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历史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 ||||||||||||||
---|---|---|---|---|---|---|---|---|---|---|---|---|---|---|
中国东北史前史 | ||||||||||||||
燕国 | (辽西郡) | 箕子朝鲜 | 东胡 | 肃慎 | 濊貊 | |||||||||
(辽东郡) | ||||||||||||||
秦朝 | (辽西郡) | |||||||||||||
(辽东郡) | ||||||||||||||
西汉 | (辽西郡) | 卫满朝鲜 | 匈奴 | |||||||||||
(辽东郡) | ||||||||||||||
(汉四郡) | 扶余国 | 沃沮 | 高句丽 | |||||||||||
东汉 | (辽西郡) | 乌桓 | 鲜卑 | 挹娄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孙度)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西晋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后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营州) | 柔然 | 契丹 | 库莫奚 | 室韦 | 勿吉 | ||||||||
东魏 | (营州) | |||||||||||||
北齐 | (营州) | |||||||||||||
北周 | (营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 | 靺鞨 | |||||||||||
(燕郡) | ||||||||||||||
(辽西郡) | ||||||||||||||
唐朝 | (营州) | (松漠都督府) | (饶乐都督府) | (室韦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
(安东都护府) | |||||||
辽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
女真 | 东丹国 | |||||||||||
定安国 | ||||||||||||||
(东京道) | ||||||||||||||
金朝 | (东京路) | (上京路) | ||||||||||||
东辽 | 大真国 | |||||||||||||
元朝 | (辽阳行省) | |||||||||||||
明朝 | (辽东都司) | (奴尔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东三省:东三省总督·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 |||||||||||||
(满洲地区) | 帝俄外满洲 | |||||||||||||
中华民国 (奉系军阀) |
远东共和国 | |||||||||||||
苏联远东 | ||||||||||||||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满洲国 | ||||||||||||||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 ||||||||||||||
中华民国 东九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北地区 |
俄罗斯联邦远东 | |||||||||||||
注 |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 |||||||||||||
参见 |
满洲历史,即今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可以被概括成三部分,分别是上古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上古满洲众居着数个民族,包括游牧民族东胡、鲜卑;女真人的祖先肃慎及后来的挹娄;汉族;濊貊、扶余、高句丽。中世满洲相继经历唐、辽、金、元、及明皇朝的统治,其中元明两代更在历史上首次统一整个满洲。明朝末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在满洲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象征着满洲近世史的开端。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随后全面占领华北及华南地区。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军陆续消灭华北的明朝势力、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国、南明、和明郑等势力,其后更将大清领土扩张至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迎来康雍乾盛世,满洲被称为“龙兴之地”,即是清皇室的发源地的意思。
直至1911年清朝灭亡,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曾策划满蒙独立运动,但由于局势变化而未能实现。之后,奉系军阀张作霖成为满洲地区的实际控制者。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满洲后,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以清朝逊帝溥仪为元首。虽然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日本透过签订《日满议定书》、关东军持续驻扎满洲等方式,使满洲国变相成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获,满洲国灭亡,满洲地区被苏军占领。因苏联迟迟归还满洲予中华民国及运走大量满洲国遗留之物资设备,导致中国爆发反苏运动,苏联最终于1946年5月撤出内满洲,并将其归还给中国。1948年,国民政府在辽沈战役中失利,内满洲地区被中国共产党控制,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三省。现在满洲分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管治,中国境内的满洲地区称内满洲;俄罗斯境内的满洲地区称外满洲。
族群意义上的“满洲”这个名称从十七世纪开始被使用。《满洲源流考》的作者把朝鲜半岛的古代族群也列为满洲分支。
史前满洲
满洲地区的史前文明以以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红山文化为代表。
兴隆洼文化
得名于1982年发现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的西辽河、大凌河流域。距今约7500-8000年。
新乐文化
位于今天辽河河谷地区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出现在距今7200年前至距今4000年前期间。
红山文化
因发现于热河省(今属内蒙古)的红山而得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000至8000年前,持续时间约2000年。该文化最早由日本学者鸟居龙藏于1908年发现,在1924、1930和1935年由日本考古学者进行了连续发掘。
上古史
