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华人
澳大利亚华人 Chinese Australian | |||||||||||||
---|---|---|---|---|---|---|---|---|---|---|---|---|---|
总人口 | |||||||||||||
1,390,639人(2021年)[1] 占澳大利亚总人口5.5%(2021年)[2] 出生于中国大陆:509,555人(2016年)[3] 出生于香港:86,886人(2016年)[3] 出生于台湾:46,882人(2016年)[3] | |||||||||||||
分布地区 | |||||||||||||
主要分布于 澳大利亚 (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珀斯、堪培拉、阿德莱德) | |||||||||||||
语言 | |||||||||||||
官话 粤语(流行于悉尼、墨尔本的唐人街以及主要唐人街) 其他汉语:闽语(闽南语与闽东语)、吴语、客家语 澳大利亚英语 | |||||||||||||
宗教信仰 | |||||||||||||
基督宗教、佛教、道教、中国民间信仰及无神论 | |||||||||||||
相关族群 | |||||||||||||
汉族、英籍华人、美籍华人、纽西兰华人、加拿大籍华人 |
澳大利亚华人 | |||||||||||||||||||||||||||||||||
繁体字 | 澳洲華人 | ||||||||||||||||||||||||||||||||
---|---|---|---|---|---|---|---|---|---|---|---|---|---|---|---|---|---|---|---|---|---|---|---|---|---|---|---|---|---|---|---|---|---|
简化字 | 澳洲华人 | ||||||||||||||||||||||||||||||||
| |||||||||||||||||||||||||||||||||
汉语别称 | |||||||||||||||||||||||||||||||||
繁体字 | 澳洲華僑 | ||||||||||||||||||||||||||||||||
简化字 | 澳洲华侨 | ||||||||||||||||||||||||||||||||
|
澳大利亚华人(亦称为澳籍华人、澳大利亚华裔、华裔澳大利亚人,英语:Chinese Australian)是指具有华人血统的澳大利亚公民,包括来自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的第一代华人移民群体以及其后代。华裔族群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占澳大利亚总人口中约5.5%。大多数澳大利亚华人居住在澳大利亚东岸的大都市,包括悉尼和墨尔本。
历史
华人移民澳大利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0年代,有东方绅士之称的广州人麦世英被认为是第一个到达悉尼定居的华人[4]。而后澳大利亚东海岸的新南威尔斯州和维多利亚州分别发现大量金矿,尤其是维多利亚州,掀起一股巨大的淘金热潮,有“新金山”之称的墨尔本引来大批中国矿工。截止到1857年,全澳有大约四万名华人矿工。而伴随着他们的后裔以及家属的移民,澳大利亚境内的华人人数在二十世纪之前节节攀升。
白澳政策
刚建立起的以白人为主的自治政府持排华态度,陆续制定出一系列限制中国人移民的法案。到1888年,所有澳大利亚殖民地不再接受中国移民。第一任总理埃德蒙·巴顿宣称“人类平等的原则只适用于英国人之间,英国人跟中国人之间则不遵循这条原则。”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1901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的白澳政策,这项政策被政府性为举国政策,包括华裔在内的多个亚裔有色人种的少数族裔开始被官方以及政府排斥,使在澳华人在官方废除白澳政策以前人数锐减,亦造成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的一个长时间的空白期。
北美以及欧洲的白人在当时对中国移民的敌视可从“黄祸”一词中反映出,而这种态度在澳大利亚尤为显著。1901年时的澳大利亚人口只有370万人,与东亚诸国相差甚远,所以在北美以及澳大利亚有部分人士担心中国移民的涌入会“吞没”欧裔澳人。联邦政府担心越来越难以控制的亚洲移民潮流会大幅度降低白人的薪资水准,这种情绪在亨利·劳森(澳大利亚著名诗人)1906年写的一首诗“to be amused”中反映。
1901年,新的联邦政府所进行的第一项立法举措,就是通过了这项臭名昭著的移民限制法,在此之前在英国,加拿大以及美国已经存在类似的法律。
白澳政策的真正有效废除通常被认为在1973年,当惠特兰的工党在移民法中增加了一系列阻止强化种族观点的修正案后。这些修正案确保了所有移民无论出生都有权在居住三年之后获取公民权,并认可所有关于移民与种族的国际协定。1975年的种族歧视法案则使得官方制定的带有种族色彩的规则为非法。
1970年代,在爱德华·高夫·惠特兰和马尔科姆·弗雷泽两届政府对移民法的不断修正下才最终将按出生国家选择移民的政策完全废除。
划分
澳籍华人是指任何一个具有华人血统而已经归化成为澳大利亚公民的华人或是华裔;这其中不包括在澳临时工作的人士或是留学生。拥有澳大利亚永久居民签证的非澳大利亚公民亦不属于澳籍华人,只能算作华侨。
- 澳大利亚华裔:是指父母或祖先具有华人血统,出生在澳大利亚并以融入本地文化的华人之后,被称为ABC(英语:Australian Born Chinese)。
- 澳大利亚华人:泛指具有华人血统而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人士,特指已经入籍并归化成为澳大利亚公民的华人。
- 澳大利亚华侨:仅持有澳大利亚永久居民签证的具有华人血统人士,但并未入籍归化成为澳大利亚公民的华人。
地位
