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百济之战
唐灭百济之战 | |||||||
---|---|---|---|---|---|---|---|
| |||||||
参战方 | |||||||
唐朝 新罗 | 百济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苏定方 金春秋 金庾信 |
义慈王 扶余隆 黑齿常之 阶伯 |
唐灭百济之战,是660年发生在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原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苏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百济据守熊津江口拒敌。苏定方进击,百济军队死数千人。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余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余人,唐军入泗沘外郭。同时,新罗大将金庾信在黄山大胜百济大将阶伯,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进围泗沘城;义慈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领左右逾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军士登城立旗帜,扶余泰窘迫,开门降唐。于是扶余义慈、扶余隆及诸城主都投降了。
百济故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唐高宗以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但是,由于唐军、新罗军没有安抚百姓,军纪败坏。在唐军主力撤退后,道琛、鬼室福信、黑齿常之开展百济复国运动,拥立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为王。663年,白村江之战后,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了倭国和他支持的百济复兴势力,百济全境成为唐朝的羁縻地区。
670年代,唐军和亲唐百济贵族撤出原百济地区,迁往辽东建安城,其地入新罗,设立所夫里州(今忠清南道扶余郡,即熊川州、熊州)、发罗州(今全罗南道罗州市,即武珍州、武州)、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市,即完山州、全州)。
参考文献