最早有记载的居民是肃慎族、东胡族和古朝鲜族。公元前300年左右,燕国扩张至现在的辽宁省,设立辽西郡和辽东郡。
燕国灭亡后,该地区先后被秦、汉、晋王朝统治,十六国时期又被各鲜卑诸国统治。同时,扶余和高句丽王国在北方建立,有时控制该地区的大片领土。
满洲是多个通古斯民族的家园,其中包括乌尔奇人和赫哲族。高句丽、靺鞨、女真等各民族、各王国相继在满洲崛起。
肃慎
肃慎,亦称“息慎”、“稷慎”,其先为“玄夷”,夏、商时期生活在黑水(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一个古老民族。肃慎,濊貊,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古籍中把“肃慎”部落领地称为“肃慎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往来;历史学家多认为秦、汉和隋、唐时“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部落均和“肃慎”有渊源。另一说法是舜的时代已经存在肃慎,向舜朝贡。汉四郡中的真番郡可能与其有关。
挹娄是继肃慎后生活在东北的民族。东汉以来他们是扶余臣民,扶余对他们课以重税,魏黄初三年叛。扶余多次发兵镇压终不能服。曾向魏明帝与魏元帝进贡,南北朝时称勿吉(勿吉与肃慎,挹娄是同种异族,婚丧习俗不同,而不是同一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称呼。),各部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汉以来臣属扶余国(挹娄在魏黄初年间脱离扶余),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扶余、高句丽、百济在内五十余国遣史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准许其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句丽。魏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属,令彼等“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勿吉听从魏廷的谕令,停止对高句丽的进攻。
真正的通古斯应是勿吉、靺鞨,该名称被认为语今日之乌德盖族(Udege)之族名同源,而该族又处于南北通古斯之交界,以"勿吉"一名的古音/mudged//vudged/及"靺鞨"/modged/(唐初本写作靺羯/ㄐㄧㄝˊ/,后改作靺鞨。故本应读作/ㄇㄛˋㄐㄧㄝˊ/,而非今日之官方读音/ㄇㄛˋㄏㄜˊ/)来看,通古斯民族应于隋唐前迁徙至今日的黑龙江流域并且定居,并自此开始分化出南北通古斯(见胡增益著"鄂伦春语研究")。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灭亡邻近的夫余,领土扩展到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的中心,为东北一支强大势力。
近来有少数学者(如徐松石著《日本民族渊源》)认为,实质上的通古斯民族此时尚在蒙古高原东北部,尚未从其他阿尔泰民族的共同始祖民族[需要解释]中分化出来。
濊貊和沃沮
濊貊是在北到中国吉林省东部、朝鲜西北部的古老民族,被朝鲜族认为是先民之一。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濊貊族是濊族与貊族的合称,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民族。有人[谁?]认为他们与西伯利亚的科里亚克族有关。
扶余
亦作夫余,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东北亚国家。扶余人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后世的高句丽,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延续。朝鲜半岛的政权认为扶余人是今天韩国人/朝鲜人的先民之一。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扶余、高句丽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扶余一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名凫庾,是九夷之一。
高句丽又名句骊、勾骊[1][2],朝鲜古国[3][4]。据《好太王碑》、《三国史记》和多部中国《二十四史》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高朱蒙,南下在卒本川建立高句丽。建国后,高句丽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余、沃沮、东濊并吞并汉四郡,在朝鲜半岛与百济、新罗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频繁遭到隋唐帝国军队的侵略,国力陷落,最终于668年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亡。高句丽立国共705年,在东亚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曾在与倭战争中击败驰援百济的倭军,并在与隋战争中击退隋朝的数十万大军。
高句丽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6][7]。1980年代起,中韩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今中国境内[8],后扩展至三韩人后裔所在的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略涉今日的中国东北、朝鲜大部及韩国北部、俄罗斯远东沿海州部分地区。中朝韩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9][10]。
中世史
靺鞨
到隋代,勿吉被称为靺鞨,部落数十,主要有的白山、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来自沸流)、号室、黑水等七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
粟末靺鞨是居住在最南端的靺鞨,以粟末水(今松花江)得名。粟末靺鞨原为高句丽的附属。688年,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后,粟末靺鞨与其他高句丽遗民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渤海国。926年,渤海国被辽所灭后,部分粟末靺鞨人南迁至高丽。 (有人说他们来自扶余地,始终与高句丽敌对。由于粟末靺鞨地是扶余故地,而扶余人与勿吉屡与高句丽人战)。他们有另一名称浮渝靺鞨,是因为他们是进入夫余故地的靺鞨,也在吉林市一带经常与高句丽人大战。
黑水靺鞨,或称靺鞨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参1]黑水靺鞨最初位于中国东北部最北的“黑水”(黑龙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分为思慕部 、郡利部、分布在黒龙江河口的窟说部、库页岛北部的莫曳皆部、库页岛东南部的拂涅部 - 牡丹江下流以东(现在密山市周边):虞娄部(挹娄)、越喜部、 铁利部。黑水靺鞨的思慕部是鄂温克人。[原创研究?]
