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激流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激流中国
假名げきりゅうちゅうごく
平文式罗马字Gekiryū Chūgoku

激流中国》是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电视纪录片NHK特集》的系列题目之一。2007年4月开播,预定播送大约一年间,4月播送两集,以后原则上每月播出一集。[1]

NHK对其的简介是:“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中国正试图转向成为21世纪的大国,而同时在国内又面对诸多矛盾,面临困难的抉择。这个专辑深入采访中国变化的现场,描绘其苦恼及其纠葛。”

《激流中国》每集开头以此段文字作为指引:“夙愿的北京奥林匹克还有一年,试图从经济优先转向为真正大国的中国,如今种种矛盾,汇集成激流,汹涌而至。”

内容简介

序章:富人与农民工

(日文原名:プロローグ 「富人と農民工」)首播:2007年4月1日

中国大陆贫富差距的严酷现实──跨越亿万富豪、中产阶层、农民工三种生活
此集以环绕中国两个富豪家庭以及两个内蒙古荒村的农民工家庭作为主轴,详细刻划出中国大陆社会底层在经济发展下所遭受的不平等对待,强调了中国大陆在“和谐社会”大旗下隐藏的社会逆流。叙述29年前中共实际领导人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后,“使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造成中国富人与农民之间千万倍的财富落差,8亿中国农民享受不到经济成果。绝大部分社会财富都已流向中国大陆所特有的特权资本家手中。
出场人物:李晓华(56岁,红色特权贵族,亿万富翁)、金波(29岁,天津市人,广告公司老板)、张建平(31岁,内蒙古农民工)、杜文海(48岁,内蒙古农民工)。
剧情概要:杜文海为给女儿筹学费,与其两个儿子到天津港打工。张建平夫妇为了给右臂粉碎性骨折的儿子筹医药费,至天津市打零工。在内蒙古的寄宿小学中,没有暖气;零下20摄氏度的夜晚,孩子们一同挤在被窝里取暖;全班小学生写作文《我的理想》时,语句真挚,充满对在异乡打工赚钱养家的父母的思念,感人泪下。

第1集:某杂志编辑部 60天的攻防

(日文原名:第1回 「ある雑誌編集部 60日の攻防」)首播:2007年4月2日

中国媒体信息管制的现状以及记者们的奋斗──采集《南风窗》记者采访经历
又译《喉舌与职责》。播出共产主义国家对于新闻报导的管制。以中国时政杂志《南风窗》为叙述对象,有感于中国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感,《南风窗》策划并报导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但却与中国共产党宣传机关的要求有矛盾时的做法与无奈。当中提到中国的妇女拐卖与城市小区业主维权被殴的问题,中国记者在报导的过程当中受到上级压力限制的过程。透视了目前中国新闻报导的现状。
当中《南风窗》社长说的一句话“就像一个房间,它只能让你跳交谊舞,你就跳不了华丽的芭蕾舞。今天中国的构造,还没有能够让你自由舞蹈的空间”。受到中国网友的议论。
出场人物:陈中(社长)、石破(记者)、田磊(记者)、陈初越(原《南风窗》编辑,后自创《市民》杂志)、郜艳敏(12年前被拐卖至某村,现任该村代课老师

第2集:青岛 老人院故事

(日文原名:第2回 「青島 老人ホーム物語」)首播:2007年5月6日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后老龄化问题带给中国的冲击
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正在日趋严重。目前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亿四千万人,由于受一胎化政策的影响,老龄化进展速度超过了先进国家。这次NHK选取的城市是人口有七百六十一万人的山东省青岛。预计在20年后,青岛每三个人就有一个老年人。此片记录了在青岛最大的养老院“青岛市老年公寓”的老人,讲述他们的晚年生活。
出场人物:董毓秀(76岁)、王丕源(76岁)、惠媛夫妇(81岁)、楚秀英(82岁)
资料提供:兴梠一郎、王文亮、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稲叶利彦、小林直哉

第3集:确保北京水利 ~迫近水危机

(日文原名:第3回 「北京の水を確保せよ 〜しのびよる水危機〜」)首播:2007年6月10日

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背后,所出现的水资源危机。如何对未来进行可持续发展
此期“激流中国”报导了中国首都北京当前的水资源严重缺乏和北京市民们的日常饮用水窘迫的状况。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富裕的背后那些突显环境的问题和水资源贫乏的背后如何公平分配水资源的剧烈矛盾。这就是摆在目前试图转向世界大国-中国的沉重课题。

