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玉树调查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玉树调查记》,原称《玉树土司调查记》,是中华民国地理学家周希武青海玉树地区川边的地方志与调查报告书。

《玉树土司调查记》封面,由姚明煇题。

成书

1913年11月,西姆拉会议英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提出划分内藏、外藏界线,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代表陈贻范迫于压力在草约上签字,但拒绝在正约上签字。川边经略使尹昌衡趁此机越界掠夺,谓青海玉树隆庆地区(治今囊谦)为“化外之民”,命令北路征藏部队在隆庆地区“强索供给,该族以均官兵,勉行支应”,同时又递电北洋政府“谓隆庆二十五族报效投诚,愿归川管”,北洋政府昧于一地两名,宣布“隆庆归四川,玉树归甘肃”的错误决定,导致川陇争界纠纷。

四川各县知事遥相呼应,极力主张扩大川边领地。此事一现端倪,即遭到时任西宁镇总兵马麒极力反对,川陇争界纠纷便由此而拉开序幕,导致民族冲突。护理甘肃都督张炳华袒护川边,使双方纠纷引向更加复杂[1]

对此,北洋政府特令甘肃边关、忠武军统领周务学为勘查甘川边界委员,以甘肃第四中学校长周希武、肃州征收局长梁耀宗、边关道尹公署科员王致中及测绘员牛载坤等为随员[2][3],1914年8月从兰州出发经西宁前往玉树,11月到达结古后即投入紧张的调查工作,牛载坤复冲寒冒雪,遍历各族,测绘地图﹔周希武则访问长老,参考图志。周务学以《查勘玉树界务报告》并附玉树二十五族一览表,呈报北洋政府。

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根据该团队报告,正式纠正原先错误决定,重新做出玉树仍归甘肃管辖的决定[1][4]

事后,周希武将所有调查报告爬梳整理,写出《玉树调查记》,并附上记述沿途见闻及史地沿革的《宁海纪行》[5],于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6]

内容

周希武在此著作言:“以为经略青海之嚆矢,并以质世之留心边事者。”,为前人不曾创修的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边舆地方志,为研究青海藏族史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5]。该书也较为详细地记载澜沧江的源头及周围水流情况,“澜沧江上流有二源:北曰杂曲河,南曰邪穆曲河”,为后人留下极为宝贵的资料[7]

除记录地方志外,此书也说明此次川陇纠纷的缘由、性质以及后果,对川军劣迹和玉树百姓不愿归川的愿望等方面作全面陈述[8][9][10][11],为北洋政府重新认识和了解此次纠纷,并做出正确决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评价

  • 林传甲:“诚大中华青海地理志之蓝本也[5]。”
  • 佐藤长所著《清代青海拉萨间的道路》一书中,多处引用周希武的记述,评价甚高[5]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桑丁才仁:〈民国初期川陇两省就隆庆(囊谦)归属问题所引发的纠纷〉,《中国藏学》,2007年,第一期[永久失效链接]
  2. ^ 马忠:〈黎丹与青海〉,青海频道,2009-11-13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1-01.
  3. ^ 王文元. 一九一四年,一次影响深远的玉树之行. 兰州晨报. 2011-05-20: C07 [2012-01-18]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链接]
  4. ^ 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玉樹州志. 中国: 三秦出版社. 2005-05. ISBN 7-80628-921-6 (中文(简体)). 
  5. ^ 5.0 5.1 5.2 5.3 5.4 周宜逵:〈一位献身青海的陇南名士〉, 青海频道, 2009-11-13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6. ^ 玉树调查记 - 中国数字方志库 [永久失效链接]
  7. ^ 〈澜沧江无源之水?〉,《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03期, 2006-03-15.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8. ^ 《玉树调查记》:“囊谦又称昂欠,又称南称,又称隆庆,皆一音之转,川边所以谓为隆庆二十五族也。”
  9. ^ 《玉树调查记》:“学务过巴颜山后,沿途所见番目,莫不泣诉川军苛索之状。及抵结古后,接见各族百户,复痛述供亿不堪之状﹔学务详加考察,均确凿有据。”
  10. ^ 《玉树调查记》:“且兵弁之骚扰有限,而无业游惰假兵弁之名,鱼肉番民者,到处皆是。今番人极恨川军,已成水火之势。近来迭据各百户密呈,誓死不愿归川,且扬言归甘不收,即行投藏。”
  11. ^ 《玉树调查记》:“今番不从川,而川必欲强为管理,且恐激成意外之变,转重国家以西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