金史中记载唐代时,“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有山曰白山,盖长白山,金国之所起焉。”。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亡高句丽后,黑水靺鞨开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进,并于691年末与唐朝(武周)发生军事冲突,被武周靺鞨人将领李多祚击败。[参2]
靺鞨在中国中原的南北朝时期形成“靺鞨七部”,白山部便是其中一部。白山部落与周边的粟末部和黑水部的不同在于白山一向臣服于高句丽。高句丽灭亡后又协助高句丽遗民以及当地的粟末靺鞨共同创建渤海国。白山部的地理位置在粟末部的东南,黑水部的正南,因毗邻太白山(今长白山)而得名。活动区域大概相当于今中国吉林省白山市和朝鲜咸镜南、北二道。白山部是靺鞨七部中地域最南的一部。此地原为濊貊族系东沃沮人的活动地域。白山靺鞨的源头可追溯到肃慎。肃慎发展成靺鞨。三世纪初期,靺鞨族人从牡丹江流域迁徙到了松花江中下游以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在中国中原的传统史书中改称“勿吉”,实为一族。
渤海国(698-926年)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及白山靺鞨所建立的国家,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被史学家称为“海东盛国”。高句丽被唐和新罗的联军灭亡之后,698年,原高句丽大将粟末靺鞨酋长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713年,更名为“渤海国”。其人民主要是渤海人。渤海国自称自己为高句丽的继承国 。渤海国与统一新罗在朝鲜半岛历史上称为南北国时代。926年,渤海国被辽所吞并,在其地扶立一个附属国——东丹国;一小部分南部领土则被高丽夺走。统治地区在盛时包括吉林省大部,辽宁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俄罗斯沿海州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唐朝曾设立黑水都督府对黑水靺鞨予以管理,将黑水部及除了粟末部以外的靺鞨部族都统称为“黑水靺鞨”,因此严格来说,唐代的黑水靺鞨并不是只包括黑水部。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后,其他靺鞨部族投向黑水部。黑水靺鞨与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同属于靺鞨但时有冲突。
契丹帝国(926-1115年)
渤海国灭亡后,就积极地从事复国运动,后继一系列政权包含后渤海(927-976年)、定安国(938-986)、兀惹国(995-996年)、兴辽(1029-1030年)、大渤海(1116年)等。
另外在十一世纪,在东北亚的土地上生活着从黑水靺鞨遗留下来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向契丹(见辽)称臣。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11世纪初,完颜绥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其子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当契丹人的辽国呑拼渤海国后,其中一些靺鞨人被编入辽国户籍,称为熟女真。
金帝国(1115-1215年)
女真族原为辽朝的藩属,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大金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辽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随即撕毁与北宋之约,两次南下中原,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时,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北的华中地区,使南宋、西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
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金军的战斗力持续下降,即使统治者施以丰厚兵饷也无法遏止。女真族与汉族的关系也一直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道路。金帝完颜永济与金宣宗时期,金朝受到北方新兴大蒙古国的大举南侵,内部也昏庸内斗,河北、山东一带民变不断,最终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后为了恢复势力又与西夏、南宋交战,彼此消耗实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夹击之下灭亡。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变不坏也[参3]。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分文献中,“金源”因此成为金朝的代称[参4]。
金朝作为女真族所建的新兴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而后吸收辽朝与宋朝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机制得以精简而强大[参5]。军事方面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其铁骑兵与火器精锐,先后打败许多强国[参6]。经济方面大多继承自宋朝,陶瓷业与炼铁业兴盛,对外贸易的榷场掌控西夏的经济命脉。女真贵族大肆占领华北田地,奴役汉族,使得双方的冲突加剧。当金朝国势衰退时,汉族纷纷揭竿而起[参7]。
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中期以后,女真贵族改汉姓、著汉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金廷屡禁不止。金世宗积极倡导学习女真字、女真语,但仍无法挽回女真汉化的趋势。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已盛行以杂剧的形式作戏。金代院本的发展,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础[参8]。医学与数学都有长足的发展,金元四大家的学说为中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天元术的精进与《重修大明历》的修编为后来元朝数学带来重要的影响[参9]。
金朝的存在对于女真人的意义很高,就像汉唐赋予中国人的意义一般,成为了女真人的代名词。这让金国亡国后的四百年后,17世纪领导女真再次独立的努尔哈赤依然以金作为本民族的识别。
大真国 (1215-1233年)
蒲鲜万奴原为金朝将领,担任辽东宣抚使讨伐反叛的契丹首领耶律留哥。他于贞祐三年(1215年)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金朝在东北的诸猛安谋克多响应。1216年降于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势力最大时,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省阿城境内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丹东境内九连城)以及部分辽东半岛区域,东南到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郡)与恤品路(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