此集详情

为了满足北京高速增长的经济以及迎接奥运的需求,北京只好寻求于附近的省份。为了确保北京的供水,很多河北、山西的水库当地居民都不能用。位于河北省赤城县云州水库边的旧站村村民连日常用水和农业生产都困难,却不得不遵守上边禁令,使用有限的井水。他们试图找村长商量,要求使用少量水库水以给需水量大的西瓜播种,但村长拒绝了。最后他们放弃了使用水库水的企图,改种抗旱力强的玉米之类的农作物。为了保护水质,很多河北的小工厂都被关闭、很多工人失业。
北京水务局的监查人员经常带领人员突击检查偷水的人。由于北京车辆的不断增多,出现了一些在路边廉价洗车的个体户,他们的洗车水多来自绿化用水。被抓时,有的趁机逃脱,有的争吵不服,有的自辩求保。水务局也督促用水量大的企业节水,并组织退休老人做信息员以宣传节水,监视浪费。水务局发现少数收集处理粪便的工作人员,为节省粪便处理费用,将粪便倒入下水道中,增加了污染。
为解决首都北京缺水的巨大需求,中国正采取史无前例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水能充足的南方的水引至北京。从长江到黄河,最后到达北京。同时为了解决缺水严重的问题。中国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一发人工降雨弹能使半径为20公里范围内,只能短暂保持15分锺的降雨量。
然而北京市民的用水状况却远不同于旧站村的村民。报导中展示了一位高层豪华居民家中共有两间浴室的环境和水龙头喷涌而下的清澈干净的水质,以及位于北京市的首都国际机场旁边2007年5月份新建成的高度为137米、一个被称为“中国最高喷泉”的景点。北京水务局监查人员在人潮拥挤的百货商场门前举行义务宣传节水活动。但是北京市民对此却漠不关心。最后报导显示目前全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存在缺水的状况。
出场人物:史桂芝(北京水务局工作人员), 梁正,王金贵
资料提供:高见邦雄, 日本东海大学情报技术中心,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GDAAC - MODIS Data Support Team, USGS

第4集:民诉官 ~围绕土地问题的攻防~

(日文原名:第4回 「民が官を訴える 〜土地をめぐる攻防〜」)首播:2007年9月9日

在公权力与资本相结合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普通公民的利益是一个问题
中国城市拆迁的纠纷越来越多。在贵州息烽县,为了旧城改造,要拆迁数十户人家,且不得回迁,居民与政府不能达成一致。廖家春到北京请律师将息烽县政府告上法庭,一审败诉,二审推翻一审结论,驳回重审。在诉讼期间,房子被强行拆除。
出场人物:廖家春(拆迁户代表)
即便在物权法实行后,用自焚等极端行为对抗强拆行为的事件仍不绝于耳。

第5集:西藏圣地寻求财富

(日文原名:第5回 「チベット 聖地に富を求めて」)首播:2007年10月7日

现代文化和经济制度对西藏的冲击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西藏旅游、淘金。张晓宏是四川人,在拉萨开了一家大型宾馆,这家宾馆收藏展览了大量西藏佛教、民俗用品,同时也高价出售,这些展览品都收购于民间。张晓宏管理的口号是“团结、服从、高效、发展”。曲列来自农村,在该宾馆任歌舞演员。为了压缩人力成本,宾馆引进了工资分级制度,曲列因工资比改制前少了一半,提出辞职。
出场人物:张晓宏(拉萨某大宾馆老板)、曲列(该宾馆员工)

第6集:贴身采访 共产党 地方干部

(日文原名:第6回 「密着 共産党 地方幹部」)首播:2007年11月4日 (台湾翻译:下有政策)

人物:黄书记(广东省小榄镇书记)、孙书记(辽宁省望花区书记)

涉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7集:有超凡魅力的总经理吃官司 〜跟踪采访・品牌骚动〜

(日文原名:第7回 「訴えられたカリスマ経営者 ~追跡・ブランド騒動~」)首播:2007年12月9日

娃哈哈与达能公司原来是为共同合资公司(1996年共同成立合资企业),于合资当时娃哈哈同意与达能集团(DANONE)共同使用娃哈哈商标。尔后娃哈哈的创立者宗庆后总经理,指控达能集团与娃哈哈的竞争对手亦成立其他合资企业,甚至取得51%的股份,企图将娃哈哈变成达能的分包商。

由于中国许多当地本土品牌皆因与外国厂商成立合资企业,而后外国厂商皆以发行新股、收购股份等方式来取得经营权,使得中国本土品牌。宗庆后不愿由其一手创立的品牌以此方式,被外资并吞,演变成娃哈哈和达能的商标争夺官司,主要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标保护问题。 宗庆后为避免娃哈哈本土品牌消失,其后又另行成立娃哈哈公司,使得达能集团向国际法庭控告宗庆后自行成立的娃哈哈公司侵害其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之商标

