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Aizag/工作区33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海军
日期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地点
苏联、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北冰洋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125,000[注 1]–290,000人(1941年6月)
410,000人(1943年6月)
600,000人(1945年5月)
伤亡与损失
总伤亡:240,035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海军担任辅助性角色,提供沿海炮击支援、破交战、地面战与运输等功能。

战前史

1918年2月11日,弗拉基米尔·列宁签署了创建“工农红海军”的命令[2],此时红海军从俄罗斯帝国海军中接收了约200艘军舰,包括6艘战斗舰、5艘巡洋舰、54艘驱逐舰和12艘潜艇[3],尽管尚算庞大的兵力,但其海军面临着人手不足、训练不佳和保养状况极糟的问题。原驻于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在德军即将占领乌克兰时,为避免落入敌人之手而全数予以炸沉[2]。之后驻于塔林赫尔辛基波罗的海舰队还完成了极其困难的破冰航行[2],将舰队撤回了彼得格勒和喀琅施塔得,为首都增强了防卫力量。在1918至1921年的内战中,红海军虽然不稳定和仅能配合陆军作战,但对战争结果仍小有贡献,尤其是保卫首都的战斗。在1918年夏季,红海军亦在波罗的海布下1,500枚水雷,阻止协约国进军首都[4]。1919年春季,英国又集结100多艘船的舰队试图进攻彼得格勒,但被波罗的海舰队击沉18艘船,另有16艘击伤,被迫撤离芬兰湾[4]。在1921和1922年又分别驱逐了克里米亚半岛的法军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日军干涉势力[4]。内战期间,苏联共成立了30多个海军区舰队[4]。1922年12月22日,苏联正式成立,工农红海军也转为苏联海军。

苏联海军在内战期间舰艇损失甚多,开始了规模庞大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列宁下令强化波罗的海舰队。到了1924年时,波罗的海舰队已有2艘战斗舰、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9艘潜艇;黑海舰队则有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和2艘潜艇。吨位成长方面则是1923年为82,000吨,1924年为90,000吨,1925年为116,000吨,1926年为139,000吨。同时在1922年也开始复兴造船工业,修整被破坏的基地与要塞,完成近岸防御力量体系的建设。由于受限舰队船只数量太少,苏联海军起初提出了《存在舰队》的概念,将舰队留于港中保护,然而不久苏联海军又发展出了“小战争俄语Малая война”理论,将舰队主要用于近海的防御任务上,在敌人海军侵犯其领海时先派遣潜艇削弱其实力,并以雷区限制其行动,再以水面舰、鱼雷快艇、空中兵力和岸炮进行集中打击,施行“主动防御”,这个学说影响了苏联海军思想约30余年。

在国家经济稳定和重工业化后,苏联海军提出了分别六年(1926年至1932年)和四年(1929至1933年)两种的造舰计划,但最终还是到1933年7月才底定1933年至1938年的六年造舰计划。1920年代中,以海军部长的罗穆亚尔德·穆克列维奇为首、主张陆上战斗才决定战争胜利的一派军官和传统制海权军官长期争执不下,前者倾向建造附有高机动力的轻型舰队,并坚持海军为陆军的下属单位,后者则主张建立一支均衡发展的大型舰队,能执行多种任务,两派军官造成造舰政策摇摆不定,因此20年代中后期建造作业行政效率低下。到30年代后,苏联海军进入舰队复兴的黄金时期,1937年完成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为苏联增加了造船厂的实力,得以担负建造大型水面舰,在1935年和1937年也分别成军了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且由于苏联位于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之中心,令苏联海军更加倾向大洋舰队的建设,斯大林在1938年整肃许多沙皇时代的残存军官,也让海军在编组上获得了独立、不再是陆军附属单位,战略决策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从《小战争理论》中跳脱。1939年3月,在苏联共产党召开的第18次会议上,作出了建设一支强大和远洋舰队的决定。

苏联海军在1937年时修改先前的决定,提出了新的五年造舰计划,预定在1943年初将建成16艘战斗舰、13艘巡洋舰、100艘以上的驱逐舰和120艘潜艇,其中还有着要于1942年开始建造航空母舰的打算。在这时期,苏联研制了各式新型舰,包括列宁格勒级驱逐舰K级潜艇喀琅施塔得级重巡洋舰恰巴耶夫级轻巡洋舰苏联级战列舰。1939年初,苏联海军已共有3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29艘驱逐舰、164艘潜艇、263艘鱼雷艇、169艘辅助舰艇、1433架各式飞机和896门海岸炮与高射炮,从兵力比例上即可看出由于先前大量的轻型军舰兵力和略有定型的防御理念,苏联海军还是不得不暂时保持《小战争理论》所塑形的“防御型海军”角色。即使如此,单从数量来看,苏联海军已拥有了全球最强大的潜艇兵力,从排水量来看也是全球第六或第七,但由于如登陆舰、扫雷艇等辅助船只数量不足,令部分任务的执行有些困难,发展不均衡。

由于斯大林预见战争已不远,于1940年秋季下令停止建造大型水面舰,将资源用于强化陆军。

指挥结构与兵员

编制

军事行动

由于苏联在战争初期高级军官因大清洗处死、下级军官训练不足、大部分装备过时等因素而蒙受极大的损失,红军也不得不从海军中取得人力,造船工业进而急速缩减,在大战期间共约有40万名水手、海岸炮兵被招调到陆军,主要于列宁格勒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斯大林格勒新罗西斯克图阿普谢等地附近战斗。舰队方面,由于斯大林下令禁止将大型水面舰用于远洋作战,实际上唯一能用于攻势作战的仅剩潜艇。苏联海军横亘大战全期多用于支援陆军和近海防御,再度回到陆军附属单位的角色,并未实施主动攻势消灭德国海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44年德军以海路自塞瓦斯托波尔波罗的海撤退时并未受到阻碍,而在后者中击沉古斯特洛夫号运载平民船只的战果,是人类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海难。战争全期苏联海军的战果数据各方资料差距颇大,有资料显示击沉5艘德军潜艇[5],同时苏联潜艇也被德军和芬军的潜艇兵力击沉了8艘[5]。而俄方资料则显示共击沉德国海军1290艘运输舰,自己损失1583艘。

战争期间,苏联海军陆续共完成建造了219艘船,其中有3艘战列舰、2艘重型和7艘轻型巡洋舰、45艘驱逐舰和91艘潜艇。在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驻扎的舰队则损失了多艘船,多被水雷与飞机炸沉。战后,苏联海军取得了少量意大利海军的舰艇作为补偿。

波罗的海

黑海

北冰洋

太平洋

装备与兵科

战列舰

巡洋舰

驱逐舰

潜艇

航空兵

海军步兵

结果

注解

  1. ^ a 其中包括8,000名军官、67,000名水手和50,000名训练中的后备人员[1]

注脚

参考文献

  • (中文)丁一平, 世界海軍史, 海潮出版社, 2000, ISBN 7-80151-255-3 
  • (中文)王生荣, 海權對大國興衰的歷史影響, 海潮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13-612-0 
  • (中文)S. Gray, Colin, 海權與戰略, 中华民国海军学术月刊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