东夏前期的政治中心在咸平(今辽宁开原北),复国后移至南京(今吉林图们市磨盘村山城[参10])。蒲鲜万奴在国内依照金朝官制设立诸官,军队则按猛安谋克组织。
1233年,窝阔台派皇子贵由率领左翼蒙古军征讨蒲鲜万奴,在南京擒之,东夏从此灭亡,不再是独立国家,但其后蒙古仍任命万奴子孙镇守原地,为其藩属。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东夏故地建立辽阳行省。
蒙古帝国(1233-1387年)
元朝对满洲的统治,对应于现代中国东北和外满洲(包括库页岛),从1233年到1387年。蒙古对满洲的统治是在蒙古帝国征服金朝和13世纪初的东夏之后建立的。1233年成为忽必烈领导的中国元朝的一部分,元朝时属辽阳省。即使在明朝推翻元朝之后1368年,满洲仍被北元控制了近20年,直到明朝在征讨纳哈出的过程中被明朝征服。
在元朝,彭大雅称呼女真为水鞑靼女真。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设斡朵里、火儿阿(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和水达达。后来,元朝政府为了筹粮,强迫他们改渔为农,在当地实行屯田。此外,征调一部分女真人和水达达到浦岭路和肇州屯田。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元朝政府明令“罢女直万户府及狗站。
中国明朝时期 (1387-1616年)
明朝对满洲的统治,包括今天的东北和外满洲。明朝对满洲的统治始于1387年征服满洲,并在15世纪初成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时达到顶峰。 但此后满洲的明朝势力大大减弱。1580年代开始,建州女真土司努尔哈赤(名义上是明朝封臣的首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开始控制满洲的大部分地区,并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他的儿子皇太极建立的清朝最终将征服明朝并控制中国南方。
明朝前期曾设置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治所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靠近入海口的奴儿干城(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据永宁寺记记载奴儿干都司与东北130多个卫所不相辖属,非常设机构。[参11]明王朝其对于东北边疆地区的统治并非像内地各省一样直接掌管,而是仅在重要地点设军事据点及发展交通路线,各族实质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统治。明成祖之后,明王朝对于经营东北不甚重视,随着女真内部之间的斗争和部族迁徙,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废弃,前后共持续25年。
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明朝统治满洲。女真部落的叛乱被明政府镇压。明朝皇帝在满洲设立了努尔干地区军事委员会,并在境内设置了明军,以确保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和平。各种和平手段被用来确保女真人服从明朝,并防止他们与蒙古人和朝鲜人结盟。除野生女真人外,大多数女真人都与明朝和平相处。辽东女真成为明朝正常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将接受他们名义上的附庸地位到明朝。建州和海西的女真人与中国宗主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其余与中国没有建立经常联系的女真人则被称为野女真人。
建州卫建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以胡里改部属地设置,位于今绥芬河流域,以胡里改部首领火儿阿万户阿哈出(赐名李承善)为指挥使。其后在永乐年间又以依附于胡里改部的斡朵里部建立建州左卫,以斡朵里部首领孟特穆为指挥使。二者位置均曾多次迁移,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又从建州左卫中分出建州右卫,孟特穆之子董山为指挥使。三卫的首领多由世袭产生,但须经明朝政府认可后方生效,并且须按规定前往京师北京朝贡。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反明,并于万历44年(1616年)建国号金,建州三卫的建制废除。
近世史
大清帝国
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称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定国号为“大清”,当时其领土仅止于满洲地区,但已对退守长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胁。1644年,起兵叛明的李自成建国大顺,并于同年攻陷北京城,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借口协助吴三桂部等原明朝军队对抗李自成而进入山海关内,随后违反约定攻占北京盘据不走,全面展开对中国本土的入侵行动。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军陆续消灭华北残余明朝势力、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国、南明和明郑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历经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建立庞大的领土与藩属国,史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有学者认为,因为清廷推行文字狱与“首崇满洲”政策[参12][参13]而不认同康乾盛世为文化意义上的盛世[参14],亦有学者认为清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价值极大,清代辑佚学的发展亦修复了不少在古代已失传了的文献著作[参15],而清代文人崇实学、重证据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据精神亦在推动汉学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16]。
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历史,使中国由东亚的中心变成列强环伺的国家。西方列强陆续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不少在华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与内忧的同时,也一直处于改革派与守旧派拉锯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学与文化亦引入中国,让清朝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与革命,如自强运动,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强瓜分中国。而维新运动随守旧派抵制而告终。在义和团排外失败、引来八国联军后,清廷也推动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内容让许多立宪派知识分子失望,转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统帝溥仪于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从后金时期算起,共经历十二个皇帝,十三个年号,历时296年,又有满清十三皇朝之称,自1644年进攻中国并迁都北京以来,一共十帝,历时268年。
