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箭毒蛙
草莓箭毒蛙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两栖纲 Amphibia |
目: | 无尾目 Anura |
科: | 箭毒蛙科 Dendrobatidae |
属: | 草莓箭毒蛙属 Oophaga |
种: | 草莓箭毒蛙 O. pumilio
|
二名法 | |
Oophaga pumilio (Schmidt, 1857)
| |
异名 | |
|
草莓箭毒蛙(学名:Oophaga pumilio),又名草莓毒刺蛙,是在中美洲的一类箭毒蛙,集中在哥斯达黎加。
草莓箭毒蛙虽是一个物种,但有很大的变异,其下有超过30个不同的颜色形态。除了颜色上的不同外,不同的形态在栖息地、体型、发声及亲代照顾行为上均有所不同。钴蓝形态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类。大部分的形态成体平均长18-20毫米。
草莓箭毒蛙鲜艳的警戒态表明牠的皮肤上有不同的毒素。这些毒素令牠们有难闻的气味,驱赶掠食者。草莓箭毒蛙的毒素不足以严重伤害人类。
草莓箭毒蛙类中包含了疣背箭毒蛙、桔红箭毒蛙及威氏箭毒蛙。牠们的近亲是小丑箭毒蛙类,当中包含了小丑箭毒蛙自己及O. duellmani。这两类都会照顾产下的卵及蝌蚪。
Oophaga是2006年新成立的属。[2]以往草莓箭毒蛙是分类在箭毒蛙属中,而这个分类仍然广泛使用。
生殖及照顾
在两栖类的世界中,草莓箭毒蛙及其相关的青蛙以高度照顾卵及蝌蚪而闻名。交配后,雌性会在树叶或凤梨科叶脉产下3-5颗卵。雄性会确保卵的湿润,利用牠的泄殖腔来输送水分。约10日卵孵化后,雌性会背蝌蚪到有沙的地方。有罕有的情况下,雄性亦会背送蝌蚪,但究竟是有意或是只是巧合则不得而知。凤梨科的叶脉是草莓箭毒蛙产卵的胜地,而牠们亦会在其他适合的地方,如树孔、小土丘或人类垃圾的铝罐中产卵。
每个位点只会放下一只蝌蚪,因为牠们是同类相食的。一旦安放好蝌蚪后,雌性每隔几日就会到蝌蚪的位点产下未受精卵作为食物。有研究曾以其他的食物(如藻类及其他箭毒蛙的卵)来喂养蝌蚪,但都很难成功。可见牠们是必须照顾蝌蚪,否则牠们很难生存或成长。
约1个月后,蝌蚪会变态成小蛙。牠们一般会留在原有地方几日,待尾巴完全消失。
饲养
由于草莓箭毒蛙吸引的颜色及独有的生命周期,故牠是很受欢迎的宠物。于1990年代,牠们已经由不同的地方输入美国及欧洲。不过由于已停止运送,草莓箭毒蛙已变得不普遍及很少选择。在欧洲,有较多不同的草莓箭毒蛙供选择,很多都是走私入境或是其后代。虽然走私草莓箭毒蛙在其他地方很少见,但牠们仍然杀死大量的动物及破坏栖息地。现时有草莓箭毒蛙从中美洲出口,这样大大提升了牠们的数量。
形态
Bastimentos种
Bastimentos种一般有三个形态,分别为红色、黄色或白色,背及脚上有黑点。牠们分布在巴拿马的Bastimentos岛上,相信是某程度上真实遗传的,而非混种而来。
钴蓝种
钴蓝种在美江相对较稀有[来源请求]。牠们大部分都是于1990年代引入美国,或是其后代。牠们的身体是红色,而四肢是蓝色。牠们在照顾蝌蚪上一般都很差,可能是照顾及食性上的问题引致。现时有一种科技可以从较普遍的种,如Man Creek种或Bastimentos种转变出钴蓝种的蝌蚪。钴蓝种分布在哥斯达黎加,数量非常丰富。
奇里基种
奇里基种一般都是绿色的,一些是红色的,有时有些身体呈黄色而四肢呈蓝绿色。奇里基种是在大奇里基或奇里基河中捕获的。由于正确的位点并不清楚,所以很难说是大奇里种或是奇里基河种。
Man Creek种
Man Creek种非常像钴蓝种,有时甚至会彼此混淆。一些Man Creek种的四肢是蓝色的,但从眼睛就可以分辨牠们。不过,Man Creek种其实四肢一般都是有灰色的,而前肢没有灰色的亦很普遍。
参考
- ^ Solís et al. Dendrobates pumilio.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006-05-09].
- ^ Grant, Taran; Frost, Darrel R.; Caldwell, Janalee P.; Gagliardo, Ron; Haddad, Celio F.B.; Kok, Philippe J.R.; Means, D. Bruce; Noonan, Brice P.; Schargel, Walter E. & Wheeler, Ward.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of dart-poison frogs and their relatives (Amphibia, Athesphatanura, Dendrobatidae)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6, 299: 1–262 [2008-0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