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际货币体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能支配各国货币关系规则的一个完整系统。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以黄金或某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用于国际支付,一国政府应以何种国际储备资产来维持国际收支;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各国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各国货币的可兑换性与国际结算的原则。一国货币能否自由兑换;在结算 国家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时,采用何种结算方式。[1]

根据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的不同,国际货币体系可分为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和信用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是指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或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是指同时以黄金和可直接自由兑换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制度;信用本位制度是指以外汇作为国际储备资产而与黄金无任何联系的制度。[1]

历史

1816年,英国采用金本位制。之后欧洲各国逐渐跟进采用金本位制,至十九世纪末大多数主要国家皆已采用金本位制。在此之前,有些国家采用银本位金银复本位

1914年,一战爆发,各主要国家停止货币与黄金的兑换。

一战结束后,美国于1919年回归金本位制,英国于1925年回归金本位制。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代,各国被迫中止金本位制,放任汇率浮动。

1945年二战结束后,布列敦森林制度建立,开始新一轮的国际金本位制,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并与黄金价格挂勾。

1971年,在尼克森冲击的背景下,布列敦森林制度终结,美元与黄金价格脱钩,国际金本位制的时代终结,世界货币政策此后采用浮动汇率制

参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