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组派
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 |
---|---|
简称 | 改组派 |
精神领袖 | 汪精卫(未获首肯) |
总负责人 | 陈公博 |
成立 | 1928年11月 |
解散 | 1931年1月1日 |
武装翼 | 护党救国军 |
意识形态 | 民主 三民主义 反共主义 反帝国主义 反蒋介石 |
国内组织 | 中国国民党 |
改组派全称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中国国民党内部一个反对蒋介石的政治派别[1],该派别在汪精卫本人未首肯的情况下,将其尊奉为精神领袖,参与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该派被视为当时国民党内最大的文人派别。[2]
准备活动
1927年底,汪精卫在宁汉合流后的国民党内斗争中失势,被迫暂时退出,前往法国修养。休养期间,他在所发表的文章中表示当时国民党的方向已经错误,主张恢复“民国十三年(1924年)的国民党改组精神”[3],成为了改组派名字的来源。没有一起出国的陈公博、顾孟余等也在国内活动,陈公博于1928年5月7日创立《革命评论》周刊,鼓吹恢复1924年国民党改组精神,恢复民众组织和民众运动,反对南京的贪污腐化,也反对共产党的武装暴动,并鼓吹以所谓“农工小市民”同盟为国民党阶级基础。顾孟余于1928年6月1日创办《前进》杂志,撰文抨击当权的国民党领导层,主张拥汪,但不赞成“阶级基础论”,提倡所谓“超阶级论”,在年轻知识分子之间风靡一时,销量居“当日发行量之冠”[4]。声称要“集合革命同志”,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当权的蒋中正开始时出于打击其他政敌的考虑,派宋子文对此予以暗中经费支持。[5]但是由于杂志抨击太猛,国民党大佬胡汉民又在此际从法国回国支持蒋介石,9月此类杂志就纷纷停刊了。
1928年8月,陈公博靠李福林的借款在上海创办了大陆大学,实际使用共产党的方法培养未来的改组派干部。在此任教的如施存统、许德珩、刘侃元等多是原来《革命评论》等的撰稿人。这些措施都为改组派的建立创造了条件。[6]
成立
1928年11月,陈公博、顾孟余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总部,发展各级组织,奉汪精卫为领袖,以陈公博为总负责人(陈赴巴黎后,由王乐平继任),标榜“恢复民国十三年改组国民党的精神”。改组派以国民党内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他们支持汪兆铭,要求在国民党内实行民主。改组派在国民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时间其组织发展很快,,其地方支部遍布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十七八个省市及法国、日本、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会员达一万余人。改组派在蒋派的南京国民党区内也有相当的力量。凡南京国民党有组织的地方,几乎都有改组派的组织。其组织与国民党本身结构类似,且长于宣传工作,分部组织经常集会,发行了大量攻击蒋介石的秘密出版物并传阅一些国内外时事评论。
改组派尊汪精卫为精神领袖。汪精卫也曾公开表示过对改组派的同情,甚至对于其部分活动进行指示,但他自视为整个国民党的领袖,始终没有加入改组派。[7]改组派的主要领导仍由陈公博等负责。
主张
改组派主张“恢复十三年国民党改组的精神”[8],认为此时的国民党已经堕落而需改组。他们提出建设党的权威和专政、实行党的民主化、严密党的纪律等主张。具体如:为了对抗中共而恢复群众运动;经济上建设民生主义;外交上同时反对帝国主义和共产国际等。这些主张吸引了很多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时间改组派得以迅速发展,总成员近万人左右。[9]
汪精卫以反对蒋介石个人独裁为号召,从1929至1930年期间,曾先后发表过《怎样扶植民主势力》、《怎样树立民主政治》、《论约法》、《论以党治军》、《怎样做文人》、《二十年民权运动之回顾》、《两种模型心理之瓦解》等一系列的文章,主要观点皆大致是提倡“于党恢复民主集权,于国扶植民主势力”。
主要活动
反对三大
