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水门大桥
汲水门大桥 Kap Shui Mun Bridge | |
---|---|
坐标 | 22°20′39″N 114°03′19″E / 22.34425°N 114.05536°E |
承载 | 香港8号干线 上层:6条行车线 下层:2条港铁路轨和2条紧急行车线 |
跨越 | 汲水门 |
地点 | 香港新界马湾和大屿山青洲仔半岛 |
维护单位 | 青马管制区[1] |
设计参数 | |
桥型 | 双层斜拉桥 |
全长 | 820米 |
宽度 | 32.5米 |
最大跨度 | 430米 |
桥下净空 | 47米 |
历史 | |
开工日 | 1992年12月21日 |
开通日 | 1997年5月22日 |
地图 | |
汲水门大桥(英语:Kap Shui Mun Bridge)是跨越汲水门连接香港马湾和大屿山青洲仔半岛的一座大桥,属于8号干线青屿干线的一部分,主跨长430米,连引道全长为820米,车速限制每小时80公里。汲水门桥及马湾高架道路是直接通往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之中两座重要的桥梁,属青马管制区范围,管制区人员获授权执行《青马管制区条例》。
汲水门大桥于1992年12月21日动工,采用双层设计,合约总值为港币16.43亿。由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前田建设、横河桥梁公司和日立造船公司组成的联合公司负责兴建。桥的露天上层为三线双程分隔快速公路,有盖的下层则为两条港铁机场快线和东涌线的路轨,和两条供紧急时(例如台风吹袭时)使用的单线行车道路。[2]汲水门大桥曾经是全球最长的行车铁路两用斜拉式桥梁,此纪录于2000年被横跨丹麦与瑞典,主跨长490米的厄勒海峡大桥打破。
汲水门大桥虽然其中一端在马湾,但下层只能直通青马大桥,而上层因行车方向设计,在正常下亦只能直通青马大桥,不能直接往返马湾。因此往返马湾和机场之间的居民巴士服务,必须绕经青马大桥并在青衣西北交汇处折返。
大桥资料
汲水门大桥离海面高度47米,而桥塔高度则为150米。重量方面,结构钢重量4,800公吨,混凝土重量则为73,000立方米[3],使用期达120年。
- 主跨:430米
- 总长:820米
- 桥塔高度:150米
- 净高桥底通航:47米
- 设计及建造期:54个月
锚锭
- 拉索的钢束数目由51条至102条不等
- 钢束直径为15.7毫米,是由7条镀锌钢丝结合而成
桥身的建造
- 旁跨及在桥塔附近的主跨是在实地以模板及临时支承建造。
- 其他主跨部分是由44个预制件所组成。
- 每个组件重500公吨及长8.7米,是钢及混凝土的混合结构。
- 钢的部分是在深圳蛇口赤湾港制造。
- 混凝土部分是在工地建造。
- 完成了的组件再由趸船运到桥的位置,用起重机吊起,再连合起来。
荣誉
汲水门大桥于建成时,荣获1997年度日本土木学会主办的“田中奖”,为全港仅有三条获得此奖项的桥梁,亦是历来少数位于日本国外的得奖工程[4]。
重大事件
2015年10月23日晚上7时40分,青马管理公司表示汲水门大桥,因桥身怀疑受到撞击,触动大桥防震警报系统响起,需要进行紧急检查,青马大桥上下层行车线和铁路同时全线封闭,港铁东涌线来往青衣站至东涌站以及机场快线全线亦暂停服务,令大屿山对外陆路交通一度完全瘫痪近2小时,附近公路出现漫长车龙。香港国际机场晚上一度出现人潮,多班回港航机旅客被迫滞留在机场。旅客及东涌居民需改道愉景湾及梅窝并改以海上交通才可出入市区,直至晚上约10时大桥才恢复通车。这是青屿干线自1997年启用以来第一次出现全线封闭的情况。
参考资料
- ^ Hong Kong Factsheet: Transport (PDF). [2011-05-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5).
- ^ 汲水門橋及馬灣高架道路 (PDF). 香港: 路政署.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16).
- ^ 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工程简讯,1997年4月出版
- ^ 田中賞作品部門受賞一覧:平成9年度. [2021-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4).
外部链接
青马管制区 | ||
3号干线:青朗公路(只限汀九桥部分) - 青衣西北交汇处 - 长青公路 - 长青隧道 - 青葵公路 8号干线:北大屿山公路(只限欣澳以东部分)- 青屿干线(包括汲水门大桥、马湾高架道路、青马大桥) 其他道路:马湾路、青衣北岸公路 |
香港8号干线 | ||
青沙公路(包括南湾隧道、昂船洲大桥、尖山隧道、沙田岭隧道及大围隧道) – 长青公路 – 青衣西北交汇处 – 青屿干线(包括汲水门大桥、马湾高架道路、青马大桥) – 北大屿山公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