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佐久间财团蕃族品搜集计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佐久间财团蕃族品搜集计划日治时期台湾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的原住民族文物搜购计划。1927-1929年间,由佐久间财团负责出资,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理蕃课进行搜购,共得1760件台湾原住民族文物。[1]

历史背景

佐久间财团的设立与日治时期台湾第五任总督佐久间左马太有关。佐久间担任总督任期为1906年至1915年,是历任台湾总督当中,任期最久的总督,并有“理蕃”总督的称号。[2]其于1906年任期之初即定下五年的理蕃计划,以“扫荡生蕃”、促进“蕃地”开发、获取台湾山地资源为重要施政方针。[3]五年理蕃计划前后共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理蕃计划从1907年起,采取剿抚兼施的方针,其攻伐策略是以引诱山区各部落同意在境内设置隘勇线,待警备线部署完成后,即发动大规模武力压制,并将归顺者迁出蕃界令其开垦;1910年为始的第二次“理蕃”计划,主要采取强力的军事讨伐,由北至南而东迫使全台原住民族归顺。[3]1914年战事结束,佐久间向天皇报告理蕃事业完成,并于1915年4月卸任,1916年8月因理蕃征讨的旧疾过世,其任内留下台湾各地的山地巡视与征讨纪录。[3][4]

1918年(大正七年)7月31日,时任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下村宏提出设立佐久间财团申请,其设立宗旨为纪念第五任总督佐久间左马太建设台湾之功绩,并以奖学、慈善、恤救等事业,以及设立佐久间总督纪念碑为主要目的;[5]同年9月12日由总督明石元二郎同意设立[5]。依其设立总则,佐久间财团的组织由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出任团长,由团长指派理事组成理事会,另设有评议员、干事、事务员,掌理团务及庶务。[1]佐久间财团于日治时期结束后解散,历时约近三十年。

过程

佐久间财团蕃族品搜集计划即由佐久间财团出资,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理蕃课负责搜购文物,自1927年3月开始执行,至1929年10月完成,历时约两年半。根据佐久间财团团长后藤文夫说法,进行蕃族品搜集计划的目的除了纪念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任内推动的理蕃政策外,另一目的是因应文化在快速变迁下,保存台湾原住民族固有风俗及文物。故在计划开始之初,拟定有“搜集计划书”,条列出99项搜集项目,几乎涵盖台湾原住民族各族群及物件,同时也依据每一搜集项目在各族群不同的重要性而订下一个三级制的搜藏标准:第一级表示应尽量搜集所有该类的物品,例如泰雅族的珠衣(裙)、排湾族的木雕等;第二级表示在该类物品中应尽可能选择较优良的物品,例如泰雅族的方衣(无袖短衣)等;第三级则表示在该类物品中只取一套,如各族的渔具等生活器物。[1]除了上述三项搜藏标准外,该计划书也附带条列实际搜集应遵守的补充准则,包括:“相同品项物件,应网罗不同形式、材料、制作技法及图案的各种物件”、“品项未列于表中,但有保存之必要的物件,应不计数量尽力搜集”、“可能被变卖的有价值的物件,应尽力商借并使其展出”。[6]

在这样的搜藏目的、计划及准则下,佐久间财团蕃族品搜集计划开始展开,由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理蕃课指派的搜集委员分别前往台湾各地进行搜集;这些搜集委员并靠着地方警务网络的支援及协助,得以完成这样大规模与系统性的搜集计划。[6]

结果及影响

在约两年半的执行期间,佐久间财团蕃族品搜集计划搜集来自207社、共计1760件台湾原住民族文物,并有完整采集资料,搜集范围包含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莲港厅台东厅等,文物来源族群包含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排湾族(群)、阿美族雅美族(达悟族)平埔族群等,可以说是日治时期最完整而全面的台湾原住民族文物搜藏计划。[1]

搜集委员中较著名者为汉学家尾崎秀真,其对于台湾史观及台湾博物学有特别的研究见解;[7]根据纪录,担任搜藏委员时尾崎共蒐得至少70余件台湾原住民族相关文物。[8]

佐久间财团蕃族品搜集计划所得的文物后来进入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今国立台湾博物馆)典藏,成为该馆总督府博物馆时期藏品的主要来源之一,[1]是目前台湾入藏年代最早且有相当系统的原住民族文物收藏,为该馆典藏原住民族文物奠下重要基础。[9]根据后来馆员的研究发现,此批文物中包含1930年雾社事件领袖莫那·鲁道的贝珠踝饰,是目前所知莫那·鲁道唯一保存下来的遗物,[10][11]并自2017年起于该馆“发现台湾-重访台湾博物学与博物学家的年代”常设展展出。[6][12]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李子宁; 吴佰禄.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佐久間財團蕃族蒐集品」的「再發現」及其意義.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刋 (国立台湾大学). 2003, (61): 52-75. 
  2. ^ 藤井志津枝. 佐久間「理蕃」事業與教化政策. 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 文英堂. 1997: 209-269. ISBN 9789578811058. 
  3. ^ 3.0 3.1 3.2 陈柏棕.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蕃地」巡視與「討蕃」行動.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 [2022-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9. 
  4. ^ 衫山靖宪. 第五代故伯爵佐久間左馬太. 臺灣歷代總督之治績. 东京: 帝国地方行政学会. 1922: 167-214. 
  5. ^ 5.0 5.1 佐久間財團法人設立許可. 大正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四卷地方.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公文书). [1918] [2023-02-22]. 
  6. ^ 6.0 6.1 6.2 李子宁; 吴佰禄; 欧阳盛芝; 方建能; 许毓纯; 陈英豪; 李金贤.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 台北市: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17. ISBN 9789860538304. 
  7. ^ 李, 子宁 (编). 臺灣歷史的博物學研究-尾崎秀真的歷史與原住民收藏. 百年物語:臺灣博物館世紀典藏專輯. 台北: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08: 36–39. ISBN 9789860141702. 
  8. ^ 吕孟璠. 蒐藏者與蒐藏品:總督府博物館時代尾崎秀真的蒐藏意圖與實踐 (PDF). 国立台湾博物馆研究报告. 2012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31). 
  9. ^ 李子宁. 舊傳統與新契機──臺博館原住民收藏與文物返鄉合作策展. 原住民族委员会电子期刊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5-12, (24)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2). 
  10. ^ 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館藏研究重大發現 賽德克巴萊—莫那魯道唯一遺物. 国立台湾博物馆新闻公告. 2013-12-24 [2022-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11. ^ 陈姝君; 张国梁. 國立台博館發現 莫那魯道唯一遺物. 公视新闻网 (台北). 2013-12-27 [2023-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中文(台湾)). 
  12. ^ 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 国立台湾博物馆展览资讯. [2022-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