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沙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游疗法(英语:sandplay therapy),又称箱庭疗法沙盘疗法等,是一种在心理治疗咨商和治疗教育中实现非语言治疗方法的方法,由玛格丽特·弗朗西丝·简·洛文菲尔德(Margaret Frances Jane Lowenfeld)在1920年代开发[1]。后来,该疗法由朵拉·M·卡尔夫(Dora M. Kalff)引入德语系国家和地区[2];同时,卡尔夫以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分析心理学,分析参与者以砂建构出的图像,以扩展对于该疗法疗效的解读。起初,这种疗法被称作“世界疗法”(英语:World Technique),因为在洛文菲尔德的儿童心理机构中接受该疗法的多位儿童称他们的砂画为“世界”。[3]

该疗法之道具示范

基础

可以藉鉴各种哲学心理学潮流来理解由儿童和成人建造的沙画。

玛格丽特·洛文菲尔德开发了一个发展心理解释模型[4]。她的思想和学术研究受到让·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罗宾·科林伍德的哲学立场、唐纳德·温尼科特的情感发展理论和玛格丽特·米德的民族学实地研究的启发。[5]

Dora M. Kalff 透过将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分析心理学应用于分析沙画及其包含的符号,以及治疗性玩沙过程伴随发生的现象等,扩展了理论基础。再者,Kalff 对于藏传佛教的研究,也融入了对于伴随发生现象的分析之中。[6]

了解人类透过空间和时间中的符号表达自己的能力,对于“阅读”治疗环境中的沙画至关重要。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的著作为此提供了哲学和认识论基础。[7]

疗法描述

该种疗法被应用于所有年龄人类的社会心理诊断和非语言心理治疗。在该疗法中,游戏象征形式的设计是必要的,从而可以整合其他心理治疗技术和方法或药物治疗。

治疗的前提是治疗情境和治疗关系所提供的“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

有两个沙箱可用,其尺寸基于人类的视野(如宽:72 cm × 长:57 cm × 高:7 或 9 cm)。一个沙坑提供干沙,另一个沙坑提供湿沙。盒子的内部通常保持中等蓝色,以代表河流、海洋和湖泊。除了沙子之外,还有一系列微型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物、车辆、天然材料等等,让建造者能够创造出一幅沙画。

如果没有主题说明,抽象或具体的表征可以在治疗中从给定的材料中自发地出现。它们是感觉、经验或无意识冲突的象征性实现和表示,可以包含可能的解决方案。

沙盘游戏通向思绪的更深层,意识或语言难以进入,或以其他方式无法找到合适的表达。

如果治疗师陪伴沙盘游戏者的方式触及思绪的无意识区域,从而为改变提供机会,沙盘治疗就会显示出有益且通常具有治愈作用的效果。沙盘游戏能够设定一个整体的运动变化过程,可以增强自己的资源,实现创造性的重新设计,并有助于整体人格的愈合和发展。

沙游治疗除了一般晤谈的言语治疗,包含梦的分析之外,另采用两个沙箱(一干一湿)以及为数众多的小物件能够让病人以及案主能够建立出内心世界,另用物件与沙箱以三度空间建构出来。在治疗师所提供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之下,案主可以把内在的世界呈现在沙箱之中。属于富于创造性与非理性与非言语的治疗方式。[8]

应用对象

该疗法被用作一种创造性的治疗方法,用于伴随有自尊问题、发育障碍、创伤相关障碍、学习障碍和注意力集中障碍、心身失调等情况者。

相关学会

参考文献

  1. ^ The Dr Margaret Lowenfeld Trust - Child psychotherapy (美国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副本. [202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2. ^ Dora M. Kalff, Sandspiel. Seine therapeutische Wirkung auf die Psyche. 4., München: Reinhardt Ernst, (德文) 
  3. ^ Cathy Urwin, Child Psychotherapy, War and the Normal Child. Selected Papers of Margaret Lowenfeld., Brighton et al.: Dr. Margaret Lowenfeld Trust, Sussex Academic Press: pp. 41-59 (德文) 
  4. ^ Cathy Urwin, Child Psychotherapy, War and the Normal Child. Selected Papers of Margaret Lowenfeld, Brighton et al.: Dr. Lowenfeld Trust, Sussex Academic Press: pp. 94-99 (德文) 
  5. ^ Cathy Urwin, Child Psychotherapy, War and the Normal Child. Selected Papers of Margaret Lowenfeld, Brighton et al.: Dr. Margaret Lowenfeld Trust, Sussex Academic Press: pp. 13,14, 70-78 (德文) 
  6. ^ Rie Rogers Mitchell, Harriet S. Friedman, Konzepte und Anwendungen des Sandspiels, München, Basel: Ernst Reinhardt Verlag: pp. 85-86 (德文) 
  7. ^ Heinrich Schmidinger, "Der Mensch als animal symbolicum. Zur Entstehung einer Definition", In: Der Mensch – ein »animal symbolicum«?,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pp. 9-22 (德文) 
  8. ^ M.), Ka er fu (Kalff, Dora; M.), 卡尔夫 (Kalff, Dora; Zongjian., Huang,; 朱惠英.; 黄宗坚. 沙遊-通往靈性的心理治療取向 Chu ban. Tai bei shi: Wu nan. 2007. ISBN 9571145580. OCLC 81387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