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布鲁诺 (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鲁诺陨石坑
焦尔达诺·布鲁诺陨石坑(美国宇航局图片)
纬度35.9°N
经度102.8°E
直径22公里
深度1.8公里
余经日出时258°
命名来源焦尔达诺·布鲁诺

布鲁诺陨石坑(Giordano Bruno)是月球背面一座直径22公里的陨石坑,形成于哥白尼纪时期[1],以意大利多米尼克修士、思想家诗人焦尔达诺·布鲁诺之名命名,196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采纳[2]

描述

夕阳下的布鲁诺陨石坑,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陨石坑西侧底部细节,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该陨坑靠近月球东北边缘,在它的西北坐落着巨大的哈尔赫比环形山、东北毗邻西萨基扬陨石坑、东北偏北是萨姆纳环形山、东南和西南方分别是西拉德环形山里查孙环形山[3]。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35°58′N 102°53′E / 35.97°N 102.89°E / 35.97; 102.89,直径22.1公里[2],深度约1.8公里[4]

该陨石坑位于月球背面,但在某些有利的天秤动期间,仍可从地球上看到它。尽管陨坑尺寸较小,但由于处于射纹系统中心,覆盖着反照率较周围地形更高的喷发物,因此,其形状仍清晰可见,并被月球和行星观察协会列入《带有明亮射纹的陨石坑列表》(ALPO)[5]

布鲁诺陨石坑的射纹系统延伸超过150公里,有些抵达西北300公里以外的刘易斯·博斯环形山,且没有受太空风化的影响而变暗。与周围比较,陨坑外缘特别明亮。从地质角度看,所有的外观都显示这是一座相对年轻的陨石坑。虽然不知道确实的年龄,但估计不会超过3亿5千万年[6]

该陨坑外形呈多边形状,几乎已被损毁,其内侧坡壁宽阔而平整,坑壁较周边地形高出810米[4],内部容积约300公里³[4]。陨坑碗状的坑底相对平坦,无较为特别的结构。

坑底西侧的涡状构造,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图片分辨率每像素57厘米。

在照片中可清楚地看到陨坑形成过程中熔融岩石构成的破裂地表。这些破碎地块的平均尺寸为40米,小而明亮的碎岩可能是从陡峭内坡滚落的巨石。

在布鲁诺陨坑西侧内壁坡下,有一处有趣的由凝固的幽暗岩石和巨砾堆组成的涡状构造,该结构的直径约有1000米。据信这是由于熔融的岩石流体受底表凹凸或绕过障碍导致熔融岩石流体产生不同流速而形成的[7]

形成

坎特伯雷的杰维斯在修道院编年史中记录了5位坎特伯雷修士的报告:1178年6月18日(回溯历6月25日)日落后不久,他们亲眼看见:“一轮明亮的新月像往常一样,月牙朝东,突然它的上角一分为二,从中间迸出一团火焰,然后火光、热灰烬和火花喷溢而出,距离相当长,与此同时,月亮下半侧身体在不停地扭动,当时这一切令人十分惊恐,用他们报告的话讲,望眼看去,月亮像一条受伤的蛇般抽搐着,然后又恢复常态。这种现象重复了十几次或更多,跳跃的火焰不停变幻着各种形状,然后又恢复正常,接下来,在这些变化之后,沿着整个月牙,从一端到另一端被蒙上一层黑影”[8]。在1976年,地质学家杰克 B.哈同提出这些是描述了布鲁诺陨石坑的形成[9](请参阅月球瞬变现象)。

现代的理论预测月球表面融化的物质上升形成的羽冠,符合僧侣们的描述。另一方面,他们记录的位置也与陨坑的位置完全吻合。布鲁诺坑有着年轻且壮观的射纹系统是进一步的证据:因为流星尘持续不断的从天而降,它们扬起的灰尘会迅速的(以地质学来说)侵蚀射纹系统[10]。因此有足够多的间接证据足够支持布鲁诺坑是在人类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有更多的间接证据支持布鲁诺坑是在撞击下形成的,事实上僧侣们观测的时间正是金牛座β流星群出现的时间。

但是,问题是陨石坑的年龄不是那么简单的。能形成直径22公里陨石坑的撞击,将会激起和溅发出数千万吨的陨石,在地球上空足够引发一场持续一周之久的暴风雪般的流星暴,但在已知的历史纪录中,包括中国、欧洲、阿拉伯、日本和韩国的天文档案,都尚未发现值得注意,类似强度的流星暴[11]。这种矛盾是反对布鲁诺坑是在此时产生的主要论据[12]

所有这一切都引发僧侣们看到的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种理论认为,僧侣们只是碰巧在适当的地点与适当的时间,看到与月亮对齐的流星爆炸。因为流星在大气层中出现的高度大约在45至75英里[13],几何学上的透视原理指出,在英国只有极少地区能有这样的机会,使它看起来是在月球上[14]

参考资料

  1. ^ Description Crater online The Moon-Wiki. [201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31). 
  2. ^ 2.0 2.1 Giordano Bruno.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0-10-18 [2013-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3. ^ Crater Giordano Bruno on the map LAC29 (PDF). [2016-05-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2-20). 
  4. ^ 4.0 4.1 4.2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5. ^ List of craters with bright rays of the lunar system and planetary astronomy Association(ALPO)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6. ^ Sunset Over Giordano Bruno. [201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7. ^ Giordano Bruno Whorl. [201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8. ^ The Cosmic Winter, Clube and Napier. Blackwell Publishing, First Edition (May 1990)
  9. ^ Jack B., Hartung. Was the Formation of a 20-km Diameter Impact Crater on the Moon Observed on June 18, 1178?. Meteoritics. 1976, 11 (3): 187. Bibcode:1976Metic..11..187H. 
  10. ^ Camale, O.; Mulholland, J. D. Lunar Crater Giordano Bruno: A.D. 1178 Impact Observations Consistent with Laser Ranging Results. Science. 1978, 199 (4331): 875–87. Bibcode:1978Sci...199..875C. PMID 17757584. doi:10.1126/science.199.4331.875. 
  11. ^ Kettlewell, Jo. Historic lunar impact questioned. BBC. [8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8). 
  12. ^ Stiles, Lori. What Medieval Witnesses Saw Was Not Big Lunar Impact, Grad Student Says. University of Arizona. April 20, 2001 [200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2). 
  13. ^ Worldbook; Meteors. NASA. [201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2). 
  14. ^ The Mysterious Case of Crater Giordano Bruno. NASA. [8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8月26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