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彰化平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彰化平原,亦称为彰化隆起海岸平原台湾中部地区的一处平原,位于彰化县北半部,为清水平原在南方之延长。其位置是东临八卦台地,西面台湾海峡,北接清水平原、大肚台地,南以旧浊水溪(下游称麦屿厝溪)为界,与浊水溪冲积平原相望。宽度约在12-15公里,面积与高度逐渐向南递增,直到田中便达到45米之高,南北也达到40公里之长。除东缘被八卦台地挟带堆积物于山麓,其余全境是为现代冲积层所掩覆。

范围涵盖和美二林伸港线西鹿港秀水田尾永靖埔心等地之全境,以及彰化花坛大村员林社头田中等地西半部的平原亦属之,然而在福兴埔盐溪湖北斗恰为与浊水溪冲积平原的交界地带,仅一部分平原是属之。

历史

彰化平原的开发早在台湾清治时期的康熙年间即已相当发达,漳、泉、粤籍移民陆续抵台,开发集中于当时水源较为充足的八卦山麓。康熙末年(1709年),泉州人施世榜引浊水溪水开凿“施厝圳”(八堡圳),彰化平原水利大兴,开垦面积大增,移民随之倍数成长,清雍正年间即形成“员林仔街”,即今日的员林市[1]。之后移民于1738年(乾隆3年)于今天的北斗镇建立了“东螺街”,当时称为“东螺西堡[1]

地理

彰化平原年降雨量约1,500至2,000毫米,降雨集中在夏季的5月至8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干季时农业仰赖灌溉[1]

由于彰化县在北方有大肚溪切割,自乌日水隙离开台中盆地后,将河砂堆积于大肚台地、八卦台地之前缘;但在南方却深受浊水溪影响,历史上有数百年记录河道数次变迁,网流自扇端以上发达,下游则呈放射状水路,从最北之洋子厝溪至最南之北港溪皆是,加上输砂量高于台湾其它各大河流,促使彰化县有大部分平原是今日旧浊水溪所冲积而成,这也是彰化平原的面积会大于清水平原最主要的原因。

在彰化平原之西北境沿海有一新生地,为发展经济而建设的彰滨工业区,由于开发不当才造成突堤效应,对海岸地形带来很大的改变,北面堆积大量海砂,南面反被侵蚀海岸,形成陆地是一岸进一岸退的差异地貌。

彰化平原北狭南宽,东南往西北倾斜,八卦台地南北向列在平原东侧,平原上水系纵横交错,是农业发展的优良地区[1],并因此造就了彰化县农业大县的身份。地面水资源主要有浊水溪和大肚溪,其中大肚溪下游有福马圳东西一圳东西二圳东西三圳等,而浊水溪下游冲积扇则有八堡圳及莿仔埤圳,浊水溪水源占彰化平原灌溉量达82%,而八堡圳就占了其中的55%,可知浊水溪水源对于彰化平原的农业相当重要[1]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王万邦. 台灣的古圳道.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3年4月. ISBN 957285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