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石发(1905年—1987年),字松云、太原,台湾台南市佳里人,台湾剪黏匠师[1][2]:57。师承自何金龙,而后将技艺传给儿子王保原[1]

生平

王石发出生于明治卅八年(1905年),幼时读过汉文,但未曾正式入学[1]。从小便对绘画有兴趣,大正十一年(1922年)学习彩绘[1]。他常与年龄相近的朋友黄铜水切磋技艺[1]

昭和三年(1928年)参与佳里金唐殿油彩工作时,见到了剪黏匠师何金龙,心生仰慕想向其拜师[1]。但何金龙认为他是日本人,不肯收徒[1]。直到某次要过农历年时,何金龙开玩笑地说如果王石发跟他返乡的话就收他为徒,结果王石发真的跟何金龙走,离开台湾学艺[1]。而在这时,王石发长子王保原还是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2]:29

昭和十六、十七年(1941年、1942年)左右,王石发返回台湾居住[2]:29。由于此时台湾社会受到“锄佛运动”、“寺庙整理运动”、“正厅改善运动”的影响,缺乏庙宇工作,因此王石发在祖厝经营起“日胜制果店”,贩售麻糬、饼干等物[2]:29。据说北门区制果会社曾打算请王石发当厂长,但因王石发身体不佳而拒绝[2]:29。昭和十九年(1944年),因为王石发经常胃痛,“日胜制果店”停止营业,家中经济状况因而变差[2]:29。昭和二十年(1895年),王石发家中有农贷800多圆和其他欠款,长子王保原作为飞机修理工的遣散费1600圆在还清家中欠款时只剩下200多圆[2]:29

二次大战刚结束后,因社会经济不好,在长子王保原建议下,一起在民国35年(1946年)到台东卑南初鹿的班鸠地区,种植地瓜、花生等作物[注 1][1]。过了一年后,因家中经济好转,便将其他亲人也接到台东[1]。但因为其他人住不习惯[注 2],仅在台东待了二年又回到佳里[1]。而在这段时期,王石发在某次前往台东天后宫拜拜求神时,发现师傅何金龙的壁画作品受损[注 3],之后自行购买墨汁替庙方重绘墙上画作[1][2]:31。庙公发现其笔触与原作相似,询问之下知道王石发是何金龙徒弟后,恰好台东天后宫要重修,遂请王石发接下该庙的油彩工作[1][2]:31。王石发自此重新开始中断数年的庙宇工作[1]

而在返回台南佳里后[注 4],先后接了下营茅港尾观音寺和六甲赤山龙湖岩的油彩工作[1]。民国45年(1956年)接了佳里金唐殿整修工作后,才又接触到剪黏的工作[1]。而在完成金唐殿的工作后,其子王保原已能独当一面,遂改由王保原对外接洽工作,但实际多为父子合作[1]。直到民国54年(1965年),王石发退休不再制作剪黏[1]

家族

王石发是其家族开基祖来台后的第四代,据说其开基祖17岁时从福建来台,原住在萧垅开染坊,后来辗转到王得禄家中当管家[1]。父亲名为王闹典,母亲是陈氏,有个弟弟王石榴[1]

妻子杨玉,两人在八岁时就订亲,彼此之间育有四男一女[1]。儿子依序是王保原、王振宗、王全禄、王名立[2]:30

注释

  1. ^ 王保原在日治时期末期曾在台东机场工作,为此时前往台东谋生的远因[2]:29。当时王保原用几瓶米酒跟当地原住民交朋友,要到4甲多开垦过的贫地[2]:30
  2. ^ 最小的儿子王名立刚出生不久,日夜啼哭,连带影响王石发妻子杨玉病倒[2]:30
  3. ^ 在注生娘娘及土地公神位后方墙面上,因二次大战空袭造成上半部受损,战后庙方整修直接涂上白灰色[2]:31
  4. ^ 长子王保原本来有意在台东定居,在台东市街开设彩绘玻璃匾仔的店面,但王石发坚持要返回佳里[2]:31

参考来源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陈丁林. 《臺南剪黏工藝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6-05: 188–192. ISBN 978-986-04-8648-3.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黄秀蕙. 《巧手天成──剪黏大師王保原的尪仔人生》.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1-11. ISBN 978-986-02-9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