改组派早期曾受蒋介石容忍,后遭到打击。于是改组派组织了各种其他派别无法相比拟的规模浩大的反蒋活动[10],如围绕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等问题,改组派意图从地方包围中央,抢占各地党部领导权抗议蒋派主导三大,并于1929年3月14日,由谷正纲等控制了南京全市国民党员会议,与蒋派人员发生激烈流血冲突,多人被捕。3月15日国民党三大仍然召开,改组派又在上海法租界组成“联合办事处”,领导全国分部否定三大的正当性。见识了其力量的蒋派在胡汉民等支持下,主导大会决意开除陈公博、甘乃光、顾孟余(开除三年)的党籍,同时给予汪精卫书面警告,还通过决议禁止党内组织,给改组派造成重大打击。[11]
军事策动
反对国民党三大的活动失败以后,改组派开始重视军事,在上海建立了“军事委员会”,因自身不具备武装,而活动以策动各地军阀为主。而各地实力派面对蒋介石此时进逼的趋势,也开始考虑借助改组派民主化的主张对抗。1929年5月改组派王乐平在上海发起了“中国国民党护党革命大同盟”,主张拥汪倒蒋,各地实力派均与其建立了联系。在蒋冯战争之际,6月陈公博奉汪精卫命到香港,联络实力派组织护党救国军,策动粤系张发奎从湖北宜昌起兵呼应冯玉祥,张发奎初时拒绝,但为蒋介石所疑,准备以调任为名解除其兵权,张发奎终于在9月发难。此举得到改组派大力支持,除舆论外,江苏改组派还在溧阳等地准备予以军事支持,但因势单力薄而未成事。[12]
张发奎起兵后,改组派薛岳、李朗如等联络原新桂系后倒戈蒋介石的广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于9月27日在南宁起事响应,在南宁正式成立护党救国军总司令部,俞任总司令。[13]10月,俞部在蒋介石军事进攻和拉拢收买下兵败,一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29年10月,汪精卫从法国到香港,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监联席会议”的名义,经唐生智介绍与桂系黄绍竑结盟,约定由张发奎和桂系组成张桂联军,以“护党救国军”名义讨蒋,分别委任唐生智、李宗仁、张发奎、胡宗铎、石友三、何键、刘文辉等为护党救国军各路总指挥。1929年11月,桂系亦在南宁成立护党救国军,李宗仁任总司令,黄绍竑任副总司令,白崇禧任前敌总指挥,下辖:
- 第三路(张发奎部)
- 第八路(桂系)军。
1929年12月,在蒋军五路大军进攻下,桂系兵败。与此同时,蒋介石联络阎锡山、张学良,将唐生智第四路军打败收编,石友三第五路军被收买。至1930年初,护党救国军全部消失。[14]12月改组派又同样以“护党救国军”名义策动唐生智、石友三、韩复榘、宋哲元等人起兵,因为步调不一致和内部矛盾等原因,又过了一个月即偃旗息鼓。
遭受镇压
改组派长于宣传,虽然蒋派曾试图从文宣上攻击改组派的纲领,或指责其为中共同路人[15],始终难以成功,只能直接取缔改组派发行的刊物。[16]因此蒋派更多采用针对改组派成员的做法,从而瓦解其组织。蒋派软硬兼施,或收买,或直接逮捕甚至暗杀改组派成员,还取缔了王乐平管理的大陆大学。同时除陈公博以外,蒋派占据的国民党中央于1929年11月28日开除了更多改组派的高层的党籍并予以通缉。12月19日,中常委干脆永久开除了汪精卫的党籍。[17]1930年2月18日,特务在上海法租界暗杀了王乐平。此类做法对于改组派基层活动造成的打击尤大。
中原大战及解体
1930年初,蒋介石已经击败了大多数地方实力派,其目标转向阎锡山。趁此机会改组派上层开始游说阎锡山,而阎也一改之前对改组派的镇压,趋于宽容。蒋阎在2月起大打电报战,改组派也为阎派打气。1930年3月,陈公博、王法勤先于汪北来与各方接洽,察看虚实。西山会议派的邹鲁、谢持等也在平津一带活动。阎锡山最初忙于部署军事,3月28日才派赵丕廉陪同陈公博、王法勤、邹鲁、谢持等一同赴太原相会,初步交换了关于党务和政府组织等方面的意见。阎并请陈、王等电促汪精卫北来,他自己与冯玉祥也先后发电敦促,并派代表接驾(河北老国民党员李锡九曾代表阎、冯到港迎汪)。陈公博回平后,还在北戴河见过一次张学良,探询张对政局态度。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海陆空总司令”,3日陈公博、王法勤等抵达太原开始进行进一步游说。阎、冯认为大敌当前,改组派与西山会议派不可自相争吵,因而促汪北来亲自主持之必要。汪精卫鉴于南方张、桂反蒋军事失利,也觉得非北上不能打开局面,乃于4月13日复各省市党部海外总支部办事处一电,表示“即当摒挡就道,共策进行”。这时,南京已正式下讨伐阎、冯之令,并有长令历数阎罪。中原大战终于在5月11日爆发。此间在经历了与西山会议派的争权后,汪精卫不顾陈公博的反对[18],主导了同西山派的折中方案。7月13日,改组派主导了北平扩大会议,通过建立北平国民政府等决议,占据了反蒋方政治的主要地位。但此次会议后改组派下层成员大多认为改组派已经堕落,多有愤而退出派别者。[19]北平扩大会议后,改组派已经无形解体。[20]