自19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废除白澳政策后,华人的地位在澳大利亚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其中不止体现在华人拥有传统优势的商业领域和学术领域,在政治领域亦是如此。而澳大利亚社会中的其他族裔亦在近四十年里对华人的贡献具有充分的认同,华人的知识分子在医学,经济学,物理学等尖端学科中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0年代开始后,以黄英贤和苏震西为代表的华人政客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黄英贤曾任澳大利亚参议院的参议员,工党领袖吉拉德内阁的财务部长(协助财政部长的部长之一),她是澳大利亚政治史中第一位亚裔女性参议员以及第一位亚裔财务部长。苏震西为墨尔本市的第一位华裔市长,在任期间施政卓越获得墨城市民的广泛认可,并被评选为世界最佳市长。
人口和语言
年份 | 人口 | ±% p.a. |
---|---|---|
1986 | 201,331 | — |
2001 | 556,554 | +7.01% |
2006 | 669,896 | +3.78% |
2011 | 866,205 | +5.27% |
2016 | 1,213,903 | +6.98% |
城市[5][6][7][8] | 人口 (2016年普查) | % |
---|---|---|
悉尼 | 487,976 | 10.8 |
墨尔本 | 356,324 | 8.5 |
布里斯班 | 99,593 | 4.7 |
珀斯 | 99,229 | 5.5 |
阿德莱德 | 50,216 | 4.1 |
堪培拉 | 22,445 | 6 |
澳大利亚早期华人移民多数是广府人和客家人,华埠所使用的语言亦多数为粤语。19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香港与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等)通行粤语的华人移民澳大利亚,华埠所使用的语言亦多数为粤语。1980年代后,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移民涌入澳大利亚,加之自1970年代后悉尼和墨尔本等东岸大城形成众多的台裔社区,官话(华语)逐渐成为英语以外的使用语言。2001年人口普查中,澳大利亚华人中只有不到40%出生于中国大陆、香港或台湾; 26%出生在澳大利亚,其他出生地有马来西亚(10%)和越南(8%)。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官话和粤语为华人常讲的两种语言,其他使用语言包括闽南语和客家话。
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华埠一样,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社区的形成,澳大利亚的大城市悉尼和墨尔本的华埠亦自2000年代后开始衰落。但一些主流的华人组织以及老字号商铺依旧设立在华埠;华埠在某种程度上依旧代表华裔种族在充满多元文化的国际都会地位。
- 2001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列出了澳大利亚华人的主要来源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地区 | 人口 | 国家/地区 | 人口 |
---|---|---|---|
中国大陆 | 132,020 | 东帝汶 | 4,880 |
香港 | 59,810 | 菲律宾 | 2,230 |
马来西亚 | 51,910 | 泰国 | 2,210 |
越南 | 41,230 | 寮国 | 1,450 |
台湾 | 21,520 | 缅甸 | 1,030 |
印度尼西亚 | 19,620 | 毛里求斯 | 820 |
新加坡 | 19,120 | 韩国 | 190 |
柬埔寨 | 9,500 | 加纳 | 110 |
宗教
宗教 | 2006 | 2011 | 2016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无宗教或中国民间信仰 | 238,678 | 37.8 | 359,139 | 43.7 | 633,056 | 55.4 |
基督宗教 | 188,111 | 29.8 | 233,070 | 28.4 | 267,256 | 23.4 |
佛教 | 152,544 | 24.1 | 177,902 | 21.6 | 179,384 | 15.7 |
伊斯兰教 | 1,466 | 0.23 | 2,280 | 0.27 | 3,120 | 0.27 |
印度教 | 212 | 0.03 | 301 | 0.03 | 828 | 0.07 |
犹太教 | 139 | 0.02 | 170 | 0.02 | 219 | 0.02 |
其他 | 2,433 | 0.38 | 3,249 | 0.4 | 4,330 | 0.37 |
不清楚 | 2,375 | 0.37 | 3,423 | 0.4 | 2,883 | 0.25 |
未回答 | 44,643 | 7.0 | 41,074 | 5.0 | 50,364 | 4.4 |
总数 | 630,598 | 100.0 | 820,613 | 100.0 | 1,141,440 | 100.0 |
华人庙宇
知名人士
政治
- 沈比利:特等军功章(DCM)奖章获得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盟军英雄。
- 黄英贤 :澳大利亚工党知名政治人物,现任澳州联邦参议院以及澳大利亚财务部长。
- 苏震西 AO JP:前澳大利亚独立议员,墨尔本市市长。
- 黄钱其濂,CBE,ISO,JP:前香港社会福利署署长,卫生福利司,前立法局议员。
- 陈用林: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政治领事,一等秘书,后出逃澳大利亚。
- 曾筱龙
- 谢缵泰