第8集:5年1组 小皇帝之

(日文原名:第8回 「5年1組 小皇帝の涙」)首播:2008年1月6日

本集以中国的教育热为主题,题目为 5年1组 小皇帝の涙 ~过热する教育ブームの波纹~(五年级1班 小皇帝的眼泪 - 教育风潮过热的波纹)。中国长期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即所谓“小皇帝问题”受到指责由来已久。过热的教育风潮方兴未艾。但据研究团体报告,这给孩子们造成沉重压力,在心灵上留下黑暗阴影。中国政府也开始向偏重学力的风气发出警告。本集介绍的是这些有关教育的问题。本片的舞台,是中国云南省人口三百七十四万的省府昆明的公立小学的班级。在贫富悬殊扩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父母们一心要让孩子“就读名校”的学历崇拜有增无减。一年级开始学英语、数学,被认为是世界最高难度的水准,小学的情形与父母亲当年有天壤之别。父母们为激励孩子,不惜施以爱的鞭策。学校也为了多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以提高学校声誉,在教育上不遗余力。“成绩至上主义”支配下的学校,也有些孩子对此产生疑问,开始倾诉苦恼。本片记录了这些状况,追踪亲子各自的内心世界。

第9集:老师上海来了 〜在贫穷村落

(日文原名:第9回 上海から先生がやってきた ~貧困の村で~)首播:2008年3月2日 在经济成长的另一面,中国偏远的农村地区大概有6000万贫穷人口。农村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贫穷呢。这一集采访了一班从都市来到偏远农村的年轻人,讲述他们半年来为了帮助贫穷农民的生活而所作出的努力。

这个计划是给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人参加, 过去已经有超过10万名的参加者去到贫穷的地区支援当地的农民。今年,13名年轻人来到黄土高原最贫穷的地域,西吉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当中的一位参加者来自广州的梁佩思,22歳的她刚毕业于上海的名校复旦大学。毕业后多间外资机构都希望可以取用她,然而她放弃了大公司的邀请而断然选择了去农村一所高校当一年自愿教师。 可是,一直生活在大都市的她,才发觉在偏远农村的生活是比想像之中难熬的。零下15度的冬天,每天的膳食就只有没有料的白馒头。她又看到附近的空房子都是农民放弃了故乡的遗迹,深深体会到中国贫穷的真实性。梁佩思很明白这里的孩子为了脱贫都很希望可以升学,所以每天下课后她都会去到学生们的家,亲身的跟学生们相讨学业成绩和用心关怀他们。

片中讲述梁所任教的班里一个女学生的母亲因病而向银行借钱做手术,庞大的负债金额使这女学生在一个不得不放弃升学的边缘。而在偶然的一天,一个来自香港的自愿机构希望可以给当地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们提供奖学金,梁亦藉着这个机会向自愿机构推荐她班中的这位女同学。然而,为了改善生活每天下课后都要回家帮忙家里农田的女同学来说根本就没有良好的成绩去赢取奖学金。尽管梁是相信该女同学的斗志与精神是一个榜样而值得获得奖学金,但慈善机构的宗旨是要把善款发给成绩优异的学生。直到命运的一天,当宣布奖学金的一刹那也就理所当然地让梁和女同学失望,甚至令她们感到前路的迷茫。

隔代贫穷的恶性循环,加上无情的经济效益理论急速的把农村腐蚀,使到当地的贫民根本没法找出脱离贫穷的方法。这一集透过都市年轻人到贫穷村落体验的实例让观众了解到贫穷地区的不同困境,也同时描写了这些年轻人对农民的同情与无奈。

第10集:北京 愤怒的新社区 〜居民势力沸腾起来〜

(日文原名:第10回 北京 怒れるニュータウン ~沸き上がる住民パワー~)首播:2008年4月6日

奥运会开幕在即的北京,正在加速城区再建,旧房屋接连消失,公寓高耸的大型新城区在各处涌现,其数目已达三千处以上。

以前由国家分配住宅的社会主义中国,人们居住在以工作单位为中心的公共住宅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也可以购买住宅了。

人们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自宅,但纠纷也接踵而来,大多是围绕居民的自治,究竟能获得多大认可的争执。居民们成立了自己的管理组织,第一次挺身试图“自治”,对此不予欢迎的新区管理公司等部门,也开始着手干扰活动。

居民自治究竟能否真正得到实现,本片以某新区为舞台,追踪事件的经过。

第11集:病人大行列 〜13亿人的医疗

(日文原名:第11回 病人大行列 ~13億人の医療~)首播:2008年6月15日

本集通过采访北京公立医院,凸显沉疴绵惙的中国医疗制度下患者和医院的困境。

推进市场化的中国,医疗现场的面貌为之一变。以大群患者蜂拥而至的北京大型医院为舞台,对在沉重医疗负担下呻吟的人们,和为增加收入而奔波劳碌的医院双方,进行贴身采访。

在加速市场经济的中国,现在政府必须花最大力气从事的课题,是“医疗”问题。激流中国系列深入北京的大型医院进行采访,凸显了这个现实。

我们所采访的公立医院,每天来自全国的患者蜂拥而至,候诊需费时两天,彻夜排队。为什么不这样就不能接受诊疗?医疗制度究竟有何问题?