顺治年间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由于满洲是清朝的发祥地,因此清兵入关之后对这一地区采取了封禁措施,修建了柳条边,禁止汉族移民进入其腹地。但是在整个18世纪,清政府日益举棋不定,时而封锁移民,时而对汉人渗入柳条边佯作不知。
在19世纪末,满洲因为日本和俄国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俄国向满洲的扩张始于17世纪上半叶。1858年和1860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1年牛庄(营口)开埠,西方势力开始进入满洲南部。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德国德茂洋行、瑞记洋行,美国旗昌洋行纷纷在营口开业,各国先后在营口设立领事馆,清朝也设立了营口海关。从1865年至1891年,满洲地区大量出口大豆、豆油、柞蚕丝、以及人参等土特产,进口鸦片、棉纺织品和其它消费品。
清朝早期,满洲被列为“龙兴之地”而禁止汉人进入。由于清朝末年俄国的南下势力抬头,以及朝鲜移民越过图们江开垦长白山地区的情况趋于严重,满洲地区的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1885年设立吉林电报局,1883年,满洲第一家近代机器工业制造厂——吉林机器局投产。
1896年,帝俄通过《中俄密约》得到了在满洲境内修建铁路的特权,并于1898年取得了旅顺-大连租借地。这一时期日本也逐渐加强向满洲的扩张。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俄国战败,被迫退出南满。此后日本、俄国和中国三方均加速对满洲的开发。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时称东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日本于1906年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公司的名义在满洲实行殖民经略,并且鼓励朝鲜人向满洲大量移民。
近代
奉系军阀时期
奉系是中国近代的东北军阀派系,属于北洋系,先后以张作霖和其子张学良为首,并一度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军政府。二十世纪初,奉系张作霖接受招安。奉系受到日本支持。1918年,张作霖统一内满洲。后联合皖系与广东政权组成反直三角同盟。
满洲国
1911年清朝灭亡,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曾策划满蒙独立运动,由于局势变化而未能实现。之后,奉系军阀张作霖成为满洲地区的实际控制者,张初期与日本交好,之后关系转差,1928年兵败于国民党北伐,自燕京退回奉天时,被日本关东军的铁路炸弹所刺杀。1929年其子张学良继位,宣布东北易帜,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红旗,名义上归顺中国国民政府。
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满洲)后,结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汉人将领、权贵建立的国家,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权[参17]:2557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长春),1945年8月后迁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不含关东州),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热河省)。
满洲国初期为共和体制,以清朝逊帝溥仪为元首,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参17]:2557;1934年3月改政体为帝国,国号满洲帝国(又称大满洲帝国),[参18]“执政”改称“皇帝”,年号“康德”[参17]:2557。虽然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日本透过签订《日满议定书》、关东军持续驻扎满洲等方式,使满洲国变相成为日本殖民地[参17]:2557。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国原子弹的攻击,苏联红军进攻关东军和满洲国军,日本战败;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今临江市)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日语:礦山株式會社技工養成所,今临江市大栗子镇伪满皇帝溥仪行宫博物馆)内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获[参17]:2559。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结束[参17]:2557,满洲国正式灭亡。
苏联军事占领区
1945年八月,苏联红军进攻在满洲的日本关东军,日本战败后满洲国随之解散,后由苏联依据雅尔塔协定进行军事占领。战后因苏联迟未将满洲归还中华民国及运走大量满洲国遗留之物资设备,导致中国爆发反苏运动,苏联最终于1946年5月撤出内满洲,并将其归还给中国。
现代
中国东北地区
1948年,国民政府在辽沈战役中失利,该地区被中国共产党控制,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三省。
外满洲
参考文献
- ^ 《汉书·地理志》: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
- ^ 《享太庙乐章·钧天舞》:高皇迈道,端拱无为。化怀獯鬻,兵赋勾骊。
- ^ (句gōu)朝鲜古国。中国史书多称“高丽”。公元前后形成。公元427年建都平壤。与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相互间战争不断。668年灭亡。. 汉典. [2023-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 ^ (句gōu)朝鲜古国。. 汉语词典. [2023-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 ^ 《三国史记》第三十二卷杂志第一祭祀·乐“玄琴之作也,新罗古记云:"初,晋人以七弦琴,送高句丽。丽人虽知其为乐器,而不知其声音及鼓之之法,购国人能识其音而鼓之者,厚赏。时,第二相王山岳,存其本样,颇改易其法制而造之,兼制一百余曲,以奏之。于时,玄鹤来舞,遂名玄鹤琴,后但云玄琴。”
- ^ 郑欣; 刘兆伟. 论高句丽、渤海及朝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及价值. 辽宁体育科技. 2015, 01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Byington, Mark.“The Creation of an Ancient Minority Nationality: Koguryo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In Embracing the Other: The Interaction of Korean and Foreign Cul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ld Congress of Korean Studies, III. Songnam, Republic of Korea: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02.
