—573年),温玉吴郡吴县[1][2][3]南北朝南陈官员和文学家。

陆琰的祖父陆完南梁琅邪、彭城两郡郡丞,父亲陆令公是南梁中军将军宣城王萧大器的记室参军,弟弟光禄卿陆瑜;吏部尚书陆琼则是他的堂兄弟[1][2][3]。他自小失去双亲,唯好学有志向操守。州内推举秀才,他因而解褐宣惠将军始兴王陈伯茂的行参军,迁任法曹外兵参军,直嘉德殿学士。陈文帝处理政务的空闲时间很留心史籍,得知陆琰博学,擅长背诵,让他伴随左右;文帝层下令他写作刻在刀上的铭文,他一下笔就完成,不须改写,文帝十分惊叹,赏赐一袭衣服[2][3]

不久他兼任通直散骑常侍,担任琅邪王厚的副手出使北齐,到邺下时王厚病逝,陆琰独自为使节;他当时二十多岁,风采俊美,对答得体,北齐的士大夫很是倾心交谈。回国后,他转任云麾将军新安王陈伯固主簿,换授安成王陈顼的长史与宁远府记室参军太建初年,陆琰出任武陵王陈伯礼明威府功曹史,兼任东宫管记,其后因母亲逝世辞官,到太建五年(573年)逝世,虚岁三十四。太子陈叔宝很哀伤悼念,发布手令为他举哀和提供丧事财物,又亲自写下墓志铭,至德二年(584年)追赠司农卿。陆琰欲望不多,不会矜夸竞争,专心经籍,安然自若。他的作品存世不多,陈后主征求遗文编成文集二卷[4][5]

引用

  1. ^ 1.0 1.1 陈书·卷三十·列传第二十四》: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也。祖完,梁琅邪、彭城二郡丞。父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
  2. ^ 2.0 2.1 2.2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陆琰字温玉,吏部尚书琼之从父弟也。父令公,梁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琰幼孤、好学,有志操。州举秀才。解褐宣惠始兴王行参军,累迁法曹外兵参军,直嘉德殿学士。世祖听览余暇,颇留心史籍,以琰博学,善占诵,引置左右。尝使制刀铭,琰援笔即成,无所点窜,世祖嗟赏久之,赐衣一袭。……有弟瑜。
  3. ^ 3.0 3.1 3.2 南史·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八》:琰字温玉,琼之从父弟也。父令公,梁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琰幼孤,好学,有志操,州举秀才。累迁宣惠始兴王外兵参军,直嘉德殿学士。陈文帝听览余暇,颇留心史籍,以琰博学,善占诵,引置左右。尝使制刀铭,琰援笔即成,无所点窜,帝嗟赏久之,赐衣一袭。……弟瑜字干玉……
  4. ^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俄兼通直散骑常侍,副琅邪王厚聘齐,及至邺下而厚病卒,琰自为使主。时年二十余,风神韶亮,占对闲敏,齐士大夫甚倾心焉。还为云麾新安王主簿,迁安成王长史,宁远府记室参军。太建初,为武陵王明威府功曹史,兼东宫管记。丁母忧去官。五年卒,时年三十四。太子甚伤悼之,手令举哀,加其赙赠,又自制志铭。至德二年,追赠司农卿。琰寡嗜欲,鲜矜竞,游心经籍,晏如也。其所制文笔多不存本,后主求其遗文,撰成二卷。
  5. ^ 《南史·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八》:俄兼通直散骑常侍,副琅邪王厚聘齐,至邺而厚卒,琰为使主。时年二十余,风气韶亮,占对闲敏,齐士大夫甚倾心焉。太建初,为武陵王明威府功曹史,兼东宫管记。丁母忧去官,卒。至德二年,追赠司农卿。琰寡欲,鲜矜竞,游心经籍,晏如也。所制文笔,多不存本,后主求其遗文,撰成二卷。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陈书·卷34》,出自姚思廉陈书

参考文献

  • 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
  • 南史》·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