汪精卫于7月23日自日本门司乘日本长城丸抵津,旋转平。8月4日,汪、阎会晤于石家庄,商谈党政大计,随汪前去之各派人物,在汪、阎主持下开全体会议六次,对汪起草之党务宣言、扩大会议七个基础条件、组织大纲、常务委员人选以及组织政府等重大问题,均取得同意。8月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通过宣言草稿,并决定以汪精卫、赵戴文(代表阎)、许崇智、王法勤、谢持、柏文蔚、茅祖权等七人为扩大会议党务委员,负责领导扩大会议一切工作。在常务委员会之下,设组织、宣传两部及民众运动训练委员会,均采委员制。各部、会互推秘书主任一人,执行决议及整理部务、会务。组织部因须负整理党籍、建立各省市机构及筹备召开三全大会之责,各方均注目,最后始决定由汪精卫自兼秘书主任,委员为汪精卫、邹鲁(西山派)、陈公博(改组派)、赵丕廉(代表阎)、朱霁青(改组派,东北人)五人。宣传部由顾孟余兼秘书主任,委员为顾孟余(改组派)、张知本(西山派)、薛笃弼(代表冯)、潘云超(改组派,河北人)、傅汝霖(西山派,东北人)。民众运动训练委员会由覃振兼秘书主任,委员为覃振(西山派)、白云梯(改组派,蒙古族)陈嘉佑(湘籍军人,也算改组派)、陈树人(改组派)、商震(代表阎)。国民政府于主席下设国府委员七至十一人,最初推定阎锡山、唐绍仪、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未同意)、谢持等七人为府委,以阎为主席,后又加推石友三、刘文辉为府委。国府组织原定为十部一院,后改定为十六个部、院、会。
1930年10月28日扩大会议名义公布约法草案全文。共八章,计二百一十条,以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为第一章,第二章为人民之自由权利义务,第三章国权,第四章中央制度,第五章地方制度,第六章教育,第七章生计,第八章附则。
中原大战以反蒋势力失败告终后,1931年1月1日汪精卫在香港发表宣言解散改组同志会,陈公博发电附议,改组同志会正式解散。[21]此后汪精卫等人虽仍然活跃于中国政坛,但也不再以改组派名义。
主要成员
- 主要领导:陈公博、顾孟余、王乐平、王法勤、朱霁青、柏文蔚、潘云超、郭春涛、白云梯
- 主要成员:褚民谊、谷正纲、吴建、苗培成、姚大海、田昆山、薛岳、李朗如、施存统、许德珩、萧淑宇、谷正鼎、邢琬、卢印泉、罗方中、朱伦、林凡野、罗子实、窦培恩、周德伟、赵惠谟等
- 关系密切的非成员:汪精卫、陈璧君、甘乃光、何香凝、陈树人
参考文献
- ^ 书名: 《锤头镰刀旗下 中共建党之路与共产国际》作者: 曾成贵 259页
- ^ 张顺良. 國民黨改組派產生的黨政背景之研究. 正修学报. 2004年, 第17期: 31页.
- ^ 汪精卫. 一個根本觀念. 革命评论. 1928年7月, 第十二期: 第1–7页.
- ^ 陈公博. 改組派的史實. 寒風集. 上海: 地方行政社. 1944年: 甲274页.
- ^ 郭绪印. 國民黨派系鬥爭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48页. ISBN 7208013845.
- ^ 真鸿. 改組派與大陸大學. 現代史料. 海天出版社. 1935年: 84页.
- ^ 陈公博. 苦笑錄. 现代史料编刊社. 1981年: 179页.
- ^ 存统. 恢復十三年國民黨改組的精神. 革命评论. 1928年3月, 第五期: 第10–19页.
- ^ 张顺良. 論國民黨改組派在華南、華中的地方組織. 正修通识教育学报. 2010年, 第七期: 307页.
- ^ 《民意》週刊 第56期合刊: 27–30页.
- ^ 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 中國國民黨年鑒(民國十八年). : 73–74页.
- ^ 何汉文. 改組派回憶錄. 《文史資料選輯》第17輯. 中华书局. 1961年: 175–176页.
- ^ 苦笑錄. : 143页.
- ^ 黄绍竑. 《五十回憶》上冊. 杭州: 风云出版社. 1945年: 201–204页.
- ^ 改組派之真面目. 国民党中宣部. 1929年: 第55–56页.
- ^ 中國國民黨年鑒(民國十八年). : 789–790页.
- ^ 國聞厝報 第六卷 (第50期).
- ^ 苦笑錄. : 155–156页.
- ^ 改組派回憶錄. 《文史資料選輯》第17輯. : 153页.
- ^ 改組派的史實. 寒風集. : 甲278页.
- ^ 苦笑錄. : 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