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唇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读唇法,亦称为唇语唇读视话法,是一种当无法听闻正常声音时(例如听力障碍或者声音收录不足),通过视觉理解嘴唇面部舌头动作来理解语言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时也依赖于语境信息,语言知识以及任何残留听力。虽然这种方法主要被耳聋或重听的人们使用,它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听力正常的人使用。

概述

在日常会话中,视力听力社交技巧正常的人会潜意识地运用对方嘴唇和面部的信息来帮助听觉上的理解。而且很多能够流利说某种语言的人某种程度上都能够读唇。这是因为每一个语音(音素)都有一个特殊的面部和嘴部的位置(唇形),而人们某种程度上能够基于这些视觉的线索来推断产生的音素是什么,即使这些声音有时候不能被听见或者被降低了(例如,被背景杂音)。

但是,读唇是有限的,因为很多音素发音有相同的唇形。这样就不能单凭视觉信息分辨了。发音部位在嘴巴或喉咙深处的声音是不可能被察觉的,例如喉音和大部分舌头的运动。浊音和清音对看起来相同,例如[p] 和 [b], [k] 和 [g], [t] 和 [d], [f] 和 [v], 以及 [s] 和 [z],鼻化音(例如[m] 与 [b])也是一样。据推测,英语中只有30%到40%的声音能够仅通过视觉分辨。

因此,在大部分英语方言中,像“where there's life, there's hope”和“where's the lavender soap”这样的短语是可分辨的。作家亨利基斯尔将他的书命名为What's That Pig Outdoors? :耳聋回忆录,讲到关于误听了“What's that big loud noise?”这一问题。他在书中用这个例子讨论了读唇的缺点。

因此,唇读者必须非常依赖于环境,交流语境以及对可能出现的话语的知识这些线索。唇读一些惯用的短语,例如问候或与熟悉话题相关的话语;比那些单独出现而没有支持信息的话语(例如从未见过的人名)要容易的多。

限制

唇读遇到的困难情况包括:

  • 不能看清说话人的嘴唇,这包括:
    • 障碍物,如胡子或挡在嘴前的手
    • 说话人的头转向一边或转开
    • 黑暗环境
    • 很亮的背光环境,如说话人背后有窗户会使得脸部变暗
    • 小组讨论,特别是多个人在短时间内接连说话。这里的挑战是要知道看向哪。

聋人利用唇读

生来耳聋的人可能永远都没听过口语,也不可能成为流利运用口语的人,这使得读唇更加困难。他们还必须通过教育环境下有意识的训练来学习唇形。除此之外,唇读需要注意力非常集中,因此会非常劳累。基于种种原因,很多聋人宁愿选择其他的交流方式与非手语使用者交流,例如比手势,书写以及手语译员。

引用多萝西·克莱格1953年《在听的眼睛》一书中的话,“当你听不到的时候,你就像生活在一个塞好的玻璃瓶里。你看得到外面世界的入口,却达不到。学习唇读之后,你仍然在瓶子里,但木塞打开了,外面的世界虽缓慢但真切的向你走来。唇读虽然困难,但能够很成功;这一观点在聋哑人世界里比较有争议。

当与使用唇读的聋哑人交谈时,扩大说话嘴型并没有帮助,而且实际上有可能模糊了有用的线索。但学习强调这些有用的线索却是有可能的,这被称为“唇讲”。

唇读还可以和手语结合起来——通过手部运动来视觉地表达不可见的发音细节。赞成使用手语的一种论据是它能够帮助开发唇读技巧,而这在没有其他线索时也会非常有用,例如,与非聋哑人及非重听者交流时。

在华人社会的情况

聋童被要求读唇语在香港已有一段长时间,但直到现在仍有家长和聋人学校认为聋童使用了手语会影响说话的能力。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已经发现,儿童学唇语的同时,也应学手语,多一个途径去学习,可以学得更好,提高思考能力。聋人机构“龙耳”指出,读唇语不能明白全部的意思,学习手语可补充不足[1]

“龙耳”亦指出,与聋人及弱听人士相处和共事时,只需给予多点耐性,说话慢一点、口形夸张一点,方便他们读唇。沟通不局限于语言,文字亦可作沟通工具,现时以电话通讯软件沟通,也十分方便[2]

参考资料

  1. ^ 綠是彩色:聽不到的需要. 苹果日报 (香港). 2013-06-29 [2015-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中文(香港)). 
  2. ^ 港人有心 願助聽障者 李菁事件回響 「龍耳」獲鼓勵. 晴报. 2013-07-19 [2015-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中文(香港)). 

参考文献

  • D.Stork and M.Henneke (Eds) (1996) Speechreading by Humans and machines: Model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Nato ASI series F Computer and Systems sciences Vol 150. Springer, Berlin Germany
  • E.Bailly, P.Perrier and E.Vatikiotis-Bateson (Eds)(2012) Audiovisual Speech process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 Hearing By Eye (1987), B.Dodd and R.Campbell (Eds), Erlbaum Asstes, Hillsdale NJ, USA; Hearing by Eye II, (1997) R.Campbell, B.Dodd and D.Burnham (Eds), Psychology Press, Hove UK
  • D. W. Massaro (1987, reprinted 2014) Speech perception by ear and by ey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J

外部连接

Template:Deaf education英语Template:Dea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