- ^ 《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始居中国北地,则渐东迁于𬇙水之侧
- ^ 江上波夫. 騎馬民族国家―日本古代史へのアプローチ. 中央公论新社. 1991. ISBN 978-4-12-180147-0 (日语).
- ^ 吴廷璆. 日本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2016-02-22]. ISBN 9787310005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据研究,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有可能是中国北部北京猿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经由朝鲜来到日本……从语言学上看,日本语在语法结构、音韵组织方面具有蒙古语和朝鲜语的一些共同特点。再从地质学上看,洪积世的日本同亚洲大陆相连,西日本又同中国、朝鲜接近。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引用错误:页面正文含有没有分组的
<ref>
标签
- ^ Huang, P.: "New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the Manch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0, no.1 (1990): 239-82. Retrieved from JSTOR database July 18, 2006.
- ^ "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马一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学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 ^ 《金史·本纪第二 太祖》(卷二)
-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284. ISBN 7-5622-2277-0.
- ^ 《中国通史 宋辽金元史》〈第七章 宋辽金元的制度与社会〉 第148页-第149页.
- ^ 《中国文明史‧宋辽金时期‧金代》〈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金代军事〉: 第1787页-第1800页.
- ^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五章 〈封建社会唐(后期)宋辽金元的经济〉. 复旦大学. 1982年: 第119页-第152页.
- ^ 《中国文明史‧宋辽金时期‧金代》〈第五章 文教事业的发展〉: 第1865页-第1883页.
- ^ 《中国文明史‧宋辽金时期‧金代》〈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1841页-第1864页.
- ^ 中国首次发掘古“东夏国”遗存. www.kaogu.cn. [2020-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记载“升辽东都指挥同知康旺为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王肇舟佟答剌哈为都指挥同知东宁卫指挥使金声为都指挥佥事旺等累使奴儿干”。
- ^ 刘小萌. 《清代八旗子弟》.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年: 第206页.
- ^ 周敏(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 2008年.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issue=
被忽略 (帮助) - ^ 钱穆. 〈第五講 清代〉.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梁启超. 《清代學術概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 ^ 陈其泰 等. 《中国学术通史》 (清代卷).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 ^ 日滿華共同宣言. [2016-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4).
- 其他
- 《辞海》
-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东京道 [1]
- 《建国与盛衰》(건국과 성쇠)
- 《旧唐书》卷199下《渤海靺鞨传》
- 《新唐书》卷219《渤海传》
- 金毓黻 《渤海国志长编》 卷20 1934年
- 《论渤海文字》 李强 学习与探索 1982年5期
- 《浅谈渤海国的语言文字》金在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6年6期
- 《李太白与渤海文字》 金在善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年1期
- 《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
- 解学诗,满铁史资料·第四卷·煤铁篇
- 山根幸夫:伪满建国大学和“五族协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吴欣哲,〈日本殖民主义下的伪满洲国法制1932-194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日本关于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
- 日满议定书
- 溥仪,我的前半生
- 日本控制伪满经济命脉的内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贵志俊彦‘満洲国の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満洲国之Visual Media)――ポスター・絵はがき・切手’吉川弘文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