- 房道龙:曾任职于中华民国军统局,著名演员成龙之父。
- 曾子崇:华裔政治人物,曾任新南威尔斯州史卓菲市市长,亦是一个企业家。
- 邓亮洪:前新加坡政治人物。
- 林美丰:维州众议院议员,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选入参议院的柬埔寨华人。
商业
- 施正荣
- 胡士泰
- 叶立培:著名房地产开发商人,近年来活跃于中国大陆。
- 殷非凡
- 郭志清:知名商人,时装集团Joyce Boutique的创办人及前首席执行官。
- 麦世英
- 卢军宏:心灵法门创立者,澳大利亚东方华语广播电台董事长兼台长。
科文
- 张任谦:知名华人心脏科医生,专家。澳大利亚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
- 陶哲轩: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
- 梁羽生:知名武侠小说作家。
- 王铃:知名历史学家
- 杨小凯:著名华裔经济学家,曾两次被提名诺贝尔奖,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莫纳什大学终生教授。
- 余森美:著名华人儿科医生,曾任新南威尔斯大学校长。
- 杨恒均:中国持不同政见人士,作家。
- 伍文生:前香港无线电视艺员。
- 刘友波: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积华生物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创办人。
- 黄有光:知名华裔经济学家,目前任职于莫纳什大学。
- 李伟才:笔名李逆熵,香港科普小说作家,曾任职皇家香港天文台
演艺
- 萧芳芳,MBE:香港著名演员,护苗基金创始人及主席,曾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金马奖,柏林国际影展及金钟奖最佳女演员奖;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得主。
- 林克昌:著名华裔指挥家,先后担任香港管弦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以及长荣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 托尼. 艾尔斯( Tony Ayres ) : 华裔导演,电影作品有《 唐人妹》(1997年),《意》(2007年),《一记耳光》(2011年)等等
- 叶青霖:前香港著名摄影师,现已在台湾出家为僧。
- 徐子淇:香港模特,演员。
- 蔡诗芸:台湾歌手。
- 陈宝玲:导演。
- 张柏芝:香港著名电影演员和歌手。
- 储望华:华人音乐家,前光明日报总编储安平之子。
- 宋熙年:香港无线电视艺员。
- 杨乃文:知名台湾歌手,金曲奖得主。
- 张智霖:香港著名演员,歌手。
- 张鸿昌:香港前知名电视演员。
- 李存信:著名华裔舞蹈家。
- 温子仁:知名华裔电影导演,监制;主要作品有《恐惧斗室》系列(Saw)。
- 袁咏仪:前香港小姐冠军,著名电影演员,亦是著名演员,歌手张智霖的太太。
- 陈子聪:知名歌手,电影演员。
- 陈豪:香港无线电视艺员,香港著名电视演员。
- 郭田葰:香港知名电视主持人。
- 罗孝勇:香港演员及歌手。
- 李霄云:歌手。
- 潘芝莉:1996年度香港小姐亚军,香港无线电视前艺员。
- 陈芳语:澳大利亚华裔女歌手
- 杨博尧、陈韦丞:小提琴家、YouTuber。
- 陈锐:小提琴家。
体育
- 切尔特兹·李:花样滑冰运动员。
- 周玉莲:羽毛球运动员。
- 黄穗:前中国羽毛球国家队运动员,后归化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并代表澳大利亚参加公开赛。
- 黑嘉嘉:华裔围棋运动员。
- 伍丽群:著名华裔跳水运动员,奥运会以及世锦赛银牌得主。
- 黄嘉琪:前中华台北队奥运羽毛球选手,后归化成为澳大利亚公民。
参考文献
- ^ 存档副本.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 ^ 存档副本. [2022-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8).
- ^ 3.0 3.1 3.2 2016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data.abs.gov.au. [2017-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 ^ 谁是悉尼第一中国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12月8日 [2011年7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22日).
- ^ 存档副本. [201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 ^ 存档副本. [201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存档副本. [201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4).
- ^ 存档副本. [201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9.0 9.1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publishes this data as being a count of people born in "China (excludes SARs and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Census Table Builder.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