中国过去由国家负担医疗费用,医疗服务曾是免费的。但因制度改革,改为由患者负担,由于保险制度滞后,医疗费用成为患者沉重负担。一般人等到病情恶化才去医 院,地方医院回天乏术,只能去大型医院就诊。再加上医疗费用之高,足以令患者家庭"破产"的情况频频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制度改革,医院变为自负盈亏,只有那些引进优秀医师和医疗设备,能吸引大量患者的医院才能够生存下去。

本片是对“医疗差别”不断扩大下,患者家庭以及医院的详实记录。

最终集:告发! 揭发! ~与环境破坏作斗争~

(日文原名:最終回 「告発せよ 摘発せよ ~環境破壊との闘い~」) 首播:2008年7月13日

中国政府态度

北京市审计局官方网站在2007年9月10日公布了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在2007年9月4日下发的内部秘密文件[来源请求]。文件标题为《北京市审计局转发审计署办公厅 关于日本广播协会(NHK)制作并播出《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有关情况的通知》(文件序号为“京审办发〔2007〕120号)。文件内容说明了NHK拍摄反映中国现状的系列纪录片《激流中国》采访组是已经过中国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教育现状、十七大青藏铁路物权法、医保制度、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等。播出的内容也是已事先告知过中国政府。

而中国政府对于《激流中国》的各集内容也做了详细的审查描述与定论,认为前两集有关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新闻严管的内容“基调消极,观点负面,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称《激流中国》有“诬称中国的新闻自由”。但后两集的老年化与水资源的内容则“较积极客观”。

为此,中国的外交部新闻司与驻日使馆曾向NHK提出交涉,认为其“不客观、误导观众、损害中国形象”。而日本方面也做出回应,《激流中国》在七、八两个月间被暂停播放,摄制组亦需“进行反思”。后续的《激流中国》将更多反映“中国政府的立场”。最后也说明日后将对《激流中国》采访做好准备,对采访拍摄“施加积极影响”。[2][3]

中国大陆舆论反映

该片放映对象本是日本观众,由网友kamonka翻译并发布中文字幕,最终受到中国网民的关注。《激流中国》在中国网络上刚开始时并没有引发任何的议论。但当时中国雅虎搜索就将其列入“敏感关键字”,从而使使用中国雅虎无法查询到《激流中国》的任何相关结果。之后由于NHK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所造成的轰动与《激流中国》自身揭示中国社会现状、中国网友看后发表大量感言,引发中国政府的强烈关注;随后一段时间内《激流中国》在中国大陆任何一搜索引擎中都查询不到任何讯息,在eD2k分享网站VeryCD.com上的下载链接也被彻底删除。[2][3]

中国《南方周末》于2007年8月30日刊登了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的文章《关于建国以来党政干部收入的问答》,当中有被提及《激流中国》首集当中的中国城市富人奢华、农民工的贫穷艰辛的问题。杨奎松回答“没有人能够否认今天的贫富差距拉大了,中国相当多数的富豪或富翁致富的手段太过权力化”。

香港《明报》于2007年4月17日刊登了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望的文章《以他者眼睛审视中日关系》。该文首段提到,《激流中国》“风格沉稳理性而不煽情”[4]

国际声誉

2009年1月的第22届法国国际电视节(FIPA)荣获纪录片部门金奖。FIPA是欧洲最权威的影视节之一,第22届法国国际电视节(FIPA)在法国西部城镇比亚里茨举行,这是日本的纪录片首次在FIPA上获奖。 6月在第49届蒙特卡洛电视节上荣获最佳纪录片奖。蒙特卡洛电视节由摩纳哥公国主办,评审对该片给予肯定:“通过一个极其精采的故事展现了被拜金主义与令人绝望的差距渗透的现实社会”。 9月意大利都灵举行的电视节目竞赛中,“13亿人的医疗”荣获“第61届意大利奖”最佳纪录片奖。

参考文献

  1. ^ NHK 広報局発表 報道資料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30) (日语). 
  2. ^ 2.0 2.1 北京堵截日本片纪录片《激流中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多维新闻网,原文载于《亚洲周刊》2007年10月20日
  3. ^ 3.0 3.1 激流中国/中日冲突再起?NHK关注中国 一路播到奥运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森新闻》,2007年10月29日
  4. ^ 張望:以他者眼睛審視中日關係. [2009-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3). 

外部链接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