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心雕龙义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义证》,又常简称《义证》,是由詹锳对于《文心雕龙》的注本[1]:69,于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首版,分为上、中、下三册,约134万字[2]。此书被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中,是龙学的参考书目之一[3]:44。本书带有汇注、释义和评说的性质,在中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大影响[2]

内容

在序例中,詹锳对于《文心雕龙》和其研究的情况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他在此批评虽然《文心雕龙》己经成了显学,但是有些文章的论著的对于同一问题的解说依然各有己见,而他同时也批评有些学者对于文心雕龙将自己的看法缺乏证据而强加于刘勰身上。之后,他在版本叙录中对于上自元至正本,下至唐写本的版本对作出了解介绍。[2]

在正文中,对于《文心雕龙》的篇次逐篇逐段作出了注解,并引用经传子史、汉魏文论、《文心雕龙》不同篇章、刘勰同时代人的见解、唐宋的其他诗话和各家注本的见解,并提出自己的新见或总吉他们的论点。而在每篇次都有一小节对于此篇的题解,收集了有关说明此篇的史料或者有关的论述以说明其趣旨。最后在书末列出引用书目共二百六十种。[2][4]

分析

在本书中经常引用了前人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具有汇注的性质。据不完全统计,在本书中,一共用了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1230次、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一共875次、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一共750次。曹月芳认为,这代表他对于近人研究结果的重视,荟莘了诸家的成果[1]:69-70。李平、黄诚祯补充,实际上詹锳引用了《斠诠》不只750次,有些内容没有分析定正而直接引录,但是整体而言是相互启发互补,当中增加了很多阙疑、补正、驳正、录异、接受过程上有很大的发展[5]。杨明照针对这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指瑕》中批评,《义证》对于《斠诠》接受甚多,但是没有对其作出合适的核对,甚至将《斠诠》误称为《斟诠》,而两字根本是互不相通的。而在引录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的时候核对同样不足,原文错误照录[6]。戚良德认为,他不是单纯将各种注本的原文引录,而是作出选择出有证据的注而引录,展现他“无征不信”的原则,也在引录的基础上带出自己的见解[3]。胡大雷认为,他对于〈隐秀〉篇的说法没有完全接受过去名家所提出来的观点,而是另外翻检先前研究家所提出的资料,而进行研究,以证是刘勰所作。而他在会注部分收集了很多的不同的材料,可见他和《文心雕龙》一样“体大而虑周”。[4]

本书同时也有释义和评说的特点。戚良德举出了他对于风骨篇的评说为例,指他引用书目众多,“关于‘风骨’的资料,尤其是刘勰时代前后的资料,近乎一网打尽了”,而他对于风骨论的评论简洁而视野开阔[3]:48。李平认为,他搜集了不少相关的经传子史至汉晋以来的文论以详考语源,“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语源材料”,而这些工作一般的《文心雕龙》注本是很少提及的。而且也会参照原文辗转互证、引用刘勰同时代人的见解、 比较唐宋以后文评诗话等,使读者理解上大有裨益[7]。胡大雷认为,此书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和精辟的理论观点,在集解、汇注时候使用了校勘学、训诂学、文艺学、美学甚至心理学以论证刘勰的文学思想,可谓是“思精而理要”[4]

评价

詹福瑞认为此书“既反映了詹先生几十年研究《文心雕龙》的创获,又可以看出自古及今历代研究《文心雕龙》的成果,是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之后,又一部全面而谨严的证义为主,兼有汇注、集解性质的本子”[8]。李平认为,此书“使大陆与台湾地区的“龙学”研究成果得以交融互补,这在海峡两岸“龙学”交流史上无疑具有破冰迎春的历史意义和开榛辟莽的学术价值”[5]戚良德认为,“《文心雕龙义证》是一部既有会注与集成之功,又具个人理论色彩的质地优良之作;在20世纪龙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而强大的版本学基础使汇校的过程更为坚实[3]:45,48张少康评价此书为“本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方面的一集成之作。”,但是也批评有些会注集解不全面,见解选择不精的问题[2]

得奖

  • 1991年获河北省第三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 1992年3月获评为建国以来古籍整理优秀著作
  • 1993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
  • 199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4]

参考

  1. ^ 1.0 1.1 曹月芳. 《詹鍈与〈文心雕龙〉研究》 (博士论文). 河北大学. 2014. 
  2. ^ 2.0 2.1 2.2 2.3 2.4 张少康. 文心雕龙研究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47-358. ISBN 7-301-04982-X. 
  3. ^ 3.0 3.1 3.2 3.3 戚良德. 二十世纪 “龙学”的经典之作 ——论詹锳先生的 《文心雕龙义证》. 北方论丛. 2017, 262 (2): 44–49. 
  4. ^ 4.0 4.1 4.2 4.3 胡大雷. 体大而虑周 思精而理要 —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述评. 古籍研究. 1997, (3): 91–93. 
  5. ^ 5.0 5.1 李平; 黄诚祯. 《文心雕龙义证》对《文心雕龙斠诠》的接受与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6 (2): 102–110. 
  6. ^ 杨明照. 《詹鍈〈文心雕龍義証〉指瑕》. 文史. 1998, 47. 
  7. ^ 李平; 付莉. 论詹鍈《文心雕龙义证》的会校集释性质. 中国诗学研究. 2017, 13 (1): 48–65. 
  8. ^ 詹福瑞. 詹锳先生的治学道路与学术风格. 阴山学